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 序
八十矣!回顧過往,感慨萬千!
學人總喜歡在耄耋之年由自己或學生整理舊作,欲傳之于世。既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也是給家人或事業的一個交代。本《學術文存》的面世,便應了這個道理。
說起來,我非出身書香門第,家中數代與史學無緣。幼時,父親和外公經商,四處奔波,因此我也分別隨其出行,匆匆來去,常無定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幾十年來,我幾乎沒有一年會窩在一個地方不動的。定居西安后,也一直涉足中外,迄無改變。當我出生時,祖父為我取名“天游”,寓意指我是周家的“千里駒”。結果我卻成了“天游者,天天游也”。至今文博界業內還流傳一個謎語,曰“人造衛星,打一個文博業者的名字”。謎出事隨,誠不虛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這是學子的必由之路。
平津戰役結束后不久,我入學天津達文小學上一年級。所以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完整接受新教育的第一批學子之一。新教育與舊教育的一大不同,就是課堂教學永遠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我六年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最后一年等新分配方案出籠),無論是在哪一個階段,學課本知識之余,總會安排一定時間進工廠,下農村,去商店,到軍營,勞動加鍛煉,在積累書本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增加社會閱歷。盡管一度難免被劃入“臭老九”之列,但是絕不會喪失獨立的思考和正確的判斷。這十八年歷程,為而今的學術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我是一個十足的幸運兒!八十年來,雖時有坎坷,卻基本上順風順水。每當關鍵轉折時刻,總會碰到貴人相助,化險為夷。在種種幸運之中,有兩件事,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我上中學時,零花錢較多,在班主任的循循善誘下,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逐漸有了不小積累,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大略齊備。上大學后,又去蘇州一個出身世家大族的親戚家,搜羅一大箱古籍珍本、孤本、自刻本、稿本等。“文革”來臨前,我的小書房存書至少有三大箱。1966年秋的一天,我正躺在南開大學第十宿舍的床上假寐,突然心有悸動,總覺得家中有事發生,于是匆匆趕回。果然一隊中學紅衛兵正在抄家,我的書堆了一地,正要當“四舊”燒毀。巧的是這隊紅衛兵與我所在的南開衛東紅衛兵一派,于是靈機一動,經溝通讓其隊長同意先將書裝箱運到南開,然后我陪他去找我的頭頭認定是燒是留。結果當然如愿以償,藏書均逃過一劫,遂伴我一生。這批書讓我在黑龍江和西安教書之余,總能擠出時間一讀,為重返學術奠定基礎。
第二件事則是在1978年迎來了恢復研究生考試的喜訊。我于是考入西北大學歷史系,師從陳直教授,正式開始從事秦漢史研究工作。當年我已34歲,再拖一二年,便會與學術失之交臂。歷史在我面前曾關上了一扇窗,現在則打開了一扇門。我不僅幸運地走進了西北大學,更幸運地認了陳直先生為師。陳先生作為中國秦漢史研究界的開拓者和帶路人,一生只有我們這一屆五名研究生。更感到榮幸的是,他老人家親自為我選擇以整理東漢歷史文獻作為突破口,還制訂了在整理古籍基礎上開展專題史研究的計劃。在具體實施方面,他強調我要用最笨,也是最有后勁的手抄史料的方法,從事學術“清倉”工作。這一決定讓我終身受益,老而彌堅。
我是在他突然離世之前的最后一個請教者,當他回答完我關于碩士學位論文的難點問題之后,吩咐我扶他上床休息,并囑咐我通知從北京趕來的李學勤先生下午見他。誰知我剛趕到思想史研究所之時,他竟已溘然長逝。一次尋常的分別,竟成為永別!我之后的所有努力,既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事業,為了國家,同時也是為了寬慰和報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淳厚長者!《學術文存》是一份答卷,一份報告,雖堪堪及格,總是一番心意。
序言序言,點到為止。有不少細節,可參閱《自傳》。
感謝陜西歷史博物館為研究員推出“陜西歷史博物館學術文庫”,讓《學術文存》得以出版。感謝王子今、卜憲群諸道友在百忙之中為我寫序,加以鼓勵。同時也感謝科學出版社的領導與責編為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心血。更感謝師恩!傾盡一生也難以報答!
又,學術從來是公德,公德自當公示于世,任人剖判。知我非我,必有公論。一切交由歷史,哪怕是些許肯定,也不枉傳承一次。
02
目 錄
03
作者簡介
周天游,男,1944年7月18日(公歷9月5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諸暨。1967年畢業于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1968年至1978年分別于黑龍江省龍江縣華民公社中學、西安市第73中任教。1978年考入西北大學歷史系,師從陳直先生攻讀秦漢史。1981年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歷任古籍整理教研室主任、歷史系副主任(文博學院副院長)兼西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圖書館館長。1993年獲評教授,又獲評有突出貢獻專家并享受國務院津貼。1995年調任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再獲評有突出貢獻專家。2006年起至今任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館長。現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北京師范大學雙一流特聘教授、陜西省古籍整理出版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原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顧問、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陜西省第七屆人大代表、第八屆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第九屆和第十屆委員(社會科學界)。
學術代表作有:《秦漢社會文明》(合著,負責衣食住行四章,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1998年增訂版、臺灣谷風社繁體字版)、《秦漢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
版社1990年版,北京大學指定古代史專業必讀書目)、《后漢紀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八家后漢書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020年增訂版)、《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版,2008年再版)、《西京雜記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中華書局2020年增訂版)、《古代復仇面面觀》(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秦漢雄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盛唐氣象》(同上)、《色掛形象窮神變——中國古代壁畫源流》(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本人應邀撰第四卷《秦漢時期》第一章“文獻資料”)等。
代表論文有:《荀悅與〈漢紀〉》(《西北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西漢末年呂母起義新探》(《光明日報》1984年1月25日史學版)、《袁宏》(載《中國史學家評傳》上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論東漢門閥的形成》(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歷史學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兩漢復仇盛行的原因》(《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探微知著 “活”現歷史》(《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新趨勢》(與葛承雍合撰,《歷史研究》1995年第1期)、《20世紀的中國秦漢史研究》(與孫福喜合撰,《歷史研究》2003年第2期)、《漢代中原史籍考述》(載《史學新論:祝賀朱紹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漢書說略》及《后漢書說略》(載《經史說略》之《二十五史說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中華書局2015年再版)、《論秦漢帝國與“中國”的關系》(載《秦史:崛起與統一》,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論漢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周天游自傳》(載《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2期)等。
本文由 王蕾 摘編自 周天游 著《周天游學術文存》一書。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ISBN:978-7-03-076164-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