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聊了福建,這篇再簡單聊聊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在福建東北的海洋上,位于臺灣省和日本之間,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琉球群島是中國和日本激烈爭奪的地方。
為什么呢?
日本四面環海,屬于典型的海洋國家,國土面積狹窄導致日本沒有戰略縱深,地下沒有豐富的資源,導致日本嚴重依賴國外的輸入,所以日本這種海洋國家,要想維持高標準的生存條件,就必須開拓海洋。
把廣闊的公海作為內海,進而登上大陸開拓國土面積,日本才能有戰略縱深,才能有外圍防線,才能有經濟資源。
(不是給日本侵華洗白,只是實事求是的分析問題)
日本開拓國土面積,無非是兩個方向。
其一是在西北方向越過對馬海峽,征服朝鮮半島,然后征服中國東北,再以東北為基地,翻越長城進入華北平原。
其二是在西南方向以琉球群島為跳板,征服臺灣,再以臺灣為基地,征服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進而北渡長江,和華北平原的日軍會師,徹底奪取中國的核心腹地。
或者自臺灣繼續向南,征服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獲取肥沃的糧食產地以及橡膠等天然資源。
20世紀的日本侵略戰爭,基本就是從這兩個方向進行的。
而要在西南方向開拓疆土,日本要做的第一步,便是征服琉球群島。
可以說,琉球群島是中國和日本的交匯點,日本在西南方向開拓疆土的必經之路,中國遏制日本的前沿陣地。
但中國有廣袤的國土面積,是典型的內陸國家,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以前,中國的外部威脅幾乎都來自草原,而不是風高浪急的海洋。
而且內陸型國家要求人口、土地都在國家的嚴格控制之下,絕不會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出現不受控制的化外之民。
大陸以外的島嶼,因為有海洋的阻隔,恰恰是不容易直接控制的,島嶼上的人口,也是容易產生割據傾向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歷代王朝,對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的興趣,遠遠大于海洋,對嘉峪關和河套的興趣,遠遠大于海洋上的琉球群島。
不同的國家類型,決定了中國和日本的側重點不同,進而為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埋下伏筆。
二、
關于琉球群島,史書上的記載非常簡略——“漢魏以來不通中華。”
漢魏時期,日本都臣服于中國了,但琉球群島依然不和中國溝通,可見那時的琉球群島是非常荒涼的,根本不受中國重視。
直到隋朝,雄心勃勃的隋煬帝楊廣準備經略四方,才派出使者,探尋到琉球群島的存在。
“大業三年三月,帝使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至琉球國而還。”
公元607年,楊廣命羽騎尉朱寬駕船出海,準備把海洋上的化外之地都納入朝貢體系,實現“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偉業,結果朱寬到了琉球群島以后,因為語言不通無法交流,只俘虜了一個人回去交差。
對于這樣的結果,楊廣非常不滿意,公元608年又命朱寬出海,招撫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的人們,自古以來都不和中國交流溝通,根本不知道朱寬的目的是什么,便不愿意臣服,朱寬帶了一副琉球群島的布甲回去了。
楊廣望著朱寬上交的布甲,陷入沉思:“那些島嶼上到底住著什么人、說什么話、有什么來歷?”
正好日本派出使者到洛陽朝貢,見到這副布甲以后,便向楊廣說道:“此夷邪久國所用也”,這副布甲是邪久國兵士用的。
這件事在史書里很不起眼,但恰恰是這件不起眼的小事,說明了一個問題——
中國在隋朝時期才出海尋訪到琉球群島,而日本對琉球群島已經有所了解,起碼在琉球群島的事上,日本作為海洋國家要遠遠超過內陸型的中國。
公元610年,楊廣已經完全開拓河西走廊,便把目光轉向東方的海洋,他命令虎賁郎將陳稜自義安郡(廣東潮州)出海,經過五晝夜的航行,終于到達琉球群島,擊敗琉球王,摧毀島上土著的房屋營寨,俘虜數千人而還。
這場戰爭,不僅沒有任何經濟利益,也沒有把琉球群島納入朝貢體系,更像是楊廣怒而興師,在琉球群島上炫耀隋朝的武功。
所以在戰爭結束后,琉球大怒,下決定遠離中國,此后數百年再也沒有和中國來往過。
“自是歷唐至宋未嘗朝貢。”
但是唐、宋、元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發展起來,尤其是福建泉州開辟了三條海上貿易線——
其一是自泉州出海抵達臺灣,然后以臺灣為中轉站,駛向日本和菲律賓。
其二是自泉州出海,在浙江寧波短暫停留之后,繼續向東北方向航行,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做貿易。
其三是自泉州出海到廣州,經越南、菲律賓抵達印尼的蘇門答臘,然后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印度、波斯灣、非洲東海岸做遠洋貿易。
那條以臺灣為中轉站,到菲律賓和日本的貿易線,必然會對琉球群島產生巨大的影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見識到中國的大船、精美的商品、海量的貨幣,于是對中國產生了仰慕之心。
最重要的是,琉球群島夾在臺灣和日本之間,極有可能在中日貿易中,扮演了比較關鍵的角色,獲取了豐厚的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琉球群島便不再隔離于中國之外。
公元1372年,朱元璋創建明朝已經五年,便派出使者到琉球群島招撫,建立在那里的琉球三國立即歸附,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宗、山北王帕尼芝都派出使者到南京朝貢。
朱元璋對他們的表現非常滿意,便賞賜印信、華服以及駕船技術高超的三十六姓福建人——
“賜符印章服及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姓”。
朱元璋賞賜印信華服,是朝貢體系下,宗主國對藩屬國的正常舉動,而向琉球群島移民,目的便是向琉球群島輸送人口和文化,逐漸同化琉球群島。
此后,中山王逐漸兼并了山南王和山北王,統一琉球群島,但每任國王繼位,都要請求明朝冊封,盡到一個藩屬國對宗主國的義務。
也就是說,直到明朝初年的時候,琉球群島才和中國真正建立起宗藩關系。
三、
琉球群島對于中國來說,是不值得重視的海外藩屬國,但對于日本來說,是關乎國家安全的生命線。
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啟,日本在全球海洋貿易中的參與度越來越深,明朝雖然放棄了官方的下西洋運動,但沿海地區的私人貿易卻越來越繁榮,大量的海商自己造船到臺灣、日本、菲律賓等地販賣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便不甘心困在四島,決定走出去,獲取更大的戰略縱深和生存空間。
于是,琉球剛和中國建立起宗藩關系,便迎來日本的侵略。
公元1556年(嘉靖35年),日本出兵侵犯琉球群島,準備以琉球群島為跳板奪取臺灣,但日本登陸琉球群島以后,便被琉球國世子尚元擊敗。
日本消停了四十年,開始更大規模的侵略行動。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已經統一日本結束戰國時代,決定出兵三十萬侵略朝鮮半島,然后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和明朝決戰,成功之后日本便要遷都北京。
結果明朝的萬歷皇帝出兵朝鮮,命李如松等將領打了一場“抗日援朝戰爭”,以極大的代價擊敗日軍,徹底挫敗豐臣秀吉的北進野心。
這場戰爭打完,豐臣秀吉便心灰意冷,死了。
到了公元1610年,德川家康成為日本的征夷大將軍,開創德川幕府時代,他吸取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教訓,決定不直接北上和明朝開戰,而是向南發展,奪取海上要塞。
那年,德川家康和日本西南的薩摩藩合作,由薩摩藩出兵侵略琉球群島,這次琉球戰敗了,國王尚寧被俘虜到日本,被迫簽訂了《掟十五條》,主要條款是這么幾項——
沒有薩摩藩的允許,琉球不能朝貢明朝,更不能和明朝貿易。 沒有薩摩藩的允許,琉球不能和日本其他藩進行貿易。 琉球的貿易商品類目,必須服從薩摩藩的規定。 三司官是琉球的最高級別官員,任命之前必須得到薩摩藩的同意。 薩摩藩在琉球派駐武士,監視琉球君臣。 琉球使用日本的度量衡。 薩摩藩向琉球征稅。 琉球割讓奄美群島給薩摩藩。
這份條約,事實上大航海時代開啟以后,日本作為海洋國家,和弱小國家簽訂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
雖然日本不敢明目張膽的吞并琉球群島,但這份不平等條約簽訂以后,琉球事實上成為薩摩藩的屬國、日本的殖民地。
從此以后,琉球同時臣服于中國和日本,向日本朝貢時使用日本年號,向中國朝貢時使用明清皇帝的年號,并保守臣服于日本的秘密。
時間進入近代,日本開啟明治維新,逐漸成為東亞第一個工業國,而隨著國力增強,日本野心更加膨脹,便開始按照既定路線發動侵略戰爭。
公元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把琉球國改為琉球藩,封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王。
公元1879年,日本命令琉球藩王尚泰前往東京,隨后在琉球群島設立沖繩縣,由東京委派知事進行管理。
至此,琉球滅國,日本奪取南下的前進陣地。
公元1894年,中國和日本爆發甲午戰爭,日本大勝,徹底奪取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又通過《馬關條約》奪取臺灣,真正打開南北方向開拓疆土的通道。
而中國即將迎來歷史上最黑暗的階段。
四、
即便到了現在,琉球群島和中國、日本、美國的關系還沒有結束。
如果說臺灣是中國走向海洋的前進基地,那么琉球群島就是臺灣的門戶要地,琉球群島和臺灣的關系,相當于北京和居庸關、長安和函谷關。
二戰結束前的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琉球群島可以由美國和中國共同管理,但蔣介石考慮再三,放棄了收回琉球群島的想法。
二戰結束后,美國一度獲得琉球群島的行政、司法、立法權,70年代初又還給日本,日本重新設立沖繩縣,但美國保留了在琉球群島駐軍的權力,直到現在都有一個“沖繩美軍基地”,駐扎著美國海、陸、空、海軍陸戰隊的兩萬士兵。
美國為什么要在琉球群島駐軍?
歸根到底就是因為,琉球群島處于中國大陸、臺灣省、日本之間,美國在琉球群島駐軍,一可以監視臺灣,二可以監視日本,三可以封鎖中國大陸,四可以震懾東南亞諸國,五可以配合美國艦隊作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釣魚島就非常重要了。
釣魚島在琉球群島的西南端,日本不斷在釣魚島搞事情,事實上是重復數百年前的事,想拿下進取臺灣的支點,最終進入臺灣。美國在釣魚島搞事情,未必沒有“聯日保臺”的軍事目的,以及借釣魚島攪亂中國部屬的外交目的。
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寸步不讓,則是因為在地理上,放棄釣魚島便是進一步放棄了臺灣的門戶要地。在政治上,放棄釣魚島等同于戰略退讓,一退讓,美日便要得寸進尺,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釣魚島問題,歸根到底是琉球群島問題的延續。
中國要真正走向海洋,就必須收復臺灣,要收復臺灣就必須同時打擊日本的野心。
而收復臺灣之后,即便不能把琉球群島納入版圖,也要驅逐駐扎在琉球群島的美軍,保證琉球群島去軍事化。
只有如此,才能保證臺灣的安全。
琉球群島的歸屬,其實是五百年來,中國和日本沒有結束的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