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讀者一定對這三位將軍的職務有些糊涂,先說清楚,宋時輪從來沒有擔任過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張震從來也沒有擔任過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同樣,陳士榘更沒有擔任過第三野戰軍參謀長,是不是更糊涂了?別急,我們一步一步捋清楚。
開國上將宋時輪
這三位將軍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宋時輪、陳士榘授為開國上將,而張震是開國中將,軍銜略低于前兩位。
然而在筆者看來,如果說到大兵團作戰的參謀業務,張震中將的能力毫不遜色。
因為華野和三野的仗,在戰役指揮層面,粟裕將軍當然承擔了絕大部分,而張震將軍擔任的的參謀長職務,是跟粟裕領兵時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某種意義上說,跟陳老總的交集并不多。
首先理清這三位將軍在華東我軍的職務細節,抗日戰爭勝利后,羅帥帶領八路軍山東軍區的主要班底,奉命挺進東北。
而山東軍區司令部的工作,則由陳毅率新四軍軍部北上接替,陳老總的職務更改為“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
開國上將陳士榘
在這一時期,華東戰場上我軍設有兩個野戰軍,第一支由山東軍區精銳部隊組成的“津浦前線野戰軍”,在敵人沿津浦鐵路北上“摘桃子”的時候,擔負阻擊任務。
不久該部改稱為“山東野戰軍”,以軍區司令員陳毅兼任野戰軍司令員,仍以宋時輪擔任野戰軍參謀長。
與此同時,在重組山東軍區的時候,原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調升軍區參謀長一職。也就是說,這兩位開國上將,當時都擔任著“參謀長”的職務。
不過呢,其中一個是山東軍區參謀長、另外一個是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就職務級別來說,應該是陳士榘要略高半格,畢竟山野在行政上還得算是山東軍區的所屬部隊。
第二支是由新四軍華中軍區的精銳部隊,在抗戰勝利后組建的“華中野戰軍”,以粟裕為司令員、劉先勝為參謀長。
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張震
張震將軍時任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級別要比陳士榘、宋時輪還低半格,前兩位是軍區和野戰軍首長,而張震只是下級部隊的軍事主官兼政治主官。
不過要注意的是,正因為張震在華中野戰軍任職,所以他跟粟裕共事的時間較長,互相更加熟悉,還一個優勢是年輕有朝氣,華中野戰軍成立的1945年,張震司令員只有35歲。
抗戰中期,張震一直是彭雪楓將軍、張愛萍將軍的參謀長,先后擔任新四軍第6支隊、八路軍第四縱隊、新四軍第四師、淮北軍區參謀長,參謀業務非常嫻熟。
抗戰時期的張震
一、山野打得不好
在華東野戰軍正式組建之前,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是分頭作戰的,作為新四軍軍長,陳老總只是在戰略層面上,統一協調和領導兩支隊伍,但是重心仍然在山東野戰軍的作戰指揮上。
而山東野戰軍在這一階段,發揮得非常不理想,比如泗縣之敗等等,所以陳老總的軍事能力一度受到同志們的質疑,期間很是苦悶。
可是話說回來,陳老總指揮得不好,難道野戰軍參謀長就沒有責任嗎?參謀長是一號首長的主要軍事幕僚,包括分析形勢、兵棋推演、圖上作業、出謀劃策,這都是份內的工作。
1946年9月,薛岳利用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配合上的失誤,以整74師為矛頭偷襲淮陰得手,迫使粟裕放棄蘇北根據地撤往山東,整個華東戰場的南線事實上趨于失利。
粟裕將軍
盡管陳老總戰后承擔了全部責任,但是作為負責具體作戰部署的宋時輪,還是被撤掉了參謀長職務,降任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兼第7師師長。
所以說,宋時輪將軍盡管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也擔任過不同建制的參謀長職務,但是這一時期山東野戰軍的整體表現證明,在大兵團作戰中,他并不太勝任參謀長工作。
1947年1月,兩支野戰軍合組為“華東野戰軍”之時,宋時輪調任第10縱隊司令員,畢竟是黃埔五期的老資格,不過沒有恢復參謀長職務,或多或少也說明了問題。
我們都知道“排炮不動,必是十縱”,其實說明了宋時輪善打硬仗善打阻擊戰,是一員勇將,同時也反而說明,他更合適擔任一名軍事主官,而不是心思縝密、行事周全的高級參謀長。
宋時輪
二、陳士榘實際擔任參謀長的時間較短
宋時輪在華野成立時沒有恢復職務,因此當時任命的野戰軍參謀長,便是原山東軍區參謀長陳士榘,這是1947年1月的事情。
而張震的新職務,是合并后的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副司令員,畢竟他的軍隊資歷和之前的軍職,都要遜于宋、陳兩位將軍。
僅僅半年以后,華野便實施“七月分兵”,其中的一路,即為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領的“陳唐兵團”,下轄第3和第8兩個縱隊。
換句話說,這個時間點以后,盡管陳士榘的正式職務仍然是野司參謀長,而實際上已經成為兵團級軍事主官。
這半年間華野取得了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因此陳士榘的參謀長角色,應該是很稱職的,只是時間較短。
三、粟裕跟張震的合作時間最長
那么在陳士榘率部單獨活動期間,在粟裕身邊實際承擔參謀長職責的是誰呢?正是新任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
華野分兵之后不久,張震就開始一直跟隨在粟裕左右,協助指揮作戰,曾經擔任華野第一兵團(粟裕兼司令員)的參謀長。
從豫東戰役之前的1948年3月算起,華東我軍經歷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等,張震以野戰軍副參謀長的身份,實際已經成為粟裕的頭號軍事助手。
這一期間,軍委的電報抬頭經常是:“粟張”、“粟陳張”,說明張震已經正式進入了參謀長的角色,只是華野各部還處分散狀態,沒有及時進行職務調整罷了。
張震
淮海戰役結束后,華野整編為第三野戰軍,陳士榘、宋時輪都擔任了兵團司令員,成為兵團級軍事主官。
其中宋時輪為第九兵團司令員、陳士榘為第八兵團司令員,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上級認為這兩位將軍更適合帶兵打仗。
在此之前,在總攻陳官莊消滅杜聿明集團的最后關頭,由于粟裕身體頂不住了,實際是由陳士榘直接指揮的,后面能夠正式出任第八兵團司令員,實質名歸。
而華野副參謀長張震,于1949年3月被正式任命為第三野戰軍參謀長,以新職務協助指揮了渡江戰役。
很顯然,無論是西柏坡的軍委,還是陳毅、粟裕等首長,均已認可張震的參謀能力和業務水平,很典型的后來居上,因為在歷次重大戰役中證明了自身能力。
劇照
從后來的發展看,張震將軍雖然1955年授銜中將,但是在1988年第二次授銜時,張震終于授銜上將,并且是當時的現役最高軍銜,1992年擔任軍委副主席,而這個高度,顯然是另外兩位將軍沒有達到的。
張震將軍是湖南平江人,雖然不是軍事院校的科班出身,但是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文字能力和總結能力提高飛快,抗戰時期就曾著有《三個月來反頑斗爭在軍事上的初步總結與今后任務》、《論宿東游擊戰爭經驗》等文章。
并且在1957年以后,出任過南京軍事學院的副院長、院長,能夠跟劉帥一樣擔任這個職務,充分說明了軍事理論和參謀業務的水平之高,因此在三位將軍之中,確實也更合適做野戰軍參謀長的工作。
1994年,張震、劉華清兩位軍委副主席共同發表署名文章,總結了粟裕將軍一生的輝煌,認為“粟裕將軍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
張震將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