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品讀詩詞的時候,無疑會被詩中的句子擊中靈魂,產生共鳴。這就是詩詞的魅力,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就是全詞的靈魂,成為經典流傳。
在2006年歌手周傳雄憑“寂寞沙洲冷”一首歌獲獎,這句詞起到了文化擔當。這一句詞究竟有什么魅力,被稱為神品呢?
分析任何一句詩詞,都不能脫開全篇孤立地看,更不能脫離詩人的客觀經歷單方面進行主觀分析,因此我們有必要再回顧一下文本和蘇軾的心路歷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粗讀這首詞,給人的感覺就是孤獨,寂寞在字里行間蔓延,是的此刻的蘇軾是孤獨的,因為他剛剛經歷了烏臺詩案。
蘇軾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文人自有一股清高和瀟灑,意興來了潑墨揮毫、吟詩作賦,把感情揮灑到淋漓盡致,就是人生一件快事。但是現實并不允許他如此瀟灑。
蘇軾同時期的王安石主張變法,蘇軾對其中的一些條款并不贊同,并且直接指了出來。同時性格豪放不羈的他,也得罪過一些人。
他寫過一首詠檜的詩,詩中有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惟有蟄龍知”,這是歌頌檜樹的根,能扎根到九泉之下也不彎曲,和地下的蟄龍成了知音。就這樣的句子被烏臺的司法官員認為是圖謀不軌,諷刺皇上。
他們說皇上是真龍天子,而蘇軾明目張膽地和皇上對抗,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蘇軾被革職治罪,打入監獄,在100多天后,被免去死罪,貶謫黃州。
歷時一個多月的顛簸,蘇軾才到了黃州,而詞中提到的定惠院就是他的住所。
此時的蘇軾,還是帶罪之身,處境窘迫,書中有記載說他此時“親友絕交,疾病連年,饑寒并日,人皆傳已死”。
因為文字而遭此罪名,他是第一個,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文字獄也因他而開始,對于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來說,內心是無法派遣的孤獨和寂寞。
我們看他在詞中塑造了一個孤鴻,這個孤鴻在月夜人靜,大家都在安睡的時候,孤獨地飛來飛去。這只孤鴻是瞻前顧后的,是受過驚嚇的。它茫然四顧想找個知音,卻很遺憾地發現周圍只有自己的影子。
這個孤鴻尋尋覓覓,挑揀了所有的寒枝,不肯棲息,寧可在沙洲上忍受寂寞寒冷,這里的沙洲是江河中由泥沙淤積而成的陸地,那該是怎樣的凄苦。
詩詞中出現的孤鴻,但是我們感覺到的分明是蘇軾,“平日文字為吾累”的蘇軾,對于剛剛經歷的那一切怎么能那么快的忘懷。
但是盡管處境艱難,盡管孤單寂寞,他仍然保持自己靈魂的高潔,不肯隨波逐流。哪怕在仕途是再失意,也不愿意違背初心,屈從別人,這里他和孤鴻惺惺相惜,互為知己。
對于可以棲身的寒枝,他既“揀盡”又不肯隨意而棲,態度非常堅決,這正是蘇軾的傲岸不群。
蘇軾是難得的有良知,有操守的文人,前期的王安石變法,他有不同的見解。后來的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也不盡贊同。
他不阿諛奉承,不以私人恩怨作為標準,始終以百姓為根本,堅持自己信仰的真理,這就是蘇軾,具備自己的獨立人格,所以他能夠做到“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語意雙關,看起來是寫孤鴻,其實是寫幽人,非常有見地。黃庭堅評價這首詞“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因此這首詞成為寄言詞中的上品,而“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句表明志向的句子理所當然成為神句。
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束瑰麗的花朵。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而我們在賞析詞的時候,無論是讀書的學生為了應對考試做詩詞的閱讀理解,還是工作后單純的個人愛好,都離不開作者的個人經歷以及詩詞的寫作背景,只有如此,才能領會其中的意蘊和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