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楊應群、韓昕余、黃馬家蘭 潘家海 唐振輝部長、莊紹平 符喜泉前政務部長、趙錫燊、王康欽 許文楷、莫應章、彭俊豪、符國標、劉廷輝、林明偉
《新加坡的凝聚力》華人華僑走向成功的頌歌與交響
-新加坡開埠200年公益慈善之路
著作者:韓昕余
2023年11月6日上午9時30分, 記寫新加坡開埠200周年公益慈善之路的新書《新加坡的凝聚力》新書發布會和第二屆新加坡慈善文化論壇,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成功舉辦,新加坡文化社區青年部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先生作為主賓并發表主旨演講。
本項目由前國會議員,培群學校前董事主席,趙錫盛醫生(2022年過世)創立,著名作家,歷史研究學者,國際文化記者韓昕余女士創意策劃并編著,新加坡前官委議員莊紹平先生為主要贊助人,新加坡培群學校做為出版機構,成功推出。
培群學校董事主席潘家海先生致歡迎詞拉開大幕,先后由文化部唐振輝部長,莊紹平前官委議員,也是本書的主要贊助人和出版委員會主席,創意策劃人和著作者韓昕余女士致辭。
唐振輝部長和莊紹平先生為新書揭幕。
出席發布會和論壇的本書顧問與部長拍照留念。
接下來第二屆新加坡慈善文化論壇隆重舉辦。
由聯合早報副主編李慧玲女士主持,新加坡華僑中學代表,本書贊助人和出版委員會主席莊紹平先生,同濟醫院代表楊應群主席,廣惠肇留醫院總裁莫應章先生,新加坡前慈善總監洪合成教授,相繼在論壇發言,暢談慈善歷史,展望美好未來,為新加坡的和諧強盛鼓與呼。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領事劉琢,一等秘書王琳,三等秘書潘辰唯也出席論壇和發布會。
新書發布會和論壇在熱烈祥和感動的氣氛中結束,為新加坡慈善公益歷史書寫了最美好的一頁。
韓昕余編著新加坡開埠200年慈善公益之路《新加坡的凝聚力》,歷時四年半,親自參與并專訪近100家機構和個人專訪,最終成書36萬多字,一套《新加坡的凝聚力》一部東南亞華人華僑慈善史,200年風雨歷程,波瀾壯闊,溫暖感人,是華僑華人,下南洋,奮斗 創業,生存發展,建國立家,心手相攜,走向成功的頌歌與交響。
唐振輝部長、莊紹平前官委議員
唐振輝部長、韓昕余女士
《新加坡的凝聚力》主旨
第一,為了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新加坡湯申區前國會議員趙錫盛醫生同作家、歷史研究學者韓昕余女士,討論研究決定撰寫一本記寫新加坡開埠200年的慈善公益事業,體現四大種族和諧相處,共建家園的書。
趙錫盛醫生邀請前國家發展部部長馬寶山先生,前文化部高級政務部長符喜泉女士,共同組成了編輯、出版委員會,正式開展工作。
為了號召影響全社會廣泛關注、傳播、傳承先賢的慈善事業與精神,鼓勵年輕一代加入慈善活動,推動慈善文化的深入普及,創意策劃、委員會舉辦了首屆新加坡慈善文化論壇。
2019年10月18日,在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大力支持、協助下,召開了寫作《新加坡開埠200年慈善之路》這本書的新聞發布會和“春來江水綠如藍”首屆新加坡慈善文化論壇。時任文化部長傅海燕女士為論壇主賓,發表了主題演講。當天,300多人出席了活動,萊佛士會展中心,濟濟一堂,群情激昂,慈善論壇產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研究、采訪、寫作工作順利展開。
2022年初,新冠疫情大爆發,政府和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政府和人民都展現了公益慈善心懷和精神,新加坡政府財政撥款1000億新幣,解憂紓困,政府以實際的措施幫助人民共度難關,下層民眾也相互幫助,戰勝疫情,展現了巨大的社會凝聚力。
編輯委員會研究決定將這現實的歷史記錄在書中,作者韓昕余對寫作進行了調整,開始了實地的考察、參訪、參與慈善活動等工作。書本從原來計劃的25萬字拓展到了今天的36萬字,并正式定名為《新加坡的凝聚力》。
第二,這本書的顯著特點,不僅僅記寫慈善機構和個人,而是通過國家、社區、社群、人民四大層面展開研究和專訪,特別是建國后的公共慈善事業,并著重慈善教育和慈善醫療,最貼近大眾、也是最能體現國家基礎凝聚力的那一部分。
史料研究、專訪、實際參與相結合,層層展開,盡可能真實地闡述挖掘歷史、記寫現實,高處著眼,小處著筆,波瀾壯闊,生動感人。
寫作歷時四年半,走訪、調查將近100多家機構和個人,查閱200多家全球機構、個人網站、臉書、網絡資料等等,包括中英文資料,盡可能求證歷史真實,通過專訪,歷史回顧,親自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等等,展示歷史和現實,完美呈現新加坡開埠200多年慈善公益風采。
書本從搜集查詢的幾萬張照片中精選了近1000張照片,幾乎每張照片都附有說明,這些說明不是單純的照片說明,而是深化、拓展了這本書的信息量特別是書本的深度與廣度,購買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照片。這與很多書本的照片和插圖不同,只是單純閱讀照片就值得一看。
第三,這是一本研究型的著作,自然體現了作者的研究觀點,而這些觀點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了解,寫在了編后記中。
成功舉辦《新加坡的凝聚力》新書發布會暨第二屆新加坡慈善文化論壇。
正如新書發布會和論壇主賓唐振輝先生為本書題寫序言中指出:
世界進入后冠病時代,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都在經歷著巨大變化和不確定性,對于新加坡這么一個多元種族國家而言,包容性和凝聚力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礎力量。
慈善是最具包容性的思想和行為,講究同理心和施予,是和諧社會關系的基石,讓人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提供援助。
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不同種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共處的國家之一。這一罕見而珍貴的成就,并不是自然的形成,從開埠之初到新加坡建國,公益慈善精神貫穿始終,這個共同信念成就了新加坡強大的凝聚力,締造了今天和諧昌盛的新加坡奇跡。
公立培群學校是先輩為了族群發展,秉持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公益信念和精神,由慈善家、民眾和政府共同構建起來的。學校注重禮義廉恥、飲水思源、自強不息的道德精神培養和凝聚力教育。學校董事會前主席趙錫盛醫生BBM,一生熱愛公益事業,為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領導撰寫了《新加坡的凝聚力》這本書。
全書著力呈現新加坡從開埠至今波瀾壯闊的公益慈善歷史,挖掘支撐新加坡發展、強大的精神內核和文化驅動力。頌揚先賢們不分種族、濟貧救弱、守望相助、無私奉獻的豐功偉績和感人故事,向全世界展現新加坡人的精神品格和人文特質,鼓勵年輕一代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優良傳統,不忘歷史,開創未來。
編輯出版委員會主席趙錫盛醫生前言中指出:全書分歷史篇和專訪篇。全面展現新加坡開埠200多年的慈善歷史、關愛精神和凝聚力,銘記先賢創造新加坡的光輝歷史和豐功偉績,歌頌新加坡人民艱苦創業、守望相助、自強不息、共同奮進的精神風貌。激勵今天的我們和未來的一代,強化族群向心力和國家凝聚力,為更加強盛的新加坡鼓與呼。
贊助出版委員會主席莊紹平先生說:
新加坡是一個奇跡,開埠200年,從一個不足千人的小漁村,發展壯大成為今天600萬人口的著名花園城市國家,為全球所矚目。人均GDP列亞洲第一,世界前十,讓經濟大國都望其項背。這是我們新加坡人的驕傲,更是新加坡國家的榮耀。
為什么新加坡特別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
實際上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島國,社會結構更容易疏離和隔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的宗教和信仰,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習俗,不容易彼此了解和親近。但是翻閱歷史不難發現,慈善公益精神和文化讓四大種族相互關愛、彼此融入,凝聚成新加坡這個奇跡的密碼。
韓昕余、黃馬家蘭、連文思 在發布會現場
左起:中國大使館領事劉琢、韓昕余、莊紹平、中國大使一等秘書王琳
論壇:李慧玲、楊應群、洪合成、莊紹平、莫應章
左三:成漢通前國會議員、黃馬家蘭 、韓昕余、莊紹平、莫應章
符喜泉前政務部長、韓昕余
符喜泉前政務部長、韓昕余
趙錫燊法官、韓昕余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領事劉琢、先賢后人魏達人
前官委議員莊紹平
供稿:昕余傳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