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鄰章
在半個多月前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周鴻祎用滴滴舉例,稱 “如果滴滴的服務器宕掉了,可能你出門就叫不到車了?;ヂ摼W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聯在網上,一旦遭到攻擊后,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會受到巨大影響”。
不曾想竟一語成讖。
就在11月27日晚間,滴滴居然真的遭遇了系統大崩潰。
從滴滴發布的公告來看,此次系統故障涉及規模甚廣——從滴滴網約車到滴滴騎車等服務,從乘客端到司機端均受到了影響,出現了定位混亂、接單異常、登陸異常、收費異常、優惠券未生效、騎行未能關鎖等情況。
這也讓滴滴此次系統崩潰齊聚了“涉及業務面廣、崩潰持續時間長、用戶受影響大、連鎖反應多“等互聯網P0級事故的典型特征。使得“滴滴崩了”迅速登上網絡熱搜,成為全民關注事件。
28日早,滴滴公告稱經技術團隊緊急搶修,滴滴網約車等服務已恢復,但騎車等服務還在陸續修復中,但據媒體報道,直到28日上午10時,仍有一些地區的部分業務還沒有恢復。
而此次滴滴系統崩潰后接近12個小時的修復時長,創下了滴滴歷次系統故障中修復耗時之最。
滴滴崩潰事件的偶然與必然
雖然公平的來講,作為互聯網應用,要實現百分百的不發生系統故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事故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為日均訂單量接近2900萬單,已然是出行基礎設施的滴滴出行而言,此次事故在事實上是造成了滴滴平臺、網約車司機以及用戶的多方共輸。
甚至有媒體給滴滴算了一筆賬,稱滴滴此次崩潰或將損失“千萬訂單、4億元成交額”。
對于造成本次崩潰事故的具體原因,滴滴方面并未第一時間公布,這也引發了業內對此事件的諸多猜測。
諸如360安全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對造成此次事故可能原因的采訪中,就提出了“編程錯誤、邏輯錯誤、服務器故障、第三方服務故障、黑客攻擊”等猜測。獨立IT、電信分析師付亮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可能出問題的環節太多了,軟硬件都有可能,不好猜測。”認為在“管理精細化,降本增效,影響最大的是公司的中層骨干,而這肯定會反噬到公司的管理……降本增效將經營壓力逐級下壓,不斷加大的壓強下局部隱患就有可能被擴大。”
面對業內猜測,滴滴隨后回應稱:通過11月28日的內部復盤調查,初步確定,這起事故的起因是底層系統軟件發生故障,并非網傳的“遭受攻擊”。
其實,無論是網絡的各種猜測也好,還是滴滴復盤調查初步確定的系統底層系統軟件發生故障也罷,此次滴滴系統崩潰的背后,或都能匯聚到一個落腳點,那就是原本支撐滴滴出行服務穩健運行的技術支撐力量可能出現了問題。
眾所周知,技術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其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支撐,才能源源不斷的產出新技術實現技術更迭,進而保障產品穩健運行、用戶體驗持續提升、平臺技術持續進化……
但于現實而言,稍顯不幸的是,整改歸來后的滴滴,在技術研發投入上,似乎變得吝嗇了起來,在技術研發支出上整體處于縮減狀態。
根據滴滴發布的財報消息顯示:滴滴2023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累計投入為64.85億元,相較于2022年前三季度累計投入的73.34億元,同比減少8.49億元,降幅達12%。并且從今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支出來看,其更呈現出了研發投入持續下降的趨勢——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滴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2.23億元、21.53億元和21.09億元。
滴滴在研發支出上的持續縮減態勢,必然會對技術研發人員、技術支撐體系、技術探索等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最終也或將傳遞到業務線層面。若長此以往,那么對滴滴設立的增長目標以及成為引領汽車和交通行業變革的世界級科技公司的宏大愿景,都或將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據晚點LatePost在今年10月份報道:整改歸來后的滴滴,重新規劃了國內業務的增長目標——未來三年,滴滴對其中國出行業務制定的日單量增長目標為2023 年計劃增長 45%,2024 年和 2025 年每年分別增長 10% - 15%。按照此增長計劃,則意味著滴滴在2025年將沖擊4000 萬單的日單量的目標。
對此目標,業內認為極具挑戰。
這種挑戰一方面是出行市場的大盤容量目前已相對固定,市場飽和整體增量有限;另一方面的挑戰在我看來則是對滴滴的技術支撐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畢竟4000萬日單量的系統運行壓力又將高出一個量級。
在此現實下,若不依靠強大的研發支出為支撐來推動底層支撐系統升級,恐怕屆時也或難以承受住4000萬級訂單的沖擊。
而其成為“引領汽車和交通行業變革的世界級科技公司”宏大愿景,則或更需要以研發支出為支撐。
畢竟縱觀當前能引領行業變革的世界級科技公司們,無一不是在研發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來自歐盟委員會的《2022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數據顯示,2022年在研發支出上位列全球研發投入前五名的谷歌、臉書、微軟、華為、蘋果,其研發支出分別高達279億歐元、218億歐元、216億歐元、195億歐元、193億歐元。
這也足見研發支出對企業創新探索、業務發展、市場競爭力的正相關。
公共出行預警:出行的穩定依賴多元競爭,而非一家獨大
隨著網約車成為市場化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的失控直接影響乘客出行的便利性,但由此衍生的城市交通壓力、部分司機提現擠兌,實則也是一次對網約車市場管理的警醒。
畢竟網約車市場的兩大基石在于駕乘安全與系統穩定,這關乎用戶體驗,更關乎城市出行秩序和司機群體的穩定性。
但從當前市場格局來看,雖然借聚合模式提供出行服務的企業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為司機和乘客提供了更多選擇,但網約車市場仍然一家獨大,在部分城市,滴滴網約車訂單量市占率逾八成。
這意味著,一旦滴滴出現安全問題或技術故障,市民在網約車出行上要找到其他替代方式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這將對城市出行秩序帶來巨大風險。
更重要的是,網約車系統的失控,將在司機群體中引發更大的潛在危機。
此次事件中,因滴滴司機端一度提現異常,就出現了部分滴滴司機開始提現引發擠兌潮的現象,這不禁讓公眾聯想到此前共享單車經歷過的押金擠兌風波。
這種信任危機并非突如其來。
滴滴此前因安全事件所爆發的嚴重輿論危機,已讓公眾一度對其平臺安全性產生了遲疑,而此次發生的大范圍服務崩潰事件,也或讓公眾對其平臺的服務穩定性產生質疑。
畢竟,此次事件,也并非滴滴第一次發生服務崩潰事件。
從相關報道來看,在2015年10月8日、2016年7月、2019年10月、2021年2月25日、2022年9月22日,滴滴也發生過服務故障,對當時部分乘客的出行也造成了影響。
一系列安全問題或技術故障,或許能通過發券、賠錢、罰款等方式補救,并不會撼動當前的網約車市場格局,但或已為城市的出行管理敲響警鐘:出行的穩定依賴多元競爭,而非一家獨大。
畢竟,當一座城市過度依賴單一的網約車平臺提供市場化出行,或許服務的穩定和行業的穩定在某種程度上就喪失了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