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處:《宋史·文天祥傳》。
參資:古詩文網《過零丁洋賞析》。
文天祥影視像
二、年少立“忠”志,奪魁名“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原名云孫、原字履善。吉州廬陵人。其先祖為安徽舒城人、蜀郡太守文翁。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與張世杰、陸秀夫,合稱“宋末三杰”,為漢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文儀以學識淵博、育子有成而聞名,有著作《寶藏》、《隨意錄》。他重視子女教育,曾聘名儒曾鳳,協同自己執教。他的教學方法,是背誦與討論結合、書本與時政結合,促進思考,啟迪智慧。文天祥得益父教,讀寫成績出類拔萃。
宋末三杰
后來,在縣學鄉賢館,文天祥看到歐陽修、楊邦乂、胡詮畫像,謚號都有“忠”字,羨慕不已,遂信誓旦旦地說:“如不名列其中,將枉為男子漢!”
文天祥聰慧敏捷,勤奮刻苦,見識廣遠,立志為“忠”,學業日趨完美,情趣也日臻高雅?!端问贰酚涊d,他“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長目,顧盼燁然”,是一位風華出眾的大帥哥。
寶佑4年〔1256年〕,文天祥進士及第。殿試對策由理宗主持。理宗年事已高,在位日久,倦怠政事。他卻針對皇帝,以《法天不息》為題,當殿揮毫,洋洋萬言,—氣呵成。理宗閱后,不以為意,而大為贊賞,擢為第一,欽點狀元。主考官王應麟上奏:“這篇策論以史為鑒,忠心赤膽堅似鐵石,陛下得此才,可喜可賀!”理宗接口稱贊:“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p>
這一年,文天祥21歲,他高中狀元后,尊奉皇上金口,正式改名“天祥”,改字“宋瑞”,以志忠君報國。
毀家紓難,募兵勤王
三、毀家紓難,志在恢復
文天祥狀元入仕,授官還未就,父親不幸病逝,他便告假,回鄉守孝。
開慶元年〔1259年〕,他守孝期滿,就任海寧軍節度判官。其時,時局大變,蒙古軍兵分三路,大舉南侵,寵臣董宋臣急諫遷都,朝中大臣無人敢非議,而在京外的文天祥卻上書:“請斬董宋臣,以正人心。”因諫言不納,而自請免官。
又三年后,詔令任刑部侍郎,受董宋臣排擠,外放知瑞州。
度宗咸淳5年〔1268年〕,升尚書郎官,后又升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其時,他受奸相賈似道迫害,數度沉浮,以致37歲時,便自請致仕。
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文天祥40歲,詔令復職,升江南西路提點安撫使兼知平江府。其時,元軍沿江東下,兵臨臨安。詔令天下兵馬勤王。他毀家紓難,募兵萬余人,堅持苦戰,欲赴京入衛。
德佑2年,元軍又兵臨臨安,他臨危授命,任臨安知府,旋升右丞相兼樞密使,任為特使,出城與元軍議和。
詩人王午炎盛贊:文天祥“20而魁科,40而將相,功名事業,不負所學?!?/p>
四、使元營被拘,潛回抗元,又遭拘押
德佑2年,文天祥與元軍主帥伯顏,在皋亭山談判。伯顏橫蠻,拘捕了他,往北京押送。行過鎮江時,他伺機潛逃,經揚州、高郵、淮安,屢遭危險,九死—生,才到達南通,乘坐私船,涉海南歸,輾轉至福州。
這段苦難歷程,他且行且記,成詩180首,題名《指南錄》,以示對南宋的忠貞。
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在福州即位,授他樞密使、升右丞相。祥興元年〔1278年〕,帝昺即位,又加封他為少保、信國公。其時,他艱苦轉戰,已歷四年了,先在贛州苦戰,撤退途中家屬被俘;后在潮陽五坡嶺吃飯時,又因叛徒陳懿出賣,被元將張弘范生擒,他自殺未遂,軍隊潰散,陸地抗元勢力覆滅。
著作《指南錄》
后來,他被囚禁船上,押過零丁洋,去追剿南宋流亡政府。
當時,抗元名將張世杰、陸秀夫,正奉帝昺在厓山,堅守南宋的最后據點。張弘范要他寫信招降張世杰,他說:“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夫?”卻借用紙筆,寫了《過零丁洋》,詩尾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看后,但說好人好詩,竟不再逼他。
祥興2年〔1279年〕,厓山海戰張世杰敗亡,陸秀夫背帝昺蹈海,宋朝徹底滅亡。張弘范宴請文天祥,又勸說:“丞相忠義已盡,若改心意,仍不失相位。”他含淚回答:“國亡不能補救,但臣子又怎敢茍且偷生?”張弘范感其仁義,護送他到燕京。
五、以身殉志,浩氣長存
文天祥在押送路上,八天不食,未死江南。到達燕京,元世祖看重文天祥,以高官厚祿勸降,他以“國亡了,臣當以死報國”回應。王吉翁便聯絡10名降臣,欲聯名進諫,保釋他為道士,而降相留夢炎反對,于是此議作罷。
文天祥在獄中,得知妻女都在元宮為奴。他深知,他一投降,即可團聚。人誰無骨肉之情?他口中禱告:“然今日之事,于義當死,此乃命也!奈何?奈何!女兒啊,做好人!爹爹管不得了!”淚下哽咽,肝腸寸斷。
文天祥關押三年了。至元19年〔1282年〕,元世祖招見文天祥,問他有何愿望?他回答“愿賜一死”。元世祖作為大國帝王,又怎會允許名滿天下的英才輕易死去?他不臣服,起碼得讓活著,便揮揮手叫退出??删驮谶@時,留夢炎卻進諫:“天祥出,他復召義士抗元,將置吾輩于何地?應答應他所求?!庇谑牵雷姹阃饬?。
然而,過了一會,元世祖又心有不忍,急忙下詔“不殺”,可是,文天祥已經遇害了。
文天祥臨刑時,向南跪拜后,堅持初心,從容就義,終年47歲。這時,十幾位義士,冒死上前,辦理后事。在遺體衣帶間,發現他的《絕命書》:“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時窮節乃見,能不垂丹青!文天祥殉職后,元世祖悼其忠烈,追封為大元中書平章事、太保、廬陵郡公,賜謚“忠武”。
文天祥,我國杰出的歷史人物,他的愛國思想、忠誠人格、獻身精神,以及作品,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培養教育青年健康成長的一份重要教材。
文天祥從容就義
六、《過零丁洋》賞析〔上〕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借用元軍要他寫勸降信的紙筆而創作的,是他申述自己人生理想的述志詩,語氣堅定,語調鏗鏘,猶如黃鐘大呂,恰似萬鈞雷霆,壯烈輝煌,光耀青史!這首七律,全詩為: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詩意為:回想當年科考入仕忠君報國,如今抗元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破碎的祖國山河就像狂風中的柳絮,坎坷的個人遭遇恰似驟雨下的浮萍。惶恐灘頭慘敗讓人至今心驚惶恐,零丁洋里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自古以來有誰能夠不死?為國捐軀,死得其所,我要獻出一顆報國的忠心,青史垂名。
文天祥詩《過零丁洋》
七、《過零丁洋》賞析〔下〕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也為自己的未來作出決定,并且決心堅定地去執行。
首聯,總寫自己被俘前的“辛苦遭逢”?!捌鹨唤洝?,是說早年苦讀儒家書,立志治國平天下,也恰如所愿,登科入仕,踏上了忠君報國的道路;“干戈寥落”,是說從募兵抗元到失利,已經苦戰了四個年頭。這兩句詩,從縱的角度追憶,先后講兩件事,一是說讀經入仕,一是說募兵勤王,讀書為入仕,入仕則勤王,似可分開,實則一體,而總領全詩。他的《絕命書》也是這么說的:“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頷聯,緊承“干戈”,從橫的角度渲染,形象地描寫國事“寥落”和個人“遭逢”的情況。在勤王戰斗中,四年來,他毀家紓難、募兵抗元,到五坡嶺兵敗被捕,國家危勢已無可挽回,破碎的祖國山河就像狂風中的柳絮,風雨飄搖;而自己浴血苦戰,跌宕起伏,勝少敗多,又遭拘捕,艱難的厄命也不可逆轉,坎坷的個人遭遇恰似驟雨下的浮萍,無所依附。
頸聯,承上聯,描寫兩件具體的事,進一步渲染“破碎、浮沉”情狀,并抒發悲愴感慨。一是說一年前在贛江惶恐灘戰斗中,軍隊傷亡慘重、妻女被囚、老母和兒子也相繼去世,撤退到福建后,又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危機四伏,險象環生,那倉皇惶恐的情景,至今仍讓人心驚惶恐;一是說五坡嶺軍敗后,自己被羈押、挾往厓山時,經過零丁洋,身為階下囚,孤身一人,能不感到孤苦零???這里的“惶恐、零丁”兩個極富感情色彩的詞語,都在句中先作狀語,又復為賓語,信手拈來,出語自然,生動形象,對仗工整,而且還收到回環詠嘆的效果,更增添了凄楚悲愴的悲劇色彩,震撼人心,催人淚下。
以上六句,詩人極力渲染國家衰微局勢、與個人苦難遭遇,艱難困頓,九死一生,哀怨悲愴,沉痛憂郁,道盡了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
尾聯兩句,詩人筆勢一轉,宕開眼前苦難,升華胸中悲憤,以磅薄的氣勢,高亢的語調,慷慨陳詞,高歌理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兩句詩,明確宣言,在降即為相、不降受戮的生死關頭,他已經作出不二的抉擇:為國捐軀,死得其所!
這是詩人殺身成仁的理想人生的宣言!
這宣言,申述了詩人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與舍生取義的生死觀念;這宣言,表達了詩人赤誠熾烈的愛國情懷、與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
碧血丹心,英風浩蕩,山河變色,日月韜光,光芒四射,照亮人心!自古以來,不知激勵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不知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偉大的祖國、為了正義的事業,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甘灑熱血、愿拋頭顱!
文天祥塑像
《過零丁洋》全詩,慷慨激昂,悲壯蒼涼,英風浩氣,蕩氣回腸,是—首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理想人生贊歌,又是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全詩先抑后揚,既沉郁厚重,又慷慨悲壯,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融為一體,可歌可泣,動人心魄,是理想人生的座佑銘,為華偉瑰麗的千古絕唱。陳存選2023、11、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