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歐洲和美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一直緊隨中國腳步,茁壯成長,也給了轉型中的歐美傳統汽車制造商信心。
但是隨著2023年步入尾聲,歐美在電動化方面的態度卻在發生變化,從政府到車企,之前那種斗志昂揚邁入純電時代的勁頭沒有了。
就在這兩天,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Carlos Tavares)又給明年的歐美汽車行業潑了一盆冷水。
他預言,明年歐美兩場關鍵的選舉之后,電動化速度或將放慢。這并非唐唯實在危言聳聽,最近一段時間多家數據分析機構也給出了差不多結論,認為電動車的增長進入了瓶頸期。
在全世界將歐美電動車市場當作藍海的時候,這片海卻要結冰了。
不確定性增加
唐唯實所說的兩場關鍵選舉,分別是明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和11月的美國大選。他認為,屆時政治局面會與現在有所不同,很有可能政治層面和公眾輿論都不再傾向電動汽車。
所以Stellantis已經做好準備,一旦局面如唐唯實預言的那樣發生改變,公司也將改變戰略。
這種情況已經有預兆了。今年9月,英國首相蘇納克突然宣布,將英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從2030年推遲到2035年,這一舉動還被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評價為“十分明智”。
歐盟的2035禁燃令在今年年初終于到了立法階段,卻又在多國反對下給“合成燃料”開了后門;9月通過的歐7排放立場文件,和去年11月公布的歐7提案相比,也閹割了不少內容。
至于美國,特朗普時期對電動汽車各種打壓,到了拜登上臺立馬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把電動汽車捧上了天,但是明年又會是怎樣的局面呢?
沒人能預知選舉結果,唯一確定的就是這種不確定性,會影響車企們的投資決定,也會影響公眾對電動汽車的態度。
車企和消費者都在觀望
雖然今年前三季度,歐洲市場的純電動車銷量同比大漲了47%,但是9月開始,增速已經明顯放緩。而此前的大漲,也被質疑可能只是一種假象。
消費數據分析公司Langston認為,此前歐洲純電動車銷量的增長,只是在消化之前供應鏈瓶頸產生的積壓訂單,不能反映出真實的消費需求。根據他們的民意(參數丨圖片)調查,過去一年德國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意愿并沒增長。
大眾汽車集團的數據佐證了這一判斷,集團在歐洲的電動汽車訂單已經從2022年的30萬輛下降到了如今的15萬輛。
讓歐洲消費者對電動汽車望而卻步的,除了經濟環境不好,還有對電動汽車的續航、安全性和價格本身的不滿意。
一家德國的有45年歷史的經銷商集團負責人表示,現階段阻礙消費者選購電動汽車的主要原因,是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電動汽車技術迭代太快,與其買一臺貶值很快的電動車,不如再等幾年買一款更成熟的產品。
汽車數據分析公司JATO Dynamics表示,如果沒有更便宜的電動汽車上市,需求會持續拉低。消費者希望買到更便宜的電動汽車,但是對車企來說,更便宜的電動汽車會讓本就虧損的電動車業務雪上加霜。
經銷商服務公司Cox Automotive預測,目前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這種低需求、高供給的低谷期,會從2024年持續到2027年。
車企放慢腳步
面對即將到來的低谷期,車企們已經開始放慢腳步。
此前第三季度財報會議上,福特汽車宣布推遲12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及電池投產項目,還將年產60萬輛電動汽車目標的實現時間由2023年推遲至2024年底。
通用汽車也放棄了2022年到2024年中期生產4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還停止了與本田汽車合作打造廉價電動車的計劃。
大眾汽車集團今年已經多次宣布削減德國的電動汽車產量,本月初還以電動機供給不足為由,暫停了茨維考工廠的生產,并表示暫時不會就第四家電池工廠的選址做出決定。
接下來在歐美市場,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的時間點,又被無限期延長了,汽車制造商們的既要還要,在電動汽車時代恐怕很難兩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