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最近互聯網公司們都水逆,前一天晚上滴滴崩了,昨天早上阿里云也崩了。
11月28日,有網友爆料稱,阿里云的RDS實例打不開了,此次故障涉及到的主要是部分地域的RDS、PolarDB、Redis的控制臺。
請注意,這已經是阿里云在今年的第二次故障了。
就在半個月之前,11月12日,阿里云才發生過一次大面積的崩潰,直接影響淘寶、阿里云、咸魚、釘釘、語雀、餓了么等阿里云的全線產品,波及范圍之廣。
有網友調侃,幸虧今天這一次的覆蓋范圍僅局限于內部,并不涉及具體業務,不然就“真的天崩地裂”了。
不怪網友大驚小怪。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5年里,阿里云分別在2018年、2019年以及2022年,總計出現過3次故障。
但在2023年11月,短短半個月之間,阿里云就崩了2次。
要知道,阿里云可是保證天貓淘寶雙十一和618等重點大促節點最堅實的技術中臺支持。
對于一家國內市占率第一的云計算企業來講,阿里云近兩年頻繁發生大型宕機,僅僅只從技術層面來解釋,顯然是不夠全面的。
不管是資本市場的分拆暫停、業績表現不及預期,還是頻繁發生的宕機事件,回顧整個2023年的市場表現,阿里云的衰落,似乎早已有跡可循。
01
暴富神話再次落空
今年3月,馬云回國后不久,阿里即啟動“1+6+N”史上最大規模組織變革,所有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彼時,菜鳥、阿里云以及盒馬是被內部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上市的業務集團。
其中,阿里云的分拆尤為矚目,原因也很簡單:
全球范圍內,目前尚未有單獨上市的云計算龍頭。
在“澤平宏觀”給出的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中:
阿里云以8542億人民幣的估值,高居中國獨角獸企業第二位,相當于阿里當前市值的二分之一。
5月18日,阿里云正式向員工發出全員信,確認上市時間表為未來12個月內。
以阿里云目前的市占率和估值體量,毫無疑問將又是一家資本市場的巨無霸級別的企業。
而一旦成功上市,多少新的財富故事又將上演。
可惜的是,造富的夢才剛剛開始,就醒的太過猝不及防。
11月16日,阿里在公布截至9月30日的業績之后,隨之宣布了兩項分拆回撤的動作:
一是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不再推進;二是盒馬鮮生的首次公開募股計劃暫緩。
時隔僅僅8個月,阿里云、盒馬等業務集團,從資本市場最靚的仔到停止分拆、暫緩上市,最慘的可能還是那一批指望阿里云上市實現財富自由的員工們。
02
腹背受敵,業績不及預期
對于阿里云分拆的急剎車,阿里給出的理由是:
主要由于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給云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
為了解答投資人的疑慮,蔡崇信也在電話會上做了進一步的解釋:
“當時計劃做完全拆分,主要是想通過金融工程的方式,可以體現云業務的價值。當時云業務所處的大環境是可預測的,我們可以給投資人透明地展示業務的增長態勢,以及提升股東價值。但現在我們不再通過金融工程,而是希望通過投資顯現云的價值,特別是在新形勢下由AI驅動的云計算業務需要更多投資支持。”
場面話確實說的很漂亮,可市場也有目共睹,阿里云業績增速不及預期的事實。
根據最新一期的財報數據,截至到9月30日,云智能集團收入為276.48億元,同比增速僅為2%,在六大業務集團中排名吊車尾。
可以作為對比的是,在年初同樣是上市呼聲最高的菜鳥集團,當期收入為228.23億元,同比增長25%,經調整EBITA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而菜鳥赴港上市也在正常推進中。
要說,阿里云確實水逆,不僅自家兄弟表現比自己好,同行也比自己優秀。
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至2022年底,阿里云市場份額分別為40.3%、37%、31.6%。
據Canalys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數據顯示,阿里云為34%,華為云為20%,騰訊云為17%。
換句話說,阿里云現在還是國內第一,但其市占率正在逐步減少,隨時有可能被競爭對手反超的可能。
03
競爭加劇,阿里云沒有護城河
作為曾經的云計算市場的領跑選手,阿里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笑傲群雄的存在。
尤其是2018年,在中國的公有云市場,阿里云的份額超過45%,占據整個公有云市場近半壁江山。
而這樣成績的背后,馬云超前的戰略眼光,功不可沒。
盡管市場空間還遠未飽和,但阿里云還是早早迎來了增長放緩,且難掩頹勢。
究其根本,還是其護城河并不牢固,原因有四:
1、技術壁壘低,市場太卷。
目前有點實力的大廠都在做自有云。早期阿里云憑借市場空白占回來的地盤,丟失了就沒有了。而近幾年新興的政務云市場,有其特殊壁壘,阿里云優勢不明顯。
2、對手太強。
騰訊、華為就不用說了。騰訊是緊跟著阿里的步伐布局云市場,目前也是第一梯隊的選手。而華為則是近幾年勢頭很猛,在政務云市場獨占鰲頭。
而這兩年云計算“國家隊”入場并迅速發力,它們進入云市場是全方位的降維打擊,在資源、渠道上都有著阿里云無法比擬的優勢。
拿三大電信運營商來說,2022年,電信天翼云、移動云、聯通云收入分別是579億元、503億元、361億元,總規模已接近阿里云的2倍。
3、利潤天花板太低,沒有以價換量的空間。
與國外不同,國內的互聯網云計算巨頭,繞不開電信運營商。而巨額的網絡通道費則侵蝕了相當大的部分利潤(占總成本的30%)。
4、阿里集團自己的護城河也在加速干涸。
金融、電商、云計算三大支柱,曾被視為阿里構建的牢不可破的護城河。
但如今,金融板塊的螞蟻金服因種種原因被剝離切割。
電商業務,拼多多京東前后夾擊;直播帶貨的火爆,又讓看似和電商不著邊際的短視頻平臺,成了阿里強大的對手。我們之前寫過,2022年阿里電商的市場份額,已經下滑至40%左右。
11月28日,拼多多發布拼多多發了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拼多多營收68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4%,利潤15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7%。
財報一出,拼多多股價暴漲。截至收盤,拼多多最新市值1847億美金。而阿里,是1954億美金,只差100億美金左右。
云計算看似入局門檻高,但和阿里有著同樣規模的科技巨頭,沒有不做云計算的理由。除了入局早一點,阿里并不存在絕對優勢。
04
吳泳銘接棒,就能拯救阿里云了嗎?
阿里巴巴“變陣”和裁員,都不是新鮮事。這幾年來,我們聽到關于阿里的消息最多的可能就是組織架構調整了。
阿里云也不例外。
在阿里巴巴宣布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計劃的一周后,阿里云又迎來了一次組織架構的調整。
簡單來說,集團層面成立了一個基礎設施委員會,由吳泳銘統籌管理負責,成員包括周靖人、蔣江偉,吳澤明和張建鋒,均是元老級人物,配置拉滿,也證明集團對阿里云業務的重視和繼續投入的意愿。
要知道,這已經是阿里云今年以來的第三次重大人事調整。
6月中,主要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天貓和阿里云的逍遙子張勇,宣布卸任董事會主席兼CEO,由蔡崇信和吳泳銘接手。
9月,吳泳銘接任集團CEO,并兼任阿里云董事長與CEO,未來阿里云將繼續由吳泳銘執掌。
但讓張勇下課,吳泳銘上臺,就能穩定軍心嗎?
我覺得未必。畢竟,阿里早已沒有了培育創新驅動力的文化土壤。
曾幾何時,阿里也是一家以價值觀和文化取勝的互聯網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馬云帶領下的阿里巴巴,其江湖文化成為互聯網企業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被外界津津樂道。
在官網上,阿里的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是“認真生活,快樂工作”;是“因為信任,所以簡單”。
在創業帶兵打仗的早期,這種江湖文化確實帶領阿里全體員工攀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市場不吝于獎賞,這些老人們也都收獲了財富自由。
但對于如今的阿里人來講,江湖文化早在多年的大公司病侵蝕下,逐步異化。最近幾年,阿里見諸媒體的是越來越多的花邊新聞,不是P7出軌網紅,就是P8性騷擾、P9包小三……
在不斷異化變形的企業文化里,阿里云的員工也難獨善其身。這是其一。
其二,近一年時間里,阿里云頻繁的人事動蕩,尤其是管理層的動蕩,讓阿里云缺失主心骨。
其三,正如上文提到過的,吳泳銘帶領下的阿里云,需要面對的是如何扭轉市場份額下滑的局面,這不管從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是不小的挑戰。畢竟,人力扭轉不過周期的力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阿里云短期內已經完全沒有上市分拆的可能。這對員工、尤其是高級管理層的積極性是致命的打擊。
話說,重走前輩們的財富自由之路已經無望,還談什么理想。
免責聲明: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花椒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