錢,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這句話從世俗的角度出發,應該沒有人反對。我關于錢的認知框架,是在考CFA的四年間逐步建立的。
13年開始考CFA時,我才大四,班里年紀最小,同班同學多已是金融從業者。他們聊的生活職場問題,對我來說既新鮮又實操。那是我人生中最認真上課的時期,記住的“金融定理”影響深遠。
在講risk management的時候,有同學問到保險,老師展開說了一些內容,我記住了其中最響亮的一句話:
“窮人才需要保險?!?/p>
當時只覺得直白,刺激,殘酷。到我開始工作,創業,轉型,經歷愈豐富愈能理解。
這篇推送,將簡單談談現階段的我,個人對保險的理解,以及配置概況與邏輯。
起因是今年10月做年度體檢時,發了一條微博感慨說,雖然保險額度能覆蓋我的貸款,但每年查詢體檢結果時,還是會心頭一緊。
隨手一po竟有非常多讀者想聽我聊保險。轉念一想也正常,這兩年動蕩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焦慮。
不過本人并不是專業從業者,哪怕有一定的金融背景,當年配置保險,也離不開專業人士提供定制化方案。
鑒于每個人的情況、需求及預算大不同,看完推送,大家仍會問到很多我無法解答的問題。所以這次,邀請到護航我6年之久的金牌經紀人兼好友,為大家做一對多的咨詢。
這需要占用他不少的個人時間,所以僅提供一個500人限時大群,我們不定時在線,但問題盡量都cover到。保留一周,下周日解散。
由于私域人數眾多而群名額有限,希望能為有配置需求及困惑的讀者朋友,解決真正的問題。
能為朋友帶來實際業績,就更好了。將來才能再以這種形式互惠兩端,畢竟不能雙贏的模式都不長久。
進群方式是聯系所在的ckverymuch助理微信號,私信“保險”,滿員即停。如未添加請掃碼添加ckverymuch07(請勿重復添加)
小助理會做簡單的問答,需要大家微微配合。
11月28日,芒格離世,他與巴菲特掌管的Berkshire Hathaway,核心主營業務就是保險。
富人因其富有,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而窮人,則要從富人手里購買這種抗風險能力,形式便是保險。
當年老師說,窮人需要保險。因為我們的抗風險能力太弱,一個普通人經不起意外/疾病的打擊。面對不可預測的風險,我們能選擇的杠桿,只有保險。
能怎么辦?沒有辦法。
我只寄希望于富人們能有社會責任感,進行再分配的時候,會考慮社會的不均不公。巴菲特等超級富豪,捐掉大部分的財產,成立慈善基金,我便理解為有責任感的再分配。
但富人的捐贈,一般只解決特定群體的特定問題,我們常規群體“生老病死”帶來的人生風險,還是得靠保險這樣的商業形式。
簡言之,個人的風險要自己負責。
從年收入看,我并不窮。說自己是窮人,也許有讀者朋友認為我虛偽。
然而當意外/疾病降臨,一個人完全喪失賺錢能力,看收入便失去意義。我對窮的定義是:一旦因為意外/疾病無法工作,能否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
很難。
身邊有太多收入更高,更富有的朋友們,都在購置保險。在風險面前,太多人有“窮”的焦慮。
因為我們當下的消費,投資,生活狀態其實無形包含著預期。我們貸款買房,是預期收入能持續覆蓋貸款;我們刷卡消費,是預期下個月工資準時到賬。
是的,看似自由野生的我,其實非常謹慎。謹慎才是自由的資本。
在我辭職跨界創業之后,常被問到CFA考來干嘛?費時費力費錢。
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是,能在早期建立起一套關于錢的完整認知,讓我在生活與工作上擁有“超前眼光”。
這種眼光本質是對風險的認知及管理。
類似意外傷害、重大疾病、市場風險和投資決策上的風險,是一旦發生就能使人好不容易累積的資產蕩然無存,一夜“返貧”的。
基本上,專業人士都會建議將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和壽險都配齊。
我本人便是,用朋友的話說,我是他的“全系列客戶”。
說起楊瑤,我們認識了8年,他比我年長一些,但一直喊我師姐,因為我們相識于CFA培訓班。當時我確實是他師姐,這份情誼始于CFA,忠于專注和專業。
我沒有在一開始,就選擇在他那配置保險,因為保險行業流動極大,我并不希望購買之后沒有人穩定服務(我在香港購買的保險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觀望了好多年,看他深耕8年,將保險視為終身事業,一路做到副總監,穩定發展,是選他作經紀人的最大考量。
在他出手優化前,我的保險配置是“基礎款”。后來隨著事業發展,有了更高的收入,也開始用貸款放杠桿。一次飯后閑聊,他建議我要對沖這個風險。
他說:年輕健康是買保險的條件,不是拒絕保險的理由。這句話我是認同和稍有觸動的。
目前的配置方案,是他充分了解情況后,給我搭配的。我在他的建議下,根據目前預算,以及對未來現金流的大體估算,選擇了適合的金額組合,具體就不透露了。
重疾險的額度比較高,賠付金額用于覆蓋貸款。
我認為多次賠付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畢竟一旦得過重疾就不能再購買了。
我的醫療險是高端醫療險,額度比較高,用于報銷醫療費用??稍谌蚍秶鷥仁褂茫佑|更好的醫療資源。還有“直付功能”,由保險公司直接支付醫院的費用,不影響現金流。
當年他跟我提到現金流難題時,我身處現金流較好的行業,多少認為他多慮了。5年過去,見證太多身邊起起伏伏的無?!,F金流不足的情況,在遇到事兒的時候其實非常常見。
回頭看,更感謝他給我的建議了。在保險這塊,信賴專業是沒錯的。
常被問到的是有現金價值的和消費型怎么選。
基本區別是有現金價值的較貴,但可以長期保障,多是終身必賠的;消費型的便宜杠桿大,但買一年保一年,沒理賠就當消費掉了。
我個人建議組合著來買(我自己也是)。
像我買的重疾險、壽險、年金險是有現金價值型的,意在年輕時分期付完保費,確保嚴重的事發生時能夠賠付能夠應對;
像醫療險、意外險,基本都是消費型的,花小錢保大額,沒發生損失不大(指保費),發生了損失不大(指家財)。
最后想回答的問題是互聯網保險能不能選。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我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熟悉我的讀者了解我的原則,從業快十年接的推廣,首先是我作為消費者會選擇的。而互聯網保險,本人目前暫未購買,也一直沒有接。
原因是,保險對我來說,是存續期極長的一種產品。他要能有效、持續以及便捷地服務于我,而這些無不考驗著一家公司的實力、穩定和專業。
這里面需要考察的面很廣,包括公司的成立年限,市場口碑,歷史業績,經營理念和體量等等。
很多人擔心,互聯網保險存在前期告知不足,續保連續性,理賠便捷度,理賠難易度等問題。我也是,畢竟誕生年限太短。
購買大保險公司的“貴價”產品,確實要多花一些錢,但多一些邊際成本撬動的是更大的邊際安全。保險不是投資,也不是消費,首先考慮的不是“投資回報”,不是“性價比”,而是“保險安全”。
再有一點是,縱觀人類經濟市場,每個行業有其發展周期,系統性風險每隔10年左右爆發一次。當一個行業由上至下(top down)發生動蕩,普遍只有絕對的頭部企業能安然度過,就別指望尾部公司有對抗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故不選。
以上是我拖了兩個月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一點點點點點幫助,群里見。
今日作者
穿了一年,依然喜歡的單品。
場簡單的跨國戀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