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1、盡忠報國;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出處:《宋史·岳飛傳》。
參資:古詩文網《滿江紅賞析》。
二、自小讀書練武,遵母訓“盡忠報國”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南宋軍事家、詩人,抗金名將、漢民族英雄。
岳飛塑像
岳飛出身農家。傳說他出生時,有鳥若鵬,飛鳴室上,父母以為吉,便名為“飛”,字“鵬舉”,希望他成大,大鵬展翅,一飛沖天,能成大器。
岳飛自小讀書練武,立志從戎。喜讀《春秋》、《孫子》。曾拜武師周同為師,學習騎射。后又師從槍手陳廣,練習刀槍。他左右開弓,武藝諳熟,又天生神力,能挽強弓300斤、開腰弩八石,“一縣無敵,時人奇之”。
宣和4年〔1122年〕,宋金訂“海上之盟”,聯合攻遼,真定軍招募“敢戰士”。這一年,他20歲,應募入伍,為分隊長。而當年,因奔父喪,又退伍守孝。
宣和6年,金軍毀約南侵。他再從戎,為平定軍,擢為偏校。后來,平定軍潰沒,他只得回家。
靖康元年〔1127年〕,大夫劉浩在河南募兵勤王,岳飛意欲投他,又憂老母年邁,而母親深明大義,鼓勵他抗金,在他后背刺 “盡忠報國”四字,以為家訓。他謹遵母訓,又參加了劉浩勤王大軍。
他原有“盡忠報國”紋身,后來,高宗又御賜“精忠岳飛”錦旗,從此,“盡忠報國”便成了“精忠報國”:前者,為岳母教導兒子的家訓、家風,而后者,則是他回饋中華民族的國訓、國風,是我們每個公民立身行事的基本標準。
三、嶄露頭角,卻被開除軍籍
靖康元年冬,趙構在大名開大元帥府勤王,他令副帥宗澤領萬人,往援開封,岳飛隨劉浩,歸屬宗澤,升修武郎、后又擢為武翼郎。
笫二年4月,靖康之變,北宋滅亡;5月,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是為高宗,南宋開始。
不久,高宗準備巡幸,欲向南遷都。時年25的岳飛,位卑未敢忘憂國,毅然上書,懇切勸諫,不可失中原之望,而避戰南遷。然而,竟以“小臣越職”為由,被開除軍籍,削職為民。
四、第四次從戎,受名將張所器重
岳飛被朝廷開除,但報國之心未動搖。當年8月,他便第四次從戎,參加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的軍隊。
張所知悉岳飛,先以“白身”留帳前使喚,后升中軍統領,又升統制、隸屬名將王彥。
李綱罷相后,張所被政敵誣告,謫配嶺南,他的招撫司也被撤消,王彥岳飛成為孤軍。
王彥岳飛領7千人馬,駐軍新鄉。在石門山,岳飛擅自出戰,遭金軍重兵包圍,突圍中,全軍潰散。他率殘部苦戰,負傷十余處,退到太行山。
岳母刺背:盡忠報國
五、再歸宗澤,補上軍職
李綱罷相后,宗澤留守東京。岳飛率部南下,再次歸屬宗澤,老將軍教訓他違紀事,留中軍聽候。
建炎元年〔1128年〕冬,金軍進犯孟州杞水關,宗澤令岳飛以“白身”率500騎出擊,他一戰潰敵,又升為統領,旋升統制。后來,在多次戰斗中,他都表現突出,頗受老將軍器重。
一日,老將軍召見他說:“爾好野戰,非古法,今為偏將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之計也。”他深受教育,回答說:“吾應記取,兵家之要,在于出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將軍點頭稱是。
六、杜充叛逃,岳飛收復建康
宗澤逝后,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建炎2年秋,金軍再次南侵,進攻江南。
杜充打著勤王旗號,退出東京,駐守建康,不久又降金,建康失守;岳飛遂脫離杜充,獨自轉移后方。
建炎4年初,岳飛進駐宜春,利用縣倉儲糧,改編地方武裝、收集散兵游勇,組成一支萬人“岳家軍”。二月,金軍擄掠明州、臨安后,攜帶貴重資財,水陸并進,向北撤回。經過常州時,岳飛率軍攔截,輪沖鋒,四戰四捷,斬將殲敵,截獲大量資財,為岳家軍儲備了豐厚物資。
常州截擊戰后,岳飛首次得到詔令,高宗令他配合韓世忠,收復建康。
當時,韓世忠被困黃天蕩,岳飛從城南突入戰陣,橫掃15里,金軍大敗,韓軍解圍。
五月,岳飛駐軍牛頭山,以敢死隊不斷奇襲建康,金兵損失慘重。金將不堪其苦,縱兵擄掠后,出城渡江撤退。岳飛分兵截擊,消滅未及渡江的金軍,收復建康。
岳家軍將佐圖
建康之戰,歷時半月,岳家軍殲敵三千、俘獲千余、斬將20余人,戰果輝煌。
五月下旬,岳飛親押戰俘,赴越州行在。高宗接見,他諫言:“建康乃守護江南第一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臣乞益兵守淮,拱護腹心。”高宗深以為是,令按此布防,并賜金帶、馬鞍。
七、首次北伐,收復六郡,獲“精忠岳飛”錦旗
紹興4年〔1134年〕春,岳飛上《乞復襄陽札子》,朝廷批準,任他為荊湖北路前沿統帥,收復荊漢六郡,并派劉光世軍增援。
五月,岳家軍首戰一日,便克郢州。接著兵分兩路,進攻隨州和襄陽府,襄陽守將不敢據守,棄城潛逃,岳家軍兵不血刃,便得襄陽;隨州也一攻即破,還擄敵五千。七月,岳家軍在鄧州,兩路夾擊,舍生忘死,與數萬敵軍大戰,又經過肉搏,攻破城防,克復鄧城。再接著,唐州、復州也相繼收復。
七月底,劉光世援軍趕來,六郡已收復,無仗可打了,而岳飛卻上奏,請給援軍“行賞”,恐拂人情。
岳飛收復六郡,震動朝野。副相胡松年上奏:“岳軍紀律嚴明,唯其有紀律,所以能破敵如此。”岳飛立大功,晉升清遠軍節度使、荊湖北路制置使,賜御書“精忠岳飛”錦旗。這年岳飛32歲,為有宋—代最年輕的封疆大吏。
岳飛收復襄陽六郡地圖
八、多次北伐,被誣鴆殺
紹興6年,岳飛再次北伐。
此次北伐,岳家軍所向無敵,勢如破竹,連續攻占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后因糧草不濟,又無援軍,為萬全計,撤回鄂州,駐軍待令。此時,岳飛雄心勃勃,志在全勝,揮毫抒情,寫下氣壯山河的《滿江紅》詞。
岳飛《滿江紅》詞
紹興7年,岳飛升太尉, 他上諫北伐,朝廷不應。
紹興9年,秦檜與金議和,宋稱臣納貢。第二年,金兀術又撕毀和約,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又取得郾城大捷,巧破金兵鐵騎“鐵浮圖”、“拐子馬”,進占朱仙鎮,距開封僅45里。金兀術退守開封,士氣沮喪,不敢出戰,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岳飛在朱仙鎮,招兵買馬,連絡義軍,準備渡河,收復失地。他信誓旦旦地對將士們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然而,高宗與秦檜卻一心求和,竟在一天之內,連發12道金牌,嚴令班師。岳飛接到如此詔令,悲憤泣下,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他痛心疾首,揮淚班師。
岳飛回到臨安,兵權即被解除,任為樞密副使。紹興11年〔1142年〕8月,高宗與秦檜向金人求和,金兀術要求:“必殺飛,始可和!”
于是,秦檜誣告岳飛謀反,將其下獄,但在百般搜求、仍無實證情況下,于12月29日,竟然以“莫須有”罪名,將一代愛國名將岳飛鴆殺。時年僅39。孝宗,為他平反,謚武穆。寧宗,追封他為鄂王。
岳飛勇武善謀,治軍嚴明,從軍20年,親歷120多仗,未嘗敗北,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后人將他的軍事奏章、治軍文牒、詩詞文章匯編,題為《岳忠武王文集》。
岳飛父子墓
九、《滿江紅》賞析〔上〕
紹興6年,岳飛再次北伐,駐軍鄂州待令時,他仰天長嘯,創作出這曲《滿江紅》。全詞為: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全詞大意為:瀟瀟雨歇,空氣澄澈,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遙望北方,不由得壯懷激烈,仰天長嘯。我三十多歲了,雖已轉戰南北八千里,披星戴月歷艱辛,建立了一些功業,但歷史重任遠未完成。好男兒要只爭朝夕去立大功,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留下歷史遺憾而徒自悲切。//靖康之恥尚未洗雪,滅國的仇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馭戰車進軍賀蘭山,踏平金寇的營壘。我滿懷壯志,掃蕩金寇,恨不得敲他骨寢他皮;我鄙夷金寇,直搗黃龍府,恨不得吃他肉喝他血。待我收復中原,還我河山,再獻捷京都報告勝利的消息!
毛澤東書法作品《滿江紅》
十、《滿江紅》賞析〔下〕
《滿江紅》雙調慢詞,是一首抒情詞,具有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藝術魅力。
全詞氣勢磅礴,邏輯嚴密,思路清晰,一氣呵成,顯得忠憤噴涌,愛國情深。上闋前5句,交代天氣、地點、突出情狀:詩人懷著對金寇的沖冠之怒、對國家的激烈壯懷,而仰天吶喊出這曲《滿江紅》。接著4句,寫自己30年勛業,都微不足道,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精神,趁壯年立大功,而不留下歷史遺恨。下闋,過片4句,補充愛恨情仇的性質,是滅國恨、報國情,民族大義不容含糊。接著3句,是全詞的中心,為了愛與恨,詩人決心馳騁疆場,橫掃金虜,踏平敵營,直搗黃龍府。最后2句,表達收復中原,還我河山的愛國忠心。全詞18句、5個層次,層層相連,絲絲入扣,從時不我待的歷史使命出發,表達了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英雄氣慨,抒發了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壯志豪情,表現出一種崇高的愛國思想和忠貞的民族氣節。
同時,全詞多采用夸張手法、與選擇有感情色彩的詞語,來表達愛恨情仇,如用“餐肉、飲血、怒發沖冠”來夸張,表示仇恨之大;用“仰天長嘯、何時滅”等詞語,表示憤怒之烈;用“壯懷激烈、莫等閑、待從頭、壯志、朝天闕”等,表示愛國之深、立功之切,等等,選詞精當,筆力犀利,意象鮮明,意境顯豁,極具慷慨悲歌、氣勢磅礴之壯,與明快沉雄、自然酣暢之美。
再者,詞中短句、對句的恰當運用,也起了增強語勢的作用。
總之,《滿江紅》文情并茂,豪邁雄壯,氣壯山河,是精忠報國的英雄贊歌,是還我河山的愛國名篇。陳存選2023、12、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