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去世,霸占各大平臺頭條。
筆者梳理了一下,大部分媒體的觀點都是正向的,而主流媒體對基辛格定位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基辛格的去世,作為普通吃瓜群眾來說就是一條新聞消息,而站在國家層面來看,這是一次外交事件。
今日,主流媒體對基辛格的定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風向很明顯了,而作出這一定位其實毫不意外,原因有兩個:
其一,基辛格對中美關系確實作出過重大貢獻;
其二,現階段我們需要和美國保持一定的友好關系。
基辛格對中美關系的最大貢獻,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與中方攜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總統對中國進行“破冰之旅”,實現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在此之前,中美兩國已處于長達22年相互隔絕的局面。為了打開中美交往大門,周恩來接受了美國的建議,同意美國派遣一位高級使節秘密訪問中國。在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的熱情幫助下,基辛格經過精心安排,于1971年7月1日開始了代號為“波羅行動”的秘密訪華之旅,意思是此行像馬可·波羅造訪遙遠的東方一樣,充滿了神秘和未知。
基辛格后來說,此行之前,總統尼克松給他定下了兩個任務,一是商談尼克松訪華日期及準備工作;二是為尼克松訪華進行預備性會談。
當年,基辛格陪同尼克松對中國進行歷史性的訪問,雙方談成著名的“上海公報”。
“上海公報”中有這樣一段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不挑戰這一立場。”這一經典表述是基辛格正式提出的。
所以,基辛格為什么值得我們正向報道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當年,在我們最需要美國的時候,基辛格敏銳的覺察到中美破冰的契機外,他是對臺灣問題態度最有誠意的美國政客之一。
為什么這樣說,據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回憶,2009年,一位中國臺灣學者問基辛格:“38年后,您會不會修正這個說法?”基辛格很堅決地說:“不,如果我們現在要重寫公報,只會用同樣的話表達同樣的觀點。”
我們確實需要在美國政界保有這種聲音。
52年前,因為中蘇鬧別扭,正是我們最需要美國的時候,而現在需不需要呢?
主流媒體的定調已經說明一切。
而在基辛格眼中,中美關系從來都很重要,或者說,彼此都需要對方。
基辛格是目前美國政壇的少數派,是真正有大局觀,懂得大戰略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7月中旬,是基辛格的最后一次訪華。
當時,基辛格突然訪華,會見的卻是我國防部長!
應該說,基辛格是這種突襲式訪問的老手了?
當時見我們時任防長李尚福,目標很明確:防止中美擦槍走火。
這個和最近高峰會晤時拜登定下的目標是一致的。
但也許會有點兒不一致的地方,基辛格是希望中美關系保持長遠的,特定程度上的一種和諧關系,而拜登似乎更在乎短期效果。
拜登只是希望在往后的日子,美軍繼續騷擾中方邊境時,解放軍能保持“專業”(忍讓)······
為什么這樣說?
當時,重要會晤后,白宮就宣布繼續對臺售武,美軍也繼續它們的“航行自由”,而當時,人未走,茶沒涼······
也許拜登政府以為自己會玩一些小手段就是贏家?而這正是基辛格焦急的地方······
可惜,基辛格去世后,美國再無真正的政治家,只剩下一大批擅長內斗的政客。
現在回看起來,基辛格最后一次訪華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而更離譜的是,當時,心急的拜登政府,不顧基辛格還在訪華期間就宣布,基辛格的訪華不代表美國政府······
所以,基辛格這一生,終歸還是沒能得到美國總統拜登的認同。
而拜登政府對基辛格的不認同,也從側面反映出拜登政府對基辛格時代,和諧相處的中美共存模式并不認同?(拜登似乎在“撥亂反正”?)
而這,似乎與我們高度褒揚基辛格的調子有些許出入?
中美要重回正規,首先要找到相同的共振頻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