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賣炭翁大家都很熟悉,在課堂上學習《賣炭翁》的時候,總會有學生不解的再說,這個賣碳的老人沒有什么可憐和同情的。每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心里總是很難過。
白居易寫的詩歌通俗易懂,他關心百姓的疾苦,大多是反應當時老百姓的民生,關于這首詩歌的內涵,不用解讀,很明白很清楚。
賣炭的老人是最底層的貧苦人民,因為生活的困擾,只能靠賣炭的錢維持生活。
這是他僅有的生活來源。
老人因為貧窮買不起過冬的棉衣,在寒風中被凍得瑟瑟發抖,但是即便是這樣,“心憂炭賤盼天寒”依然盼著天冷一些再冷一些。
為的能把炭賣一個更好的價錢。即便是再冷,他也舍不得自己燒炭來取暖。
但是就是這樣辛辛苦苦省下來的炭卻被宮里的太監以“半匹紅綃一丈綾”強行換走。這相當于巧取豪奪,可憐老人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就這樣化為了泡影。
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好了,基本上應有盡有,從來沒有受過生活的苦,不知道貧苦時代缺衣少食的日子的艱難,會非常不理解老人的行為。
在他們的觀點中,老人應該“活在當下”,說不好聽一點,是應該及時行樂。
很多孩子認為老人不值得可憐,他很笨,算不清帳,最起碼他應該自己先取暖,那么就不會發生以后被搶走的可能。
老人辛辛苦苦伐薪燒炭,不是為了自己取暖,他只是為了換取生活下去必須的口糧,生存的壓力讓他寧可忍受天寒地凍,也舍不得自己取暖。
因為日子還得過下去,以后的日子還很長,能忍受過去決不會自己先享受當下。
我想起了和學生談路遙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孫少平這個角色。這也是物質非常匱乏的年代的故事,正在讀高中的孫少平在學校食堂只能吃三等的飯“兩個黑高粱面的窩頭”,這是“連豬都不吃的”飯菜。
出于青春期的自尊,他總是磨蹭到最后去吃飯,免得被別人笑話。
在說到這里時,也會有一些孩子不解的說,高粱面窩頭或者玉米面餅子是自己的最愛,他們認為這是稀缺食材。
曹禺先生的《雷雨》,在這個劇本中,周仆園和侍萍三十年后重逢。
為了撇清關系,周仆園給她一個五千元的支票。
當時侍萍打工,一個月只有八塊錢,為了省路費,兩年舍不得回家,這五千塊錢的支票,是她52年的收入總和。
劇本中,侍萍把支票給燒了,氣憤地說“我這些年的苦,不是錢能算得清的,三十年我一個人過來了,現在我反倒要你的錢?”
當課本讀到這里,現在的中學生有一大半直接說魯侍萍真傻……她傻嗎?
不管是侍萍也好,還是孫少平也罷,還是詩中的賣炭翁都是值得我們用最大的悲憫去理解的一個人物形象,苦難的蒼生,生活的艱辛,不是簡單的可憐同情幾個字能說得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