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周解鎖了一項新的人生體驗——使用12306的“遺失物品查找”功能。
事情要從上周末開始說起。周日晚上,我想用iPad看一本之前存的電子書,但是翻遍了家里所有角落都沒找到它。我突然想到iCloud有查找設備的功能,點開之后發現提示我的iPad 11月22日的時候在上海虹橋。
我還跟劉同學說,“這個位置怎么亂標呀,那個時間我明明在深圳的。”劉同學說,“那明明是你的iPad沒電之前最后的吶喊。它想告訴你:我在上海,快來救我。”
我思來想去,終于回憶起來,最近一次把它帶出門是在兩周前。我當時乘坐的那趟高鐵,終點站就是去上海虹橋。估計我下車之前把它落在座椅前面的網兜里了,然后它跟著那趟列車一起去了虹橋。
可憐的iPad,丟失了整整兩星期,它的主人才發現它已經不見了。
于是我就開始研究在高鐵上丟東西了怎么辦。我平日并不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要不然以我這樣超高的出差頻率,各種物品早都丟了800回了。憑借著印象,我隱約記得12306APP上有個類似于失物招領的功能。一看,果然有這個功能,于是就開始填遺失物品信息。
這個時候我心里其實是一點都不慌的。因為我覺得,兩周了,我的iPad還在虹橋而不是什么奇奇怪怪的角落,只能說明一件事:它是被列車上的工作人員找到并且放在了失物招領處,等待我取回。如果是被其他人拿走的話,它的定位應該在某個小區里才對。
所以我在很淡定地一項一項填信息。
那個時候已經比較晚了,到了我們該洗漱睡覺的時間。劉同學就說,“你現在下載一個閑魚,去看下你那款iPad現在賣多少錢了。要是還沒去虹橋的路費貴,就不要了。”
我的火“噌”一下就竄起來了。但是我覺察了一下,發現自己在生氣,也沒沖他發出來,就只是說“那不能啊。”
我心里其實特別不爽,到睡覺的時候還是有點氣。一般晚上睡前他會先跟擼貓似的擼一會兒我的頭,我那時候覺得很煩,然后就背過身離得遠遠的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劉同學讓我去陽臺給他拿換洗的衣服,我不樂意。我說我在生氣。他問我氣啥。我說,“第一,那是我的物品,不管它價值多少錢,你都不可以替我決定它的去留。第二,很明顯我是在意這個物品的。對于一個我很在意的東西,你表達它不重要,這是欠拍?第三,我當時正在填信息,12306甚至都沒給我回電話,你就直接表示了放棄。如果確實找不到,我也并不是說執著非要找到不可。再說我也沒有要求你幫忙,填信息、打電話都是我自己做的,你能不能不要在旁邊講風涼話?”
好在劉同學認錯態度良好,他當時立刻就表示,“我現在就去虹橋給你取回來。”雖然最后也沒讓他去取,我自己去虹橋拿回來的,不過我還是原諒了他。
丁老師給我們星辰班留的每日功課中,其中有一個作業叫“觀念”。即當產生情緒的時候,記錄下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練習了半年之后,我已經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到自己的念頭。我平靜的時候是什么念頭,煩躁的時候是什么念頭,生氣的時候是什么念頭,開心的時候是什么念頭。偶爾甚至可以在別人有情緒的時候,看到對方的念頭。
每一次產生情緒的時候,都是修煉自己內心的好機會,都是覺察念頭的好機會。當然,也是漲功的好機會。
上周的文章我講過,當前這個階段,我已經不認同“情緒管理”這樣一個概念,我認為情緒是果,念頭是因。只是對結果進行管理的話,結果已經發生了,很難真正有效。管理“因”,才有效。要做的是念頭管理。看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念頭,為什么會有“一……就……”這樣的自動化反應模式。
別人都只是自己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自己。像這樣的小事,正是看見自己模式的好機會。因為模式不只發生一次、不只在一件事中,而是在每一天、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每一個角落。如果一個人總是說“一點小事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他可能一直在慣性中睡覺。小事從不練習,遇見大事的時候,又怎么能“一夜之間突破慣性”呢?
我開始分析劉同學“一句話惹毛我的三個點”。他說了一句話,這是個外界的刺激,其實本質上,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我的內心世界。
我發現,我有一個模式是“討厭被控制。”(第一層)
任何人跟我講話,只要語氣、表達方式有讓我感覺到“這個人在教我做事”,我會超級無敵非常特別不爽。同樣一個建議,如果別人跟我講“分享給你”,或者“我有一點小小的提議”,我就會特別容易接受;如果對方的語氣有那種居高臨下的、命令的,甚至說“你應該怎樣怎樣”,我會在心里翻一個大大的白眼,并且不管這個建議有多好都會被我畫叉。
我又往深覺察了一層,想到舒馬赫在《解惑》這本書講到的一個理論,關于人的溝通,其實要經歷四個過程(第二層)。
我們以為溝通就是“我說你聽”,其實遠比這個要復雜得多。第一步,是“我心里產生了一個想法”。第二步,我要用“語言、語音語調、肢體動作、表情、文字,以及各種我能夠想到的方式,準確地表達我的想法”。第三步,聽我說的那個人,他需要“接受所有信號,既包括表面的文字內容信號,也包括我通過語音語調、肢體、各種方式傳達的信號”。第四步,他需要“加工與理解”,他的大腦要準確地解析他收到的這些信息。
所以你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出錯是常態,“完全理解正確”才是罕見且珍貴的。大部分時候,我們能夠大概get彼此的意思就已經非常難得了。
首先,據我觀察,很多人是難以精準地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其次,聽到信息的這個人,聽到的那一瞬間,就已經是“選擇性聽見”了,經過了一層過濾。再說理解,每個人解析語言的方式都帶著自己的濾鏡,即使是聽到一模一樣的話,不同人的理解都有差異。
從原理上想明白這一點之后,我發現我對于“誤會”在心里有了更多包容,而不是下意識責怪對方怎樣怎樣。每個人都是身不由己。
以我對劉同學的了解,借他十個豹子膽,他也不敢“教我做事”。在我們相識的17年時間里,以及我們進入親密關系的8年半時間里,他每一天都在知行合一地呈現什么叫“溫和”和“包容”。他如果是控制欲比較強的那種男性,我倆估計一個月都談不到就分手了,根本不可能撐到結婚。要知道,我最最最討厭的類型沒有之一就是控制欲強的人。
可是那個時刻我覺得他在“教我做事”,說明是他的說話方式,沒有準確地傳達他的真實意圖。(就是舒馬赫講的溝通過程的第二步)我被觸發了自動化反應之后,掉進漩渦里了,遠離了真相。
他的意圖肯定不是惹毛我。站在他的角度,他認為“省事兒+經濟代價最小”是最理性的解決方案,而沒有考慮到物品的情感價值。
再往深里思考,別人“一教我做事,我就生氣”,我是不是在這樣一個自動化反應的輪回中打轉呢?(第三層)
我認為,“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無權替我做決定”,因此當我感受到“有人要替我做決定”的時候,我就會被觸發戰斗模式。但實際上,不管別人說啥,真正做決定的那個人始終都是我自己。
5年的創業經歷,加上跟隨丁老師學習、修行的兩年時間,我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是,生長出了越來越強大的“自我”。我在之前的推文中寫過,我今年主動對一段讓我受了很多年委屈的關系say goodbye;我主動退出了我不想繼續待下去的組織;我主動拒絕不能滋養我的社交,而不會覺得磨不開面子。我開始發自內心地愿意為自己世界里的事情負責,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對于重大的選擇,我會等理性跟感性合一了,不擰巴不內耗也不會原理上講不通,這時才會去真正把這個決策落實。
所以,沒有人可以真正左右我的生活——那我在害怕什么呢?我又何必因為“別人教我做事”而不爽呢?他說他的,我不聽就完了。
有了這樣三層覺察之后,以后當有人再對我講“你應該……”,再“教我做事”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沒事,他左右不了你的人生。
再說第二點。對于一個人認為特別重要的點,向他表達不重要,以此來進行安慰,這是人群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典型的錯誤安慰方式。我之前也做過類似這種事。
我“有且只有一個”的閨蜜橘長,去年考科目二掛科了,她當時特別難過。在大部分人眼里,這簡直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大學的考試,掛了可能就沒法保研了;考證掛科了,意味著可能要重新再來一年;科目二掛了,意味著你總共有10條命,現在用掉了2條,還有8條命只要把這一關打穿了就行——這算什么事兒呀?
當然,在我眼里,“這也不算個事兒”。我甚至還給她發了一個視頻安慰她,大概是講國外有一個人在訓練狗開車。我原本的意思是想逗她開心一下,結果她看完更emo了,她覺得我在奚落她,“連狗都會開車你不會”。蒼天有眼,我真沒這個意思。
這個事兒給我上了重要的一課,就是每個人在意的那個點真的不一樣。很多人會在安慰自己朋友的時候說,“這有什么好難過的”,“別哭了”,“丟了就丟了”。你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可能在別人眼里真的很重要。
就好像我的iPad,它曾經在我備考MBA的時候被我用來聽網課,陪伴我考試;后來周末的短途出差我嫌電腦沉都會帶上它,當生產力工具。某種意義上它也算是我的“戰友”了。雖然使用頻率沒有那么高,我對它也是有感情的。劉同學表達它屬于一個“可以放棄”的東西,我當然會生氣。
最近還有一個類似的事。我開始接觸修行之后,先走了一段彎路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才走上正道。對于正知、正見、正法、正道這些,在我心里是非常珍貴的,我是充滿了恭敬與敬畏之心的。最近就有個朋友,拿這個事情開玩笑,發了一些我認為不合適的言語。當時是在微信里,對方看不到我的表情,其實我當場就黑臉了。
我在當下覺察了我的不開心,畢竟“有情緒”了嘛,要去觀自己的念。對方后面還在繼續說,我已經不再理睬。同時,有情緒說明心被對方帶走了,我發現下一次有類似的情境,如果我認為“這個人是真的不懂”,我就會不那么生氣。
關于第三點,我覺得劉同學沒有動手幫忙還講風涼話。我汲取的經驗是,以后如果一個人很焦急或者怎樣的,我發現自己幫不到忙,或者不知道怎么幫他,保持沉默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之前大家不是說想要看落地的內容嘛,這就有案例自己來了。
這樣深入的剖析在我看來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都自己去反思,比較少會把完整的心路歷程公開寫出來。看到模式為止,看到念頭的產生機制,以及這個煩惱下次再出現的對治方式為止。
丁老師說真正的修行,就是每一天、每件事,每時每刻觀自己的念。比起事情具體的問題如何處理,我更關心的是自己在這件事背后深層次的反應模式。
星辰班上次課的時候,有位同學問了丁老師一個問題。她覺察到自己對身邊一位朋友有嫉妒,覺得這樣很不好,問老師要怎樣消除掉這種嫉妒心。
老師說,只要我們還是凡夫,有愛恨情仇都是很正常的。只要你有覺察,就說明已經走在了覺醒的路上。千萬不要把自己架在很厲害、很牛逼的位置。很多人有一個強大的慣性,就是在人群中找圣人,找一個完美的榜樣、找一個完美的老師;結果就是找一個失去一個,因為他總有一些東西會讓你失望。
當你把一個人當神的時候,就是失去他的時候;當你把自己當圣人的時候,就是你糾結的時候。
因此,千萬不要這樣綁架自己,也不要綁架別人。不要覺得“你是班長你應該怎樣怎樣”,“你是老師你應該怎樣怎樣”。
老師特別提醒我們這些在互聯網上做博主的同學,“你會發朋友圈,那是你希望別人看到的你。你發的朋友圈是你要去的方向,但那不是你。你只是往那個方向努力,但是離他還有距離;所以千萬別被自己的朋友圈騙了。始終記得,不管學到哪個階段,你都是普通人。”
所以我完全接納這個還會生氣的自己。走在修行的路上,會有情緒,會有貪嗔癡慢疑各種“不好”的心思,都是非常正常的。能看到,就已經在路上。
哈哈,我會更加珍惜這些寶貴的產生情緒的機會,再過幾年越來越平靜了,情緒少了,寫這方面內容的素材都少了。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