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貨幣網發布了2022年各大城市地鐵盈利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在32個城市中,有27個城市的地鐵運營都虧損,其中北京地鐵虧損最嚴重,達到了241億元。令人稱奇的是,僅有五個城市的地鐵實現了盈利,它們分別是武漢、深圳、濟南、上海和常州。其中,武漢地鐵的盈利超過了其他三家地鐵的總和,達到了14.83億元。然而,這一切對于地鐵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虧本買賣的形象來說,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為什么武漢地鐵最賺錢呢?有人說,這肯定是因為武漢地鐵賣票價高,所以才能盈利。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據統計,武漢地鐵的票款收入僅為31.27億元,而成本則高達54.12億元。如果僅靠賣票,武漢地鐵仍然會虧損。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武漢地鐵能夠盈利呢?
事實上,武漢地鐵之所以能夠實現盈利,背后隱藏著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經營方式,即資源一級開發收入。這一概念指的是在地鐵的上方和附近修建物業,借助巨大的人流量以及自有物業,武漢地鐵實際上成為了眾多旺鋪的包租公,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收益。
這種經營模式與香港地鐵的做法相似,將交通和商業相結合,通過副業來補貼地鐵運營。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在武漢地鐵身上取得了成功。然而,為什么其他城市不效仿這一模式呢?
原因在于,香港地鐵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可以協議拿地。也就是說,如果港鐵要建設地鐵,周邊的土地也必須由他們負責開發。這種土地開發方式,使得港鐵的經營模式能夠無縫銜接。然而,中國大陸的土地出讓制度并非如此。在中國大陸,地鐵項目通過公開招拍招標的方式建設,而開發商則希望能夠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周邊土地的開發權。如果無法以低價拿地,那么這種經營模式就無法實施。
自2004年起,深圳市與港鐵公司達成協議,將深圳地鐵四號線的二期工程交給港鐵負責開發,并由港鐵負責四號線全線和沿線290萬平方米的物業運營。然而,僅僅五年后,深圳市就收回了物業開發權。原因是涉及土地手續的問題被相關部門叫停。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其他城市并未嘗試效仿香港地鐵的模式。
盡管武漢地鐵的盈利與其特殊的經營模式有關,但也不能忽視武漢地鐵在服務質量、運營效率等方面的努力。武漢地鐵的成功經驗或許對其他城市也能提供一些建議和啟示,幫助它們找到可持續盈利的道路。
武漢地鐵的盈利模式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好奇。通過將交通和商業相結合,武漢地鐵實現了盈利。然而,香港地鐵模式的成功在中國大陸并未得到復制,這主要歸因于土地使用的限制。盡管如此,武漢地鐵的成功經驗仍然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和思考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