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好公益平臺優質公益項目微瀾圖書館 (簡稱“微瀾”)是開設在城鄉結合部地區的民辦打工子女學校,為教育資源匱乏的流動兒童服務的小型公益圖書館。微瀾力圖為流動兒童打造“活”的圖書館,項目啟動6年,已經在18個城市開辦了94個分館,累計 開館超過1萬天,服務讀者10萬余名。本文為微瀾圖書館發起人、項目執行長左樵在“如何提高鄉村及流動兒童的閱讀品質”媒體沙龍上的發言,內容有刪改。
部分微瀾分館分布地圖
微瀾圖書館不是單一的圖書館,它是許多打工子女學校圖書館的統稱,微瀾每周一到周五開放,由來自校外的志愿者團隊運營,是流動兒童身邊“活”的圖書館。
志愿者星晨說過一句話:“真的不用懷疑——只要把圖書館給湊合整起來,就會在書架之間自動長出小孩兒。”讓我們看看,小孩兒是怎么長出來的。
2022年10月12日,微瀾北京40館第一天開館,書架之間長出318個小孩兒,歡天喜地的,捧著書,舉著卡,排著隊擁過來,在4個課間加一個午間半小時共70分鐘,借書709冊,每分鐘10冊,當天3名館員,平均每人每分鐘要處理3本書的借閱登記,20秒就要完成1本。場面之火爆,可以想象。那一天,微瀾北京40館可能是地球上最熱鬧的圖書館,也是館員最手忙腳亂的圖書館。
微瀾北京40館開館第一天
孩子們愛看書,這是真需求;圖書館對孩子們的吸引力,是得到了驗證的。
2017年10月8日到2023年10月31日,我們累計在18城市開辦了94個分館(66個分館運營中),累計開館10058天(不完全統計),累計服務讀者10.6萬名,借閱量122.1萬冊。
讓打工子女學校的圖書館“活”起來
六年前,探訪打工子女學校時,我發現一個現象:幾乎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小黑屋”,掛著“某某基金會愛心圖書館”的牌子,鎖著門,隔著窗戶看到書、書架、桌椅、雜物。以“打工子女學校”做關鍵詞搜索圖片,會搜到很多捐書儀式——打橫幅、孩子們捧著書。愛心人士都喜歡捐書、建圖書館,但圖書館建完以后怎么辦呢?就鎖上了,變成小黑屋,這是一個常態。好好的書鎖起來,在黑暗中受潮變質;孩子們想看書,卻看不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不淡定了,產生一個執念:要把門打開,放孩子們進來看書。于是,在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微瀾圖書館。我們認為:每個少年時代都應該有一個圖書館,“活”的圖書館。大量的優質童書,持續開放和流通,讓孩子自主借閱,滿足這三個要素,圖書館就活了。
開辦“活”的圖書館,核心是要解決人力的問題。圖書館淪落為“小黑屋”,是因為缺乏人力。捐書、掛上愛心圖書館的牌子,不難,短時間就可以完成。但要把圖書館開起來,后面還有很多臟活兒累活兒:包括開館前的整備——圖書錄入、分類、編目、上架,給孩子們辦借閱卡;然后就是開館——迎接烏央烏央的小讀者,借、還書,整理書架,修補書,維持秩序,處理各種狀況——丟書啦,丟卡啦,打鬧啦。這些工作,長期、重復、瑣碎,要消耗大量的人工。
打工子女學校低成本運作,沒有專人運營圖書館,圖書館往往就荒廢了。而社會組織的優勢就在于連接社會、動員公眾,我們可以引入志愿者——學校、社會組織、公眾,三方共建圖書館。志愿者來了,圖書館就有人運營了。
微瀾成都2館首次開館
微瀾圖書館的組織變革
館員養成計劃:留住志愿者
圖書館館員聽起來是一個優質的志愿服務崗位,參與門檻不高、環境優雅、自帶治愈屬性,很有吸引力。 但微瀾跟想象中的圖書館不同,孩子們只能在有限的課間時間進館,瞬間流量大,十分喧鬧,要在短時間服務大量讀者,館員的工作壓力一點兒也不小。
再加上打工子女學校往往位置偏遠,服務時間又是工作日,時間和空間都構成一定挑戰。實際上能夠報名的志愿者人數比想象中少,報了名能來的,來了一次以后留下來愿意持續服務的,就更少。
除了強化傳播,讓更多人認識微瀾、產生報名的沖動,怎樣維持住最初的熱情、留下報名者,幫助他們成為合格的館員,更好地服務孩子,也是微瀾關注的重點。我們不斷通過流程和組織的優化來改善志愿者的體驗。
在微瀾報名做館員,首先要選擇一個分館,提交個人信息后取得候選館員身份,系統會匹配一位志愿者擔任入門的向導。在向導的指導下,候選館員學習微瀾的宗旨、規章制度、圖書館操作實務等,通過線上的上崗資格測試后成為候任館員,進入分館工作群,服務滿12小時,升為正式館員。這是微瀾的“館員養成計劃”。它是微瀾志愿者成長和激勵機制的基礎與核心,此外,還有12等級及勛章體系、年度表彰、服務滿50次致敬、教練專屬圍裙等激勵辦法。
館東計劃:支持分館自主運營
館員是分館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承擔著直接服務讀者的職責,但每一個分館的正常運行,除了館員,還需要有人牽頭和主持,還需要資金和后勤保障。
在微瀾的前兩年,牽頭和主持分館事務和資金的籌集支配都由總館專職人員負責,隨著分館數量增加,人員和資金越來越緊張;同時,大量支持者又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有效參與共建。一方面是“微瀾缺錢缺人手”,另一方面是“想參與的人缺乏合適的機會”,形成錯位。面對這個難題,微瀾設計和實施了館東計劃,重塑微瀾的組織結構。
分館的月捐人和長期服務的館員自愿成為分館館東,館東中選舉至少3名代表,與1名總館代表、1名學校代表,共同組成分館理事會,擁有人、財、物的支配權,承擔牽頭和主持的職責,向館東負責。通過這種制度安排,放權賦能,微瀾成為一個去中心化的開放結構。館東選舉自己的代表治理圖書館,自己捐的錢,自己人管。館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捐贈人,而是“帶資進組”的合作伙伴。館東不但捐錢,也帶來了人脈、技能、經驗,產生了理事會。館東計劃不但籌到了款,也籌到了人。
截至2023年10月底,已經有39個分館交給理事會治理,改善分館空間,優化圖書質量,改進工作流程,強化團隊建設。所有理事會治理的館都面目一新,各方面的工作發生飛躍。用一位老館員的話來說:“有理事會,真好。”
志愿者與小讀者的日常
微瀾圖書館的技術創新
如果說用組織變革來應對挑戰,實現自我超越,是微瀾騰飛的一個翅膀;那么,深度依靠互聯網信息化管理工具,用技術創新來回應發展的需求,則是微瀾的另一個翅膀。
微瀾同時在18個城市運營66個分館,多數分館正常情況下每周開館2-3次,每個月參與服務的館員近千人,這種時空分散、人數龐大、高頻發生的服務,怎么組織和協作,怎么報名當館員,怎么報名值班,怎么知道哪個館缺人,分館都在哪兒?每個館籌了多少錢?怎么花的?怎么捐書?我捐的書有沒有上架?
信息化管理工具的開發和應用,就是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有了信息化管理工具,可以極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使得10名全職員工支持微瀾這么一大攤子事成為可能。
微瀾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包括微瀾社區、微信機器人、微信群、借閱系統,其中借閱系統是購買的服務,微信群是眾所周知的日常工具,微瀾社群和微信機器人則是微瀾自主開發的,也是我想特別介紹的。
微瀾社區是集項目管理系統、信息交流平臺、資源籌集渠道三位一體的平臺。志愿者伙伴可以在微瀾社區預約值班、給讀者登記辦卡、登記工時等;關注微瀾的朋友也可以在微瀾社區查看微瀾大事年表、各館地圖和館員服務記錄等信息;當然,也可以在微瀾社區報名館員、館東、理事、捐書、捐物、義賣、認領小讀者心愿等等。
微瀾志愿者日常的在線場所是微信群,但微瀾的信息和功能大多通過微瀾社區發布和實現。微信群和微瀾社區之間,通過很長的路徑連接,存在著一個訪問壁壘。微信機器人承擔了打通壁壘的作用,機器人通過自動或定期推送、自動回復、口令加群等機制,隨時隨地發送訪問鏈接,在微信群到微瀾社區開了一個蟲洞,可以瞬間抵達,從此微信群和微瀾社區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在細微處發力,產生、積累、整合信息,盡一切可能方便信息的獲取,加快信息的流動,促進系統的開放——這是微瀾的調性,不論是微瀾的技術體系,還是組織體系,都是這樣。而這個調性,也正是圖書館的屬性。把上面這段話中的“信息”改為“圖書”,就適用于圖書館。圖書館就是這樣,豐富、細膩、開放,靜水深流,潤物無聲。
正如微瀾始終堅持的:微小的行動帶來改變,行動帶來微小的改變。
他們是外賣員、快遞員、家政工,但他們的孩子在城市找不到一張課桌 | 岳毅樺 一席第801位講者
去給這家圖書館當館東,是我今年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 雅君的好用分享
微博:@新公民計劃
豆瓣:@新公民計劃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守護流動的希望”月捐
預計2023年12月重新上線……
加入服務流動兒童的微瀾圖書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