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成長有多重要,來看看這個事情,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么做?
事情是這樣的,在安徽合肥,一個4歲的女孩子主動幫父母推裝滿了廚房用品的手推車,但是因為沒留意臺階,不小心把小推車弄翻了,車上的所有用品、包括油、調味料、鍋碗瓢盆等都散落一地,媽媽看到后你猜猜她什么反應。
相信大部分家長想都沒想就會對孩子破口大罵,罵她不小心,罵她浪費,但這個媽媽過去后,先是摸了摸孩子的頭以示安慰,然后把倒了的油先撿起,以免繼續流出。
小女孩非常自責,一直哭了很久,盡管很多用品都摔壞了,但父母沒有對她進行責罵,反而覺得女兒很暖心,后來父母也接連幾天幫忙清洗街道,把散落的東西都收拾干凈。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都是通過父母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很多父母都知道這一點,也知道如果發生一些事情,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但知易行難,很多人并不能做到。
有時因為孩子粗心、毛手毛腳做錯事,腦子一熱都會對他們破口大罵,冷靜下來才會反思自己剛才是不是太激動了,立馬就后悔,但是礙于面子關系,又不愿意跟孩子道歉,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家庭親子關系。
其實我們上一輩的父母,沒有接受過情緒管理方面的教育,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對著孩子發脾氣,把生活、工作上的怒氣都借機發泄在孩子身上,但并不知道這一行為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但我們不能再用這個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說過:“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讀懂別人的情緒。”我們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從何而來、情緒的呈現方式,觀察情緒想傳達的信息,尤其必須特別關注一直以來我們所認為的負面情緒,像焦慮、憤怒、自卑等,理解這些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守護了我們,帶領我們成長至此。
當負面情緒來襲時,不盲目地任由情緒沸騰,而是全然地接納它,不被它左右我們的決定,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眼下的問題。
大量事實表明,父母的不良情緒會導致認知混亂,會影響識別、判斷、推理、抉擇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情緒猶如放大鏡,孩子出了一點小錯,本來只是一件小事,但父母會因為在不良情緒的驅使下,對孩子不管不顧,大發雷霆。
大部分教育悲劇都與父母的不良情緒有關,壞情緒使父母失態、失度、失常,在大致水準的狀態對待孩子、進行教育,往往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那我們父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怎么做?
1、先調整情緒
在發現孩子犯錯后,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可以嘗試轉移注意力,例如上面提到的案例,看先把倒在地上的瓶子扶正,這個時間足夠讓我們冷靜下來,思考孩子到底是故意這么做,還是不小心。
如果事情不是很緊急,還可以先去處理其他相對愉快的事情,再回頭來想這件“糟糕”的事情,這樣可能解決問題的想法會全然不同。
2、換個角度想問題
如果孩子犯錯了,我們不妨改變一下自己的認知方式,換個角度想問題,還是上面的例子,當所有東西都倒翻在地,或者我們可以想“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可以想,雖然東西都破了,但起碼孩子沒有受傷,就當破財免災了。
這樣看來是不是事情就沒這么嚴重了,孩子所謂的“錯誤”也能理解了。
3、給情緒踩剎車
如果事情比較緊急,沒時間處理情緒,就要面對眼前各種突發狀況,那我們也要先壓住自己的情緒,再去處理問題。
這并不代表自己的情緒不重要,我們可以另外找時間,找其他地方再處理,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情緒跟孩子可能沒有關系。
像上面的例子,孩子初衷只是想幫忙推車,并不是特意搗蛋,如果因此被責罵,下次她會不會就選擇不去主動幫忙了呢。
父母的情緒只是覺得東西都壞了,很可惜,但需要跟孩子想要幫忙這個行為應該要分離開,不能讓他們做我們情緒的替罪羊。
總結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是生命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就像饑餓、干渴、瘙癢一樣,是生命體自我防御、自我保護機能的表現。
父母不是圣人,都是常人,一定會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嬉笑怒罵。人無法控制自己產生情緒反應,只能控制情緒反應的程度,避免情緒反應過強、過激、過度,使其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所以,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會在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中成長,擁有健康的心理。這樣在他們日后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會專注于處理難題,而不是執著于發泄情緒。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大家一起努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