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事君說
淺 顯 有 趣 的 深 度 藝 術 美 學 干 貨
大概十年前,很多人做社會調查研究,說年輕人都不喜歡喝茅臺,所以茅臺沒有未來了。然后茅臺股價漲了十多倍,和瑞幸合出的茅臺拿鐵火到把黃牛都招來了。
還有很多人說,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戲劇也是沒有未來的。如今越劇小百花的一出《新龍門客棧》,讓越劇演員陳麗君火遍全國,90后紛紛走進了戲院的大門。
還有人說,中國未來的有錢人多出在科技行業,這些人不會喜歡中國傳統藝術品,只會喜歡西方當代藝術品,所以古代書畫沒有未來。結果呢,據我所知,買四王買的最多的,是科創板上市著名芯片企業的董事長,并且以微積分原理研究四王。買下五億的吳彬《十面靈璧》長卷的,也是某位著名互聯網企業創始人。
這說明什么?說明能留下來的,那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不懂賞識,那是因為還沒到時候。
時候一到,中國人五千年的血脈,就會在你體內覺醒。
那時候你會喜歡的,就是傳統正脈。而古書畫之正脈,諸如四王吳惲,是最標準的范本。
本篇講到的三件作品,收藏者都是劉益謙。畫事君曾經簡短訪問過劉益謙,他認為,買來買去,買到最后,最具永恒性的,還是古代書畫,畢竟存在數百年上千年,這些瑰寶的價值,不會因為經濟周期短暫的低落而降低。
劉益謙的古書畫收藏十分豐富,著名的如宋徽宗《寫生珍禽圖》,王羲之《平安帖》、吳彬《十六應真圖》、與之相比,這三件重要精品竟也顯得不是最重要的藏品了。但其中一以貫之的,都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也可以看出在劉益謙的心中,正脈早已覺醒。
四王之首王時敏
六十五歲真跡
莽莽蒼蒼
筆力雄勁
王時敏是四王中年紀最長者,他出生在宰相家里,爺爺是明代首輔大臣王錫爵。家里有三千畝良田,自己又愛讀書。
首輔大臣家里是怎么養小孩的呢?
他小小年紀,有一個很昂貴的愛好,就是喜歡古書畫。但是王錫爵退休以后,就愛這么一個孫子,只要他喜歡,點個頭,或者眨個眼,畫就買回來了。
有一次,王時敏喜歡上一幅李成的《山陰泛雪圖》,李成啊,那可是五代的畫。
王錫爵眼睛都不眨,花了“金二十鎰”,買下來給王時敏臨摹。金一鎰合銀20兩。袁崇煥在天啟六年的奏本中說,兵每月二兩月餉。就算是我們今天最低工資三千塊,那么一兩銀子也就是今天的1500多塊,等于王錫爵花了六十萬,買了一幅畫給孫子來臨摹學習。
這起跑線已經妥妥在羅馬市中心了。
王時敏的藝術成就來自這書香豪門大量的真跡臨摹。他和董其昌是忘年交,但他更喜歡黃公望。他臨董其昌,更多的是臨黃公望,因此黃公望那種溫柔的渴筆效果,在王時敏的筆下很明顯地保留。
臨摹諸家古人之后,王時敏不僅成為四王之首,更是清初正統畫派的奠基人。
他在師法古人過程中,更加重視筆墨本身,去除前人荒率的風格,強調平正虛和,加強筆墨意趣,在董其昌的基礎之上將筆墨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無疑啟發了后來者王原祁的創造。
他還處處贊譽王翚,表現出愛才若渴。可以說,“四王吳惲”的其他幾位,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他的影響,這也是王時敏對于山水畫走向所作的重要貢獻。
王時敏(1592-1680)
春日山水
清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作)
立軸 水墨紙本
104×53cm ,約5.0平尺,40 1/2 × 20 7/8 in
款識:丙申春日為耳黃詞兄畫。王時敏。
鈐印:王時敏印
題簽:王煙客丙申六十五歲為耳黃畫山水真跡。仲麟兄珍藏,吳湖帆題簽。
1.上海博物館退賠。
2.潘仲麟舊藏,吳湖帆題簽。
1)“仲麟兄”當為潘仲麟(1895-1986),江蘇宜興人,與吳家世誼,乃吳湖帆先生蘇州草橋中學同窗,曾任交通銀行副理,喜書畫、富收藏。據題簽此王時敏山水為其收藏。
2)吳湖帆(1894-1968)江蘇蘇州人,清代著名書畫家吳大瀓之孫。繪畫大師,書畫鑒定家。曾任故宮博物院評審委員。
3.上款人“耳黃詞兄”,應為曾金吉(?-1699),江蘇太倉人,康熙十七年(1678)中舉,是年曾金吉五十一歲高齡。中舉后,一直以幕僚或館師的身份滯留京師。
出版:
1.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王時敏第103號款識取自本圖,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6頁。
2.陳履生,李老十編著《王時敏畫集》,其中一款識取自本圖,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第246頁。
3.揚州博物館主編《明清書畫集粹》,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第63頁。
4.尹洛《中國山水畫通鑒·入纘大統》,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第27-28頁。
5.葉子主編《古雅風韻——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典藏大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第142-143頁。
6.林硯編《四王山水畫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第8-11頁。
7.龍美術館編《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龍美術館,2022年。
展覽:
1.“明清書畫集粹”,揚州博物館,2006年9月至11月26日。
2.“古雅風韻——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典藏大展”,浙江省博物館,2010年11月23日。
3.“海上生明月——宋元明清書畫精品聯展”,揚州博物館,2012年4月-5月。
4.“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龍美術館,2022年11月-2023年。
《春日山水圖》作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春日,是其六十五歲的重要作品。此作畫面渾厚而有蘊藉之態,構圖在平穩中尋求一種變化,平淡天真之感躍然紙上,是王時敏學習黃公望風格的用心之作。
出身好,家庭幸福,因此王時敏的性格平正溫和,他喜歡用渴筆的皴擦,形成一種溫柔磨砂感,使得山石樹木都溫柔敦厚起來,仿佛君子。
王時敏并不是一味的枯筆,枯筆的作用在立骨,但染和暈,還是很濕的,古人說三日一山五日一水,很多時候都是濕潤的顏色汪在那里,等著干。有了這些打底,枯筆才更顯溫柔。在這件作品的遠山和近樹種,我們可以看到王時敏用水的功力。
這件《春日山水圖》的上款人“耳黃”,根據《王原祁詩文箋注》的考證,是曾金吉,字耳黃,也是太倉人,王時敏的同鄉。曾金吉在康熙十七年(1678)中舉人,曾金吉性愛閑靜,中舉后長期在北京做幕僚。
民國年間,此作為潘仲麟收藏,吳湖帆題簽,《吳湖帆年譜》提到過這件作品,此作曾入上海博物館,后退賠,《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103號款識正是取自本作。
有清以來,收藏家都以買到“四王”的真跡為榮,其中王時敏的真跡最難得。吳湖帆為集齊《畫中九友集冊》,歷時15年,耗費巨資,僅王時敏一冊,吳湖帆就以家藏第一宋鈞窯洗與定窯盌、汝窯、官窯三碟,用五件宋瓷才買到。
2017年,王時敏《仿古山水冊》拍出了1.633億的天價,永樂2020全球首拍的王時敏《仿黃公望山水軸》拍出了8567.5萬的高價。此次《春日山水圖》釋出,對于市場而言意義非凡。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56頁,王時敏第103號款識取自本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
龍美術館編《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2022年。
四十余年老友,惲畫王題
市場唯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惲壽平山水真跡
過云樓曾有一句對惲壽平的評價非常精到:惲南田是謫仙人。
這位人生坎坷的畫家,相貌清俊,性情淡泊,筆下風華,有如謫仙。他以沒骨花卉馳名,“無論江南江北,家家南田,戶戶正叔”。
其實,他的山水畫水平尤高,《南田先生傳》稱贊他“少工山水,尺幅千里,煙云萬態。多仿黃鶴山樵,題語書法兼工,故世稱南田三絕。”
但是他為什么不常畫山水了呢,那是因為他的好友,王翚。
王翚的山水是天降奇才,面對他畫山水,王時敏曾經非常激動地說:
“不圖疲暮之年得遇石谷,且親見其盤礡,如古人忽復現前,詎非大幸?然猶恨相遇之晚,不能不致嘆于壯盛之緣慳也。”
意思是:“我這么老了,還能遇見他,親眼看到他一筆筆畫出佳作,就像古人附體,我簡直太幸運了!但還是相見恨晚啊,我恐怕沒有多少日子能和他同在世上了!”
惲壽平認為自己怎么也畫不過王翚的,他對王翚說:
“是道讓兄獨步矣!格妄(惲壽平本名惲格),恥為天下第二手。”
惲壽平自此專攻花卉,并且恢復了失傳的沒骨花卉。這才有如今謫仙般的一幅幅清雅秀美的花卉作品。
但實際上,惲壽平的山水,比起花卉一點也不差。
我看到這件惲壽平所作《載鶴圖》,只是驚嘆,白云千載空悠悠,比唐寅更多一層豐神俊秀。
惲壽平(1633-1690)
載鶴圖及致王翚信札兩封
手卷 水墨紙本
畫:22.2×93.5cm,約1.9平尺,8 3/4×36 3/4 in
書:21.5×85.5cm,約1.7平尺,8 1/2×33 5/8 in
鈐印:天際真人(二次)
帝王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重華宮鑒藏寶、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嘉慶御覽之寶、宣統鑒賞、宣統御覽之寶、無逸齋精鑒璽
鑒藏印:
虛齋至精之品、元濟恭藏、虛齋審定、臣龐元濟恭藏、龐萊臣珍賞印、虛齋珍賞、萊臣審藏真跡、伯淵審定真跡、孫氏伯淵、伯淵珍藏、吳郡孫氏圖書
本幅王翚(1632-1717)題:
載鶴圖。此我老友南田先生作也。筆意瀟灑,深得李晞古遺法,當與唐解元水村圖后先頡頏。展卷一過,可勝聞笛之悲。辛巳(1701年)早春,耕煙散人王翚題于虞山之北麓。鈐印:王翚之印、石谷、瀓懷、瀓懷館印、隸家生活、清暉老人。
后紙惲壽平與王翚書兩通:
(一)相別不覺半月,吾兄此時當已在書翁清秘,賓主相歡,筆墨為樂,何快如之。自長兄渡江,弟又通身打入塵冗,紛沓中未嘗不書,書為俗書;未嘗不畫,畫為俗畫。從此更須半月,方于宿逋略有清脫,便決策出門,赴虎林友人之招,或當先至京口一扣郁岡先生。便約長兄兩槳過江一話,相聚三日夜而別。人生聚散有定數,江山勝賞,良友盤桓,人間樂事無有過此。然必有造物妬之,定不易得。焦巖銷夏,前期如夢。二十四橋明月,王郎獨夜聞簫,知此際定難為懷耳。長兄在廣陵必時時念我,弟亦同此,一日三秋,正所謂“人非形影,安能動而輒俱一室。”嗒然,不能不隱幾坐馳,佇想天末。別后連得雨,入夜差涼,虞山使還綿被已至,特寄上。“尊公先生并闔宅俱平安,家報附汪尊公先生答書,歡然,此舉為兩全也。”前見奴子還所惠書及笪先生兩札,深感情至。至于長兄骨肉之誼,又難以筆舌形容矣。所委詩箋畫幅,俱已涂抹;寫生小幅,茂如行亟未及,容覓便即寄。余惟嗣音。鶴兄均此。石老長兄先生。弟格頓首。奴子還承照拂,并謝。
(二)客冬一札寄白門,相慰勞者,竟浮沉友人乎。及石谷至敝邑,則弟又走田間,夢寐之間,若有山靈相告者。比抵郡而王郎已駕而東,不能追矣。不佞弟與石谷以縞纻之雅,兼之翰墨相慕悅,知人所不及知,而賞所不能賞,而稱相知,較他相知不啻什倍,宜乎形跡密邇無間隔之恨;而間隔形跡,落落較他相知,亦且十倍。若此,則相知之心蓋已疏矣。而此心則愈密,每閑行游,看一山一水,一樹一草,一片云,一拳石,無一不思吾石谷也。即若與石谷子相對,又觀石谷之墨痕筆精,奇理百變也。故雖與石谷形跡闊絕,無時無日不與石谷同室而聚居也,又豈在區區形跡之間哉?弟今春凡三、四束裝,俱為事累所束縛。已聞北郭好事者韓氏致書幣相招,知石谷不可卻,此間有正叔在,知石谷定能勿卻也。石谷既來矣,把臂有期矣。而正叔方苦逋糧,日與踐更胥吏為緣,望虞山若在云漢之表,非仙人御泠風,乘飛龍,斷不能至。桃源澗即弱水,秦人舟艇遭回風處也。弟已久墜泥中,雖鉆皮不能出其羽懸,擬石谷來時,未知何以洗刷我而俾我通靈,使修然霞舉乎。風便附訊,傾佇西棹。尊甫先生實深賞音之感,過庭時希叱名。同學小弟棘人格稽首。石谷先生道長兄。沖。
又后紙章鈺題:
南田翁山水小卷,石谷子于南田卒后十二年以“載鶴圖”題首。虛齋龐道兄收入秘篋,而以南田致石谷札兩通裝于后幅。群以南田書畫合璧珍視之,鈺則謂此未得虛齋之用意也。自惲氏以恥為天下第二手,甘以山水讓耕煙,名家又舉孫承公傳石谷說,謂正叔研精卉草,于煙云之趣日疏,嘆為“石谷進我”,又以董巨長皴大點吞吐造物,劍門樵客宜以此傲南田,云云。似兩先生平生趍尚容有未沆瀣者。今讀第一札則與題畫所云與石谷子離索十年,興趣零落,同一感慨。第二札之所以懷想石谷者,擬議形容,直令人可歌可泣。松盟蘭契,如或見之。逮其后處士星沉,石谷為之營葬,惲子居特載傳中,足見始終之誼,從無少差池者。視夫同以筆墨相高之輩,合則互夸,乖則互詆,品格之相距為何如也?虛齋感題中聞笛之語,特出舊藏為之作合,用以表從事藝苑者,亦當以風義為先,流俗不堪之行徑,要無當于賞鑒家耳。原卷歷經御覽,璽印蟬聯。內廷賞品,流轉海上,虛齋乃以巨金購之。甲戌(1934年)夏月,來游故都,就織女橋寓齋屬題。銘心絕品,無待贊揚,為述所以合裝之旨如此。承平故物。老輩風流,知虛齋必有同慨也。是歲七月,長洲章鈺式之甫寫記。鈐印:茗理題記、章鈺假觀、霜根七十后文翰。
褚德彝題簽條:
惲南田載鶴圖卷。虛齋秘籍,辛未(1931年)十月,松窗。鈐印:里、堂
載鶴圖,是隱士畫,來源于宋朝孤山上梅妻鶴子的林逋,這一題材歷代有很多畫家畫過,如南宋馬遠《載鶴圖》,元代王蒙有《松溪載鶴圖》,明代藍瑛有《雪溪載鶴圖》,邵彌有《載鶴圖》,與惲壽平同時的王翚、戴本孝等人也畫過《載鶴圖》。
這件惲壽平的《載鶴圖》,格外空靈,純純一幅隱士夢中家園。遠景空闊,高士載鶴,行于舟上,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歷史感。而山石用小斧劈皴,雜樹挺拔奇崛,明顯的唐寅筆意。
惲壽平畫完,沒有落款,他說好了“是道讓兄獨步”,那就要信守承諾,但是王翚替他留下了姓名,否則到今日有可能成為一幅佚名畫。康熙四十年王翚在畫上寫道:
此我老友南田先生作也。筆意瀟灑,深得李晞古遺法,當與唐解元水村圖后先頡頏。展卷一過,可勝聞笛之悲。
他先說這是我老友南田的畫,筆意瀟灑,有李唐遺風,后又說“當與唐解元水村圖后先頡頏”,道出此作與唐寅《水村圖》的關系,更強調惲壽平的畫完全不遜于唐寅《水村圖》,頡頏,意思就是可以跟它一較高下。
惲壽平之于古人,取法最多的是元四家,尤以黃公望對他影響最大。其次,則應數明人唐寅了。惲壽平與唐寅,不僅懷才不遇的潦倒身世相似,而灑脫秀逸的筆性也十分相近。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惲壽平《山水》冊有一開仿《唐六如霜柯石壁》有惲氏的這樣一段題跋:“六如居士用筆奇逸,若游云在霄,舒卷自在……南宋勾斫之跡為之一變。”北京故宮藏的一本惲冊,亦有一開仿唐六如,題曰:“觀六如卷,筆墨靈遠,李唐刻劃之跡為之一變,洗其勾砍,煥然神明,當使南宋諸公皆拜床下。”可知他對唐寅畫推崇之甚,多次臨習。所以才讓謙虛的王翚也不吝夸贊,認為他的山水,不遜唐寅。
1701年的早春,惲壽平已經去世十年,王翚也是69歲的垂暮老人,展卷一觀,他就知道這是南田墨跡。看著看著,不禁有聞笛之悲。
聞笛,出自《后漢書》,是悼念故人之詞。
十幾年前畫下的山水,一筆一筆,仿佛夜幕中遠方飄來的笛聲,讓他心中涌起了悼念故人的痛。故人的逝去,不是臨走時的傾盆大雨,而是此后數十年,心頭縈繞不去的潮濕。
左右滑動查看《載鶴圖及致王翚信札兩封》手卷全貌
1.本幅前為《石渠寶笈續編》收藏著錄的“惲壽平《載鶴圖》真跡上等”,王翚題。后紙接龐元濟藏惲壽平致王翚信札兩封。
2. 清內府舊袱皮,上書“惲壽平載鶴圖真跡。上等。”
3.《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王翚》108印即采自此圖。
4.《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惲壽平》126印即采自此圖。
5. 上海博物館退賠。
6.《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為乾隆、嘉慶、宣統皇帝分別鈐蓋寶璽的清內府重要收藏,定為上等真跡。(本幅,宣紙本,縱七寸,橫二尺八寸二分,水墨畫山樹明流,扁舟孤鶴。無名款。鈐印一。清暉老人。有王翚題載鶴圖三字,并識:“此我老友南田先生作也。筆意瀟灑。深得李晞谷遺法。當與唐解元水村圖,后先頡頏。展卷一過,可勝聞笛之悲。辛巳早春。耕煙散人王翚。題于虞山之北麓。鈐印五,瀓懷、王翚之印、石谷、瀓懷館印、隸家生活。”八璽全。)
7.惲壽平《載鶴圖》于宣統十四年為宣統皇帝溥儀以賞賜名義,由溥杰帶出清宮。
8.后為龐元濟(1864-1949)收藏,并將自己收藏的惲壽平致王翚信札兩封一同重裱成卷。龐元濟,字萊臣,號虛齋。浙江吳興南潯人。父龐云鏳為南潯鎮巨富,“南潯四象”之一。龐元濟被譽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國書畫收藏大家。著有《虛齋名畫錄》16卷、《續虛齋名畫錄》4卷及《中華歷代名畫志》。
9.“伯淵審定真跡”“孫氏伯淵”“伯淵珍藏”“吳郡孫氏圖書”為孫伯淵(1898-1984)藏印,此作為孫博淵舊藏。江蘇蘇州人。世業裝裱篆刻,其父孫念喬更善于鐫刻碑石,鑒定碑貼。孫伯淵秉承家學,以刻石拓碑為業,深諳碑帖書畫鑒定之學,被學者推為碑帖鑒定專家。新中國成立后,所藏書畫、碑帖多捐贈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10.書簽者褚德彝(1871-1942),字松窗,號禮堂、里堂,浙江余杭人。長于篆刻、考古之學。許多傳世名跡,經由他題寫簽條,足見名望之重。此簽應龐元濟之邀題寫。
11.題跋者章鈺(1865-1937),字式之,江蘇蘇州人。幼入蘇州府學,在紫陽書院讀習。39歲登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兩江總督端方的幕府。后附端方供職京師吏部、外務部,兼京師圖書館篡修。辛亥后居天津。為一代碩學通儒。此跋應龐元濟之邀題寫。
著錄:
1.《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石渠寶笈續編》上海書店,1988年:第5冊1723頁(惲壽平《載鶴圖》)。
2.《清宮陳設檔》重華宮現設陳設,光緒二年(1876),內廷西路重華宮區重華宮,(奴才)范長祿等奉旨陸續查得:惲壽平《載鶴圖》手卷一卷。(惲壽平《載鶴圖》)。
3.《清宮陳設檔》翠云館手卷冊頁,光緒二年(1876)2月20日,內廷西路重華宮區翠云館,(奴才)范長祿等奉旨陸續查得:惲壽平《載鶴圖》一卷。(惲壽平《載鶴圖》)。
4.《清宮陳設檔》靜怡軒手卷賬,宣統十二年(1920年)04月,內廷外西路建福宮區靜怡軒“對,三百八十四號,惲壽平《載鶴圖》一卷。”(惲壽平《載鶴圖》)。
5.阮元著,阮亨輯《文選樓叢書·石渠隨筆》,揚州阮氏,1823年:卷七第4頁(惲壽平《載鶴圖》)。
6.阮元著,伍崇曜校《粵雅堂叢書石渠隨筆》,南海伍氏,1853年:卷七第5頁(惲壽平《載鶴圖》)。
7.惲壽平輯《清暉堂同人尺牘匯存》,重刊,來青閣,清咸豐七年1857年:卷二第1-4頁(惲壽平兩封信札)。
8.清室善后委員會編《故宮各殿第一次書畫點查冊》,建福宮正冊卷七月初四看,1925-1926年:第六頁。
9.清室善后委員會編. 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 故宮叢刊, 1926年 :(惲壽平《載鶴圖》)
10.北平故宮博物院《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溥儀賞溥杰目》1934年:第5頁(惲壽平《載鶴圖》)。
11.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之一》1946年:(惲壽平《載鶴圖》)。
12.徐邦達編《附錄:溥儀賞溥杰皇宮中古籍及書畫目錄》《文物》1950年(12期):第121頁(惲壽平《載鶴圖》)。
13.陳仁濤校注《故宮已佚書畫目校注》,香港統營公司,1956年:第27頁(惲壽平《載鶴圖》)。
14.(清)阮元《叢書集成初編·石渠隨筆》,中華書局,1985年:卷七第4-5頁(惲壽平《載鶴圖》)。
15.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8頁。
16.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3頁。
1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武進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第11輯《惲南田專輯》,武進文史資料,1988年:第244-247頁(惲壽平信札)。
18.(清)阮元《叢書集成初編·石渠隨筆》,中華書局,1991年:卷七第4-5頁(惲壽平《載鶴圖》)。
19.楊仁愷《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600頁。
20.方裕謹編選《歷史檔案·溥儀賞溥杰皇宮中古籍及書畫目錄》,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1996年:第92頁。
21.楊臣彬《惲壽平》,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第144、第149、第155頁。
22.徐邦達《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第136頁。
23.(清)阮元著《筆記續編·石渠隨筆》,廣文書局,2001年:卷七第4-5頁(惲壽平《載鶴圖》)。
24.陳炳《虞山畫派》,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第96頁(惲壽平信札)。
25.劉如仲《<載鶴圖卷>賞析》,文物天地,2006年(4期)。
26.劉如仲《銘心絕品<載鶴圖>》,中國收藏,2006年(4期)。
27.張子康編《國家畫廊》,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第111頁。
28.【美】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第634頁、第638頁。
29.王燕來選編《歷代書畫錄續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第三冊第26頁、第五冊第300頁。
30.(清)阮元《石渠隨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卷七第4-5頁(惲壽平《載鶴圖》)。
31.(清)阮元《藝術文獻集成:石渠隨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卷七第4-5頁(
惲壽平《載鶴圖》)。
32.單國霖《書畫史與鑒考》,古吳軒出版社,2019年:第340頁。
33.楊仁愷《國寶沉浮錄》,遼寧人民出版社,2019年。
34.(清)阮元著,孫葉鋒《石渠隨筆·石畫記》,江蘇廣陵書社,2021年:卷七第4-5頁(惲壽平《載鶴圖》)。
35.周俊煒《惲南田》,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21年:第490頁(惲壽平信札)。
36.惲壽平著;吳企明輯校《惲壽平全集·中》,《致王翚書》(六),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第730頁(惲壽平《載鶴圖》)。
出版:
1.《古代書畫精品錄》卷八第256頁,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2.楊仁愷著《國寶沉浮錄》第402-40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3.《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選(二)》第275頁,保利博物館。
4.《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二十年》第382-383頁,文物出版社。
5.常州市書畫藝術促進會編《常州畫派》1卷,第90頁,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年。
6.《嘉德二十年精品錄》古代書畫卷二,第537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
7.《嘉德經眼錄石渠寶笈珍品》卷二,第18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
8.《晉陵風雅——常州畫派精品展》第78-81頁,常州美術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年。
9.龍美術館編《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2022年。
展覽:
1.“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選(二)”,保利博物館。
2.“晉陵風雅——常州畫派精品展”,常州博物館。
3.“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龍美術館,2022年11月-2023年。
《載鶴圖》進入內府,乾隆命人特為其專門制作包袱皮,收入《石渠寶笈續編》,經《清宮陳設檔》明確記載,阮元《石渠隨筆》評為“惲壽平《載鶴圖卷》,絕似唐寅筆意。”1922年,溥儀以賞賜溥杰的名義將此卷帶出宮,著錄于《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
流轉到上海后,被大藏家龐元濟以巨資買入。再歸孫伯淵,畫上的王翚“清暉老人”與惲壽平“天際真人”被收入《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后退賠孫氏,是市場中唯一被《石渠寶笈》著錄過的惲壽平山水畫卷真跡。
《石渠寶笈續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5冊1723頁,上海書店,1988年出版。
令人動容的是,虛齋龐元濟收藏此卷后,不僅極為珍視,鈐印“虛齋至精之品”,并且將自己收藏的兩封惲壽平致王翚的信札,裱于《載鶴圖》卷后。
這兩封惲壽平寫給王翚的長信,收錄于《清暉堂同人尺牘匯存》,我們可以直接看到,二人的情誼多么深厚,而惲壽平對王翚的感情甚至超過知音,近乎戀人一般。
比如,惲壽平說自己:
“每閑行游,看一山一水,一樹一草,一片云,一拳石,無一不思吾石谷也。即若與石谷子相對,又觀石谷之墨痕筆精,奇理百變也。故雖與石谷形跡闊絕,無時無日不與石谷同室而聚居也,又豈在區區形述之間哉。”
我每天出去閑逛,看到一山一水,一片云,一拳石,都思念我石谷,看著這些景致,就像看著石谷,也像看和石谷的畫,所以你雖然不在我身邊,但我又像時時刻刻和你在一間屋子里。
這真的不是情書嗎?
再譬如這段:
“二十四橋明月,王郎獨夜聞簫,知此際定難為懷耳。長兄在廣陵必時時念我,弟亦同此,一日三秋,正所謂“人非形影,安能動而輒俱一室。”嗒然,不能不隱幾坐馳,佇想天末。別后連得雨,入夜差涼,虞山使還綿被已至,特寄上。”
這封信的思念之情已經溢出滿紙:“長兄必時時念我,弟亦如此,一日三秋……”惲壽平感慨,人不是形和影子,不能時刻在一起,但是甚至關心天氣冷了,接連下雨,給王翚寄上厚被子。堂堂王石谷,怎么會沒有被子,但這是惲壽平送的,那意義定是不一樣。
兩人是摯友,是知音,更是藝術上的合作者,他們有多幅合作傳世,一般多是王畫惲題,而這幅惲畫王題,又是山水,殊為少見。觀者切切不可以為無惲題而輕慢之!
王原祁至精之作
于騰、龐元濟舊藏
張珩高度評價
流傳有緒,多次著錄
很多人認為,王原祁是四王中集大成者。當時,人們管王翚叫“畫圣”,但王翬很謙虛地說,哎呀,我的畫比起麓臺來,還是不行的呀。麓臺,就是王原祁的號。
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老王家的藝術基因傳到第三代,就屬王原祁最爭氣,他不僅將婁東畫派發揚光大,也是四王之中,仕途最順,官位最高的一位,他康熙九年中進士,45歲,被康熙召入南書房,后官至戶部侍郎,世稱“王司農”。
康熙四十四年(1705),王原祁奉敕主持編纂《佩文齋書畫譜》,三年編了一百卷。康熙五十年(1711)他又奉命主持《萬壽盛典圖》。
漂亮的履歷背后,是康熙對王原祁的信任和恩寵。顯赫的成績,也逐步確立了王原祁的畫壇領袖地位。
他曾自題作品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筆端金剛杵,在脫盡習氣。”
王原祁的語言表達也很好,“金剛杵”三個字,說的很是到位。
剛健厚重,從容沉著,不僅有順筆,還有橫筆、逆筆,自成面貌,雄健有力了,穩重扎實。因為他的構圖、用筆非常具有現代精神,西方甚至把他和塞尚相比。
我倒是覺得一種西方的文藝形式來比喻王原祁的畫非常恰如其分,那就是:如巨石之交響。
很多時候講畫,一萬句抽象理論,都不抵一句正確的比喻。王原祁筆下的千山萬石,層層堆疊,有力量感,有秩序感,有爭鳴之態。可不就是一曲宏大的交響樂!
仔細欣賞他筆下的萬石爭鳴,轟然有流動之氣,并且一路向上。他超越了王時敏乃至董其昌的慣常范式,有學者將他稱為中國山水畫中的結構主義大師。
這么精神的畫兒,康熙當然稀罕。
因此,四王在當時被稱為正脈,而在后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有清一代,無人不學四王。
王原祁(1642-1715)
大癡得力荊關
1699年作
立軸 設色紙本
98×46cm ,約4.1平尺,38 5/8 × 18 1/8 in
款識:荊關董巨為元四大家祖禰,大癡畫人知為董巨正宗,不知其得力于荊關之處也。屺望侄問畫于余,以此告隨寫其意,當為識者訕笑矣。時康熙己卯長夏,麓臺祁識。
鈐印:原祁之印、麓臺、掃花庵、石師道人
鑒藏印:飛卿過眼、枕經書屋主人次申章、虛齋珍賞、醒齋歡喜
題簽:王司農寫大癡設色山水。
1.上海博物館退賠。
2.于騰、薛華培、龐元濟、周志醒舊藏。
(1)“飛卿過眼”為于騰(1832-1890)鑒藏印,清書畫鑒賞家、藏書家。
(2)“枕經書屋主人次申章”為薛華培(1861-1906)鑒藏印,字次申,薛煥三子,自號“枕經書屋主人”。
(3)“虛齋珍賞”為龐元濟(1864-1949)鑒藏印,字萊臣,號虛齋,浙江吳興南潯人,為“南潯四象”之一的龐云鏳次子。龐萊臣不僅是民國著名實業家,更是享有盛名的一代收藏大家,以畢生精力收藏,與張伯駒享有“北張南龐”之譽。
(4)“醒齋歡喜”應為周志醒(1897-1979)鎮海莊市人,書畫收藏家。書法家周慧珺之父。有“滬上五金大王”之稱。
3.上款人“王瞻”(17世紀),字屺望,王原祁侄,王原博之子。康熙五十年(1711)舉人,由中書歷官成都知府,會父原博緣事戍肅州,瞻棄官。與弟調、訥更迭隨侍凡七年,集資納贖得釋歸。
著錄:
1.龐元濟《虛齋名畫錄》,龐氏自刻本,宣統元年1909年:卷九第4-5頁。
2.清王原祁撰王保譿輯《王司農題畫錄二卷》,鉛印本,民國十四年1925年:卷下第13-14頁。
3.【美】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第38頁。
4.趙詒琛,王保譿輯《甲戌叢編·王司農題畫錄》,1934年:卷下,第13-14頁。
5.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57年:第747頁。
6.徐邦達《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第181頁、第406頁。
7.徐邦達《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中華書局香港,1974年:第181頁、第406頁。
8.昆山趙詒琛、吳縣王大隆同輯《甲戌叢編·王司農題畫錄》,世界書局,1976年:卷下,第13-14頁。
9.【美】福開森編《歷代著錄畫目》,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38頁。
10.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47頁。
11.徐邦達《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第181頁、第406頁。
12.鄭威《王原祁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第99-100頁。
13.鄭威《王原祁年表》,朵云·中國繪畫研究季刊,1992.4(總第三十五期):第99頁-100頁。
14.【美】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第76頁。
15.(清)朱彜尊撰《叢書集成續編·第85冊子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731-732頁。
16.【美】福開森編《歷代著錄畫目》,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76頁。
17.徐邦達《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第203頁。
18.徐建融《王原祁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96年:第97頁。
19.龐元濟《虛齋名畫錄虛齋名畫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九第4-5頁。
20.季羨林,徐娟《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虛齋名畫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卷九第4-5頁。
21.張珩《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繪畫二》,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720頁。
22.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文獻索引·下》,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第2714頁。
23.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廣陵書社,2006年:第747頁。
24.本社影印室《歷代書畫錄輯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第350-351頁。
25.【美】福開森編《歷代著錄畫目》,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第76頁。
26.陳麥青匯輯《近代四大書畫收藏家著錄匯刊虛齋名畫錄》,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卷九第4-5頁。
27.盧輔圣,江宏等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17冊,第674頁。
28.余紹宋著;江興佑點校《書畫書錄解題》,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卷六第211頁。
29.俞豐譯注《王原祁畫論譯注》,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第121頁。
30.萬新華《中國繪畫大師精品系列·王原祁》,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第267頁、第307頁。
31.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第109頁。
32.張珩《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文物出版社,2015年:一四三一。
33.民國龐元濟撰,李保民點校《虛齋名畫錄虛齋名畫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中,第518-519頁。
34.劉建龍《正脈婁東王時敏王原祁家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255頁。
35.俞豐編著《四王山水畫論輯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277-278頁。
36.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7年:第747頁。
37.清王原祁著,毛小慶整理《王原祁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第170頁。
38.王欣夫輯,八年叢編《甲戌叢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17頁。
39.清王原祁《王原祁集藝術文獻集成》,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第170頁。
40.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武漢出版社,2019年:第747頁。
41.王原祁著,蔣志琴輯注《王原祁詩文輯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0年:第20頁。
42.張珩《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第720頁。
43.張珩《木雁齊書畫鑒賞筆,標點整理,4》,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第3125頁。
出版:
1.吳興龐元濟藏《名筆集勝》第四冊,上海墨緣堂印行,民國29年初版。
2.溫肇桐編,《王原祁》,圖版10,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出版。
3.《王原祁畫集》第74圖,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出版。
4.龐元濟撰輯,朱紹平注《龐虛齋藏畫集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龍美術館編《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龍美術館,2022年。
展覽:
“群星璀璨時——四王吳惲與四僧書畫特展”,龍美術館,2022年11月。
中國的畫論是一代一代發展起來的,明代董其昌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論”,王時敏在其基礎上倡導“畫家正脈”,王原祁推進為“南宗正脈”。
《大癡得力荊關》是王原祁對于他所推崇的“南宗正脈”的一次完美闡述,他受祖父王時敏影響,一生以黃公望為師,可是又不完全被傳統奴役。
他說過“仿古師其意,不泥其跡”。
在這件《大癡得力荊關》中,王原祁在款識中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荊關董巨為元四大家祖禰,大癡畫人知為董巨正宗,不知其得力于荊關之處也。
他特別強調了黃公望不光學董源、巨然,也得力于荊浩、關仝,這既是他對畫史的梳理,也是他個人的創見。
《大癡得力荊關》是王原祁為侄子王瞻仿大癡筆意作山水軸,此作畫是王原祁成熟時期典型面貌,也是他臨黃公望筆意的代表作之一。
巧的是,臺北故宮有一件的王原祁經典代表作《仿大癡秋山圖》,也是仿黃公望的作品。兩件除了構圖差異之外,用筆設色非常相似。
四王對于黃公望的推崇是刻在骨髓里的,臺北故宮王原祁的《仿大癡秋山圖》還有一個特別的四王尋訪黃公望的故事。
據說王時敏聽董其昌說,黃公望有一件非常好的《秋山圖》在某處,非常向往,拿著董其昌的介紹信不遠千里去看畫。初見《秋山圖》時,“一展示間,駭心動目”,王時敏一心想買下這幅畫,卻被再三拒絕。此后,王時敏想再看畫,也被拒絕。
多年后,王時敏把這個故事說給王翚。王翚也心動不已,想去尋找這幅驚艷的黃公望《秋山圖》。不斷尋找后,還真的找到了,但是《秋山圖》在王時敏面前第二次展開時,他竟然覺得沒有那么驚艷了。當年的“駭心動目”仿佛桃花源一般,勝景一過就不再現。
于是四王紛紛用自己的筆畫下了自己想象中的《秋山圖》,來致敬黃公望。于是就有了王原祁66歲畫下的《仿大癡秋山圖》中。這件作品中山巒疊嶂,用剛柔相濟,加以赭石花青設色,整體蒼茫渾厚,和58歲畫下的《大癡得力荊關》除了構圖不同,風格極為一致,又從中可以看出王原祁在不同時期對黃公望的不同理解。。
王原祁 《仿黃公望秋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癡得力荊關》在乾隆年間為于騰收藏,于騰字飛卿,這個山東人非常不得了,他收藏了許多大名件,如米芾《研山銘》(故宮博物院藏)、李嵩《西湖圖》(上海博物館藏)、黃公望《快雪時晴圖》(故宮博物院藏)。
晚清時,《大癡得力荊關》為薛華培收藏,他編有《賜福堂經籍書畫碑帖目錄》稿本(中國科學院藏)。后為龐元濟所得,收錄于《虛齋名畫錄》,出版于《名筆集勝》。又為周志醒收藏。
張珩在《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高度評價:“王原祁為屺望仿大癡軸,此畫用筆設色俱佳,丘壑亦勝。”徐邦達《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收錄此畫,并加以*號,《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50、54款識應取自本圖。
龐元濟編,《虛齋名畫錄》,宣統元年1909年,龐氏自刻本
徐邦達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 》,第181頁,第406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參考: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46頁,王原祁第50、54號款。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徐邦達編《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第203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出版
張珩著《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繪畫二,第720頁,文物出版社,2000年
收藏者最高品味,當收傳統正脈!
掃碼獲取電子圖錄
如有需求 請掃碼添加畫事君微信
索取圖錄
民國畫事,專業藝術自媒體,
歡迎各藝術機構,展拍聯系合作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于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評論區,我們來聊聊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