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師是按照高山嚴寒條件需要編成的諸兵種合成戰術兵團,主要用于山地作戰。為了適應山地作戰,山地師編制精干,強調作戰兵種與后勤部隊的比例適當,著力于提高部隊的山地機動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具有輕便、反應靈活的特點。所以,山地師不編有裝甲部隊、重型運輸車輛、大口徑火炮,裝備的火炮和車輛以曲射火炮和輕型車輛為主,畜力運輸力量較強。
印度與我國邊界接壤2000多公里,基本以喜馬拉雅山為界,南麓是印度。長期以來,印度陸軍一直很重視山地師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印度陸軍共有10個山地師又1個山地旅。
印軍通常將海拔在300米以上的山地或丘陵地實施的作戰行動稱為山地作戰。印軍認為山地利于防御者而不利于進攻者。由于沒有良好道路,裝甲兵使用受到限制,并且部隊不能迅速集中和機動,火炮以及其他支援梯隊和后勤梯隊也無法迅速集結。山地地形造成戰場分散,為滲入敵軍后方和側翼以及進行有效包圍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使用直升機機降部隊實施突襲和迂回以及各種支援和保障特別有效。
基于上述特點,印軍實施山地戰斗強調:主要以山地步兵在炮兵支援下進行戰斗;強調達成戰術上的突然性;注重直升機的使用;強調周密地組織戰斗;強調充分發揮下級指揮官的主觀能動性;保持官兵士氣;注重加強后勤保障。
這個時期印軍山地部隊的編制情況如下
山地師轄3個山地步兵旅、1個炮兵旅、1個工兵團、1個通信團、1個勤務營、1個電機工程營等,共有14444人,裝備火炮282門、各種車輛1312輛(467輛1噸卡車、407輛3噸卡車、290輛吉普車、148輛其他軍用車輛)。
山地步兵旅轄3個山地修正編制步兵營、配屬通信連、修理連等。總計2571人,裝備66門火炮和96輛各種車輛。山地休正步兵營與標準步兵營編制相同,不過裝備不同。裝備的22門火炮包括4門57毫米無后坐力炮、12門51毫米迫擊炮、6門81毫米迫擊炮,此外有12具84毫米火箭筒和49挺機槍
炮兵旅轄有3個山炮團(每團18門75毫米榴彈炮)、1個中型炮團(18門130毫米加農炮)、1個輕炮團(12門120毫米迫擊炮)、1個校射機分隊、1個測地排、1個修理連等。共編有2576人,裝備各種車輛385輛(71輛吉普車、114輛1噸卡車、98輛3噸卡車和102輛其他車輛)和84門火炮
進入21世紀,印度進一步加強了山地部隊的建設。目前山地師已達12個,總兵力18萬人(不包括配屬的后勤力量)。印度陸軍東、北、中央司令部的5個集團軍均轄有山地部隊,大部分都部署在藏南地區。
山地步兵師編制約1.55萬人,下轄3個山地步兵旅以及炮兵旅、工兵團、通信團各1個,并編有1個勤務營、1個電機工程營、2個醫務連、1個彈藥連和軍械、憲兵、軍郵等各種保障分隊,裝備75mm山炮、81mm和120mm迫擊炮;吉普車、卡車和其他車輛共1300多輛,有的山地師還編有畜力車輛和馱畜分隊。還有1個直升機大隊與無人機部隊
山地旅為遂行戰術任務的作戰單位,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編有4個步兵連,每個步兵連3個步兵排、1個7.62mm機槍班和1個106mm無坐力炮班。步兵班裝備了印國產INSAS5.56mm自動步槍、沖鋒槍、機槍。
設立工兵團和通信團是印度山地步兵師特點,全世界獨有
山地炮旅增編了一個由18門155mm加榴炮組成的中型炮團,這種炮射程遠(35km)、射速快、機動方式靈活、操作方便,適于各種地形作戰。炮兵旅的山炮團也換裝了105mm野炮,這種由印度自行研制成功的火炮重量輕(2040kg)、射程遠(17.5km)、運載方便(即可牽引也可拆卸馬馱或空運),使山地步兵師的壓制火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裝甲車輛方面,配備了俄制BMP-2步兵戰車,能搭載“毒蛇”反坦克導彈。少量山地師配備了運輸和武裝直升機,使其具有了機降或傘降方式突入敵方縱深的機動能力。山地師還配備了高原御寒服裝、雪地機動車、夜視儀和“凱芙拉”材質便攜式掩體等裝備。
從印軍裝備的輕武器來看,由于印國產INSAS 5.56毫米自動步槍性能不太穩定(只能單發和3發點射,無法連續射擊)。印度山地部隊從實用便攜、性能可靠的考慮出發,仍裝備有AK-47、VZ58、L1A1等自動步槍,以及SVD狙擊步槍、FN“米尼米”機槍等,部分部隊還保留著布倫輕機槍以及瑞典的卡爾-古斯塔夫和西班牙的C90火箭筒。
重火力方面,印軍方決定裝備145門美制M777型(M198型改進)155mm榴彈炮給山地炮兵,全部部署在邊界爭議地區。M777最大射程能達到30公里,可發射精確制導炮彈,僅重約4噸,可以使用直升機和運輸機實施快速部署。制導武器方面,印國產“毒蛇”反坦克導彈,能有效對付反應裝甲,可由士兵肩扛發射,也可在BMP-2步兵戰車上發射,還可搭載在武裝直升機上發射
印山地部隊還將裝備能適應高原作戰環境的LCH武裝直升機,其能夠在6000米高空飛行,最大航程約700公里。此外,LCH的起飛重量和搭載武器重量都有了顯著提升,尤其適合在山地和高原地區作戰。LCH可搭載60/80mm火箭發射巢、20mm機關炮、反坦克導彈、高爆炸彈、反輻射導彈和法制“西北風”對空導彈。
印度方面也非常重視山地部隊電子戰的能力。部署了以色列“搜索者-2”無人偵察機、英國PA1792高頻車載通信偵察設備和甚高頻通信偵察干擾系統,也有國產的“薩姆由科塔”電子戰系統、RI6002甚高頻/特高頻通信偵察機及HS456/475高頻監視接收機
近來,印軍很強調進攻作戰,認為進攻作戰是山地作戰的基本樣式之一。由于山地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給部隊的進攻行動帶來了諸多影響。因此,印軍認為只有根據山地特點,靈活運用一般戰術原則,才能取得高技術條件下山地進攻作戰的勝利。目前印軍的山地進攻作戰模式特點如下
1.集中優勢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首次突擊能力強,但無第二梯隊,連續攻擊能力不強。為了奪取山地進攻作戰的勝利,印軍強調必須在重要的方向、關鍵的時刻,投人壓倒對方的優勢兵力兵器。其投人的兵力一般為對方的2-3倍以上。首次突擊投人大量兵力旨在作戰初期最大限度地使用一切力量,實施決定性打擊,以迅速奪取戰場主權,力求速戰速決,達成進攻作戰的目的。一旦首次重兵突擊失利,后續兵力明顯不足,連續突擊能力減弱,極可能導致整個進攻作戰的失利。
2.空中垂直包圍與地面包圍迂回結合,拔點控道能力較強,但難以隱蔽企圖,易遭毀傷。印軍認為,在山地進攻作戰中,由于防御之敵可以憑借隘路和山埡口附近的瞰制地形,構筑完備的工事據險扼守,因而正面攻擊往往會造成重大傷亡。若從敵翼側和后方不明顯的接近之路實施地面包圍迂回或利用直升機實施空中垂直包圍則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山地進攻作戰中,印軍要求盡量避開敵正面陣地,實施包圍迂回。
利用直升機搭載步兵實施空中垂直包圍是近幾年來印山地進攻作戰的新趨勢。隨著印陸軍航空兵的迅速發展,其裝備的直升機數量、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目前,已具備了進行營級規模直升機機降作戰的能力。擔任主要方向進攻的印山地師(旅)通常均可得到1-2個直升機中隊的加強(1個中隊裝備直升機15架)。師(旅)長根據山地進攻作戰的需要,可隨時使用直升機搭載步兵飛越地形障礙,奪取制高點、隘口及山婭口,配合地面主力部隊的進攻。
為確保山地進攻時對敵力量的絕對優勢,印軍將不得不冒風險集結大量兵力兵器于山谷內。因此,山地進攻時往往戰斗空間狹小,部隊難以疏開行動和隱蔽,極易遭受遠程炮火及空中火力的毀傷。利用直升機實施空中機動,雖突然性大,易達成目的,但直升機飛行高度低、速度慢、防護能力弱,飛行起來一大片,目標易暴露,容易被偵察器材和目視偵察發現。而一旦被發現,易遭防空火力及其它地面火力的毀傷。
3.空地一體火力打擊能力較強,但受地形、天候影響,火力效率降低。印軍山地進攻作戰中,具有較強的空地一體火力打擊能力。如山地師屬炮兵旅編有適宜山地作戰的120毫米迫擊炮、105毫米榴彈炮、130毫米火箭炮等多種火炮80余門,擔任主要方向進攻時,還可得到上級1個炮兵旅的加強,地面打擊火力較強。
4.廣泛實施滲透,縱深襲擊和破壞能力較強,但孤軍冒進,易被伏擊圍殲。印軍十分注重山地進攻作戰中的縱深滲透攻擊。強調進攻部隊應利用未被敵控制的接近路,派出滲透分隊滲人敵后,進行偵察、伏擊、奪取隘路、山埡口等要點,破壞敵交通,切斷敵退路,襲擊敵指揮所、炮陣地、雷達站、后勤補給地域等重要目標,配合主力迅速攻占目標。
5.注重奪取制電子權,電子戰能力不斷增強,但電子戰裝備新舊混雜,作戰能力有限。有從英國雷卡公司引進的PA1792高頻車載通信偵察設備和甚高頻通信偵察干擾系統,也有國產RI6002甚高頻/特高頻通信偵察機和HS456/457高頻監視接收機以及型號眾多從俄、美、法、以色列等國購進的電子戰設備。裝備既有20世紀60-70年代產品,也有21世紀產品,新舊混雜,總體水平不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