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民國重修鄠縣志·卷九·古跡》 :瓜牛堂。 今稱玉蟾堂,為玉蟾真人修道處,在縣西南五里曲抱村(今鄠邑曲抱村)。唐杜甫有《渼陂西南臺》詩,見《藝文》。
《民國重修鄠縣志·卷八·藝文》:
渼陂西南臺
唐·杜甫
高臺面蒼陂,六月風日冷。
蒹葭離披去,天水相與永。
懷新目似擊,接要心已領。
仿像識鮫人,空蒙辨魚艇。
錯磨終南翠,顛倒白閣影。
崷崒 [ qiú zú ]增光輝,乘陵惜俄頃。
勞生愧嚴鄭,外物慕張邴。
世復輕驊騮,吾甘雜蛙黽。
知歸俗可忽,取適事莫并。
身退豈待官,老來苦便靜。
況資菱芡足,庶結茅茨迥。
從此具扁舟,彌年逐清景。
譯文
高臺面向蒼茫的渼陂,六月時節,風日寒冷。蒲葦從衣上摘下,天水(渼陂的水)與我相互共處,永遠不離。 眼中懷揣新的景象,像是打擊一般,內心早已領悟。仿佛辨認海中的鮫人,卻難以辨認水中的船只。
青翠的終南山在遠處若隱若現,白色閣樓的倒影顛倒在水面。山巒越發顯得光輝璀璨,我乘坐在高陵上,不舍地懷念著短暫的時光。
雖然身世令我感到慚愧,但我內心仍然向往嚴鄭(漢隱士嚴君平、 鄭子真的并稱)、張邴(漢張良和邴【bǐng】漢的并稱,二人均棄官歸隱,后遂以此為典)等賢人。當時的社會對名馬驊騮的崇尚日漸減少,而我卻愿意與蛙黽為伍。
我知道回歸平凡是可以忽略的,選擇適合的事物不應該一概而論。我不愿等待官職的安排,年老后寧靜自在。何況我所擁有的菱芡之食已經足夠,足以建造簡陋的茅舍。從此,我將準備好扁舟,整年都將追隨清新的景色。
曲抱村今屬西安市鄠邑區玉蟬街道,與渼陂湖景區毗鄰,因杜甫《江村》一詩而得名。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歷史上的曲抱村水資源豐富,因好水出好稻,盛產貢米,以“曲水稻香”而聞名,素有小江南美稱。
當時村西北有玉蟾臺,臺上有劉海廟,周有千畝稻塍(chéng;田間土埂、小堤),風景極佳。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以糧為綱,變水地為旱地。
1986年版《戶縣志·第二十二編 文物志·第四章 名勝古跡》:“玉蟾稻塍” 曲抱村之西北,原有“玉蟾臺”,古稱“瓜牛臺”,杜甫詩中稱“渼陂西南臺”。原有“玉蟾宮”,供奉“劉海”,有劉海戲蟾的民間傳說。后因修筑道路,玉蟾臺建筑被毀。近幾年恢復了部分建筑,整修了圍墻,列入渼陂游覽區,對外開放。
現開發建設了“曲水稻香”田園文旅項目,變旱地為水地,栽種數百畝水稻,再現“玉蟾稻塍”之勝景。
玉蟾臺、劉海廟擴建成玉蟾臺道觀。相傳老子西行經此,用軒轅劍刮洗青牛身上的污泥,故有“瓜(刮)牛”之名。又傳說增福財神劉海曾修道于此,于是改名玉蟾臺。祖庵鎮重陽萬壽宮的碑林中《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碑陰就鐫刻有元代書法家宋渤的行書《劉海蟾詩碑》。
劉海蟾,全真派道教北五祖之一。中國民間信奉的準財神,也是九路財神之一。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子,又字昭遠。五代燕山 (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遼應舉,中甲科進士,事五代燕主劉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學,崇尚黃老之道。元世祖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民間有“劉海戲金蟾”的傳說。
《列仙全傳》卷七略云:劉玄英,號海蟾子,初名操,事劉守光為相。一日忽有道人來謁,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幾上,累十卵于錢若浮圖之狀。海蟾驚異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跡于終南山下,丹成,尸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為鶴,飛沖天。
成書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之四十九》 記載:劉玄英字宗成,號海蟾子。初名操,字昭遠,后得道改稱焉。燕地廣陵人也一云大遼人。以明經擢第,仕燕主劉守光為相,素喜性命之說,欽崇黃老之教。
一日忽有道人來謁,海蟾乃邀坐堂上,待以賓禮。問其氏族名字,俱不對,但自稱正陽子。海蟾順風請益,道人為演清靜無為之宗、金夜還丹之要。既竟,乃索鸚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幾上,累十卵於錢,若浮圖之狀。海蟾驚異之,嘆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有甚於此者。復以盡其錢擘破為二,擲之,遂辭而去。海蟾因此大悟。是夜命家人設宴,棄擲金玉。翌早解印辭朝,易服從道,有詩云:拋離火宅三千指,屏去門兵十萬家。紀當時之實也。
一日一遽辭燕地,遠泛秦川,陶真於泰華之前,遁邇於終南之下,韜光隱晦,人莫測其所以然。一云為燕丞相,一旦遽悟,棄官學道。后遇呂洞賓,得金丹之秘旨。自此往來終南泰華問。復結張無夢(北宋永嘉開元觀道士)、種放(精通道學,善書畫,宋真宗贈工部尚書),訪陳希夷先生(即陳摶,其歷經唐、五代、北宋,宋太宗端拱二年去世,享年118歲),為方外友。亦問作詩,有詩集行於世。其詠修煉,則有還金篇行於世。后隱代州(今山西代縣)之鳳凰山。
宋仁宗天圣九年,游歷名山,所至多有遺邇。一日於州壽寧觀題古詩十出,云:
醉走白云來,倒提銅尾秉。
引個碧眼奴,擔著獨壺瘦。
自言秦世事,家住葛洪井。
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
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
欲攜霹靂琴,去上芙蓉頂。
昊牛買十個,溪田耕半頃。
種林釀白醞,總是仙家境。
醉臥松陰下,閑過白云嶺。
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影。
仍自寫真其傍,撮襟書“龜鶴齊壽”四字,題云:廣陵閑民劉某書。
至鳳凰山來儀觀(今山西代縣鳳凰山鳳凰觀),亦自寫真,飛白“清安福壽”四字。所畫五星,惟土宿尚存。其所寫真,幅巾黃衣,右肩挑酒瓢,左肩提布囊,破綻處補之,氣鈞言澹,人望之知為有道者。 又嘗於成都府青羊宮潑墨成“壽山福海”四字。
二處相隔地里,壽寧至來儀僅兩舍,西蜀至代數千里,皆同日時而書之,以示分形散景、神變無方之妙。丹成尸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而為鶴,飛而沖天。
《全真傳》云:十二月二十四日降世,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升。不記何年。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贈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