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建禮
看完《我本是高山》,被張桂梅帶領云南山區女孩子們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故事所打動。影片人物平凡樸實,細節鮮活生動,沒有平庸主旋律電影里容易出現的高大全或假大空,盡管存在一些缺憾,但絕非網上一些人攻擊的那樣不堪,是一部勵志感人的人物傳記故事片。
《我本是高山》根據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張桂梅長真實事跡改編,以往這類主旋律影片最常見的問題是把英模主角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人物。本片無論是在人物塑造還是敘事策略上,都力圖避免出現這一問題,呈現給觀眾一個既平凡又偉大的張桂梅,她憑借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意志和對學生無私的愛心,率領一群山區女孩子們完成了逆天改命的不平凡壯舉。
張桂梅是很多中國老百姓很熟悉的當代著名英模人物,二十多年來,經過全國媒體的廣泛采訪和報道,大量文字、圖片、影像資料和紀錄片,讓她的事跡在全國廣為傳頌,在信息傳播尤為迅捷的網絡時代,她成為網上的熱點人物,曾被主流媒體譽為“當之無愧的頂流”。
“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十大女杰、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身上的榮譽和光環不勝枚舉,將這樣一位英模人物的事跡改編成故事片搬上大銀幕,最安全最省事的做法,就是呈現給觀眾一個與媒體報道完全一樣的張桂梅。絕大多數觀眾是通過各類媒體了解到張桂梅,這樣拍也符合他們對這個人物已經形成的固有印象。
然而,故事片不等同于新聞報道和紀錄片。新聞報道和紀錄片的記錄和宣教功能大于藝術功能。故事片作為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則正好相反,有著完全不同于前者的藝術創作規律,需要在兩個小時左右的篇幅里完成戲劇沖突的起承轉合。照搬新聞報道和紀錄片看似安全省事,實際上很容易拍成平庸主旋律電影里常見的高大全式英模人物片,很難具有優秀故事片應有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正因如此,《我本是高山》主創從海量的張桂梅事跡素材中,結合影片創作過程中的采訪素材,截取了華坪女高首屆學生從入學到參加高考的三年時間,作為影片故事的時間線,圍繞著這三年里張桂梅與師生一起篳路藍縷、克服重重困難,沖破重重阻礙的經歷展開敘事,著重描寫了她和山英、山月、唐小萍、玖朵云等學生之間的感人故事,以及盧南山、徐影影、付春盈等年輕教師的群像,還有他們與張桂梅的戲劇沖突和師生情誼。
影片前半段,海清飾演的張桂梅強迫全體女學生剪短發,對學生嚴格得近乎粗暴。對老師則嚴苛得不近人情,霸道要求“周六周日老師就不放假了,寒假就休息五天”,劉雅瑟飾演的年輕女教師付春盈懷孕了,她不贊成,后來付春盈孩子生病要請假,她又很不高興。這是張桂梅平凡和不完美的一面。
但隨著故事的進展,觀眾逐漸發現張桂梅嚴厲背后對學生無私的愛和對老師的愧疚:強迫學生剪短發是為了她們更集中精力學習;“體罰”那名學生是為了曬出鉆入她身體的螞蝗;自己生病剛收到捐款,就拿錢去給學生買了助聽器;付春盈上課沒空照看孩子,她默默幫著照顧,結尾對方告別,她流露真情表示愧疚,說“為了這些小孩子,對不起你們這些大孩子”。
這種在人物塑造和敘事策略上先抑后揚的戲劇化處理方式,不僅能使人物形象更立體飽滿,也讓故事更有戲劇張力和藝術感染力。合情合理的藝術虛構是故事片的權力和特點,即使是人物傳記故事片也不例外,只要符合人物塑造和敘事的需要,就無可厚非。
一些網友質疑《我本是高山》多次閃回張桂梅對胡歌飾演的亡夫董老師的懷念,彷佛亡夫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支撐,認為這是把張桂梅的崇高信仰矮化為小情小愛。
這樣的理解是斷章取義和片面的。首先,影片對張桂梅的崇高信仰并非沒有體現,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她最喜歡唱《江姐》主題歌《紅梅贊》的情節,融入了她帶著教師做入黨宣誓的場景,融入了她和學生齊聲朗誦“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的段落,更是融入了她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原本要在夢中隨丈夫西去,最終被學生們在醫院樓下合唱《紅梅贊》挽留下來的感人畫面。
其次,信仰不是掛在嘴邊的空洞口號,而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張桂梅既有崇高信仰的大愛,又有對亡夫思念的小愛,但支撐她辦免費女子高中的根本原因,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和對學生們的愛,否則她也不會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堅持下來。崇高的信仰不會架空個人的情感。兩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支撐,這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影片還有幾處令筆者感動的地方。比如,高考前,老師帶學生們爬上山坡眺望遠方,老師對學生說“向XX方向XX公里是XX大學……”“翻過這些山,我們一起走出去”;山英的家人來學校要強行帶她回去嫁人,全校學生齊聲為她加油,那是山區女孩們對命運不公的吶喊;結尾,張桂梅和盧老師翻山越嶺,連夜打著手電、隔著山谷大喊,告訴山谷那邊的山英考上大學的喜訊那一幕,更是令人喜極而泣。
觀者當然有權利批評一部影片不好,但前提是至少你要看過這部影片,圍繞著劇作本身展開客觀公允的評論。中國電影需要健康的輿論環境和專業的文藝批評,堅決反對對任何一部影片斷章取義、亂扣帽子、生拉硬拽、蹭熱點話題、上綱上線地批判。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我本是高山》用電影故事片的藝術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既平凡又偉大的張桂梅,講述了一群山區女孩子在張桂梅等老師孜孜不倦地教育下,由渾渾噩噩到奮發圖強、逆天改命的故事,盡管受篇幅限制,對孩子們和學校的巨大進步略顯鋪墊不足,但不失為一部勵志感人的主旋律電影佳作。
(本文原載于《中國電影報》2023年11月29日第10版,作者略有改動,原標題為《<我本是高山>:凡人張桂梅的不平凡更勵志感人》)
【影視風向標】由資深媒體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文藝評論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胡建禮主編。涵蓋微信公眾號、人民號、微博、百家號、企鵝號、新浪、網易、搜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大魚號等自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