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解釋: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應當拼死捍衛,不能讓人分毫。
感悟:國家領土的完整,是分毫不讓的,必須守衛。這句話是李綱聽到對金國割地求和的奏議后奏言宋欽宗的,表現李綱對祖國山河的深摯的熱愛和可貴的民族氣節。很可惜,在李綱帶領下,取得開封保衛戰的勝利,然而,之后李綱就被排擠,金兵再次南下,北宋滅亡。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摘自《宋史·列傳·卷八十六》
解釋: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
感悟:這是北宋王安石所說,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張,破除當時人的守舊心理,表現出他變法的巨大勇氣,成為許多改革者自我激勵的豪言壯語。真正的智慧沒有固定的法則可以遵循,要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采取恰如其分的對策。正所謂: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世。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摘自《宋史·志·卷五十二》
解釋:人們只要知道了天上日月星辰運轉的法則,懂得了地上山川草木成形和變化的原理。那么對于過去未來的情形便自然而然地都知道了。
感悟:世間萬物的變化實際上都有規律可循,正如科學家發現的物理、化學的規律,就可以知道更多的東西。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知人之法,在于責實。
摘自《宋史·列傳·卷九十七》
解釋:得到人才的方法,在于了解人;而了解一個人,在于知道他是否名實相符。
感悟:選拔人才重在實際能力。
-5-
敵未滅,何以家為?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解釋:敵人沒有剿滅,要家干什么呢?
感悟:此句表達岳飛誓雪國恥、收復失地的抱負,體現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6-
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
治亂安危,莫不由此。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七十六》
解釋:尋求賢才的言路應當廣泛而不應當狹隘,聽取言路應當放開而不應當堵塞,治與亂、安與危,都是因此而引起的。
-7-
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
摘自《宋史·列傳·卷七十八》
解釋:君子之間講的是情義、道義,小人之間則是為了利益而為伍。
感悟: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
-8-
慷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
摘自《宋史·列傳·卷二百零九》
解釋:慷慨激昂地獻出生命相對比較容易,沉著鎮靜地為正義而犧牲則比較困難。
感悟:歷史上的譚嗣同就是從容就義,譚公生如昆侖,死如昆侖。
-9-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三》
解釋:“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所有的時間。
-10-
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
摘自《宋史·列傳·卷二百零一》
解釋:治理家庭,先修養自身;修養自身,先端正心性。
感悟:端正心性,先修身再齊家。
-11-
欲壽國脈,必厚民生。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八十四》
解釋:要想使國脈得以長久發展,必須讓民眾的生活富裕。
-12-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七十七》
解釋:孔子說成就仁義,孟子說取其正義,只要盡到自己的義務,就達到仁的地步了。讀了古代圣賢的書,學到了一些東西,從今往后,差不多沒有什么愧疚了。
感悟:孔孟之道,生死關頭往往舍生取義,如文天祥。
-13-
積累之要,在專與勤。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零一》
解釋:學習須日積月累,要點在于專心與勤奮。
感悟:學習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獲。
-14-
佞言似忠,奸言似信。
摘自《宋史·列傳·卷四十一》
解釋:巧言奉承的話聽起來很忠誠,邪惡的話聽起來很可信。
感悟:要學會辨別言辭背后的意圖和目的,不被表面的表相所迷惑。
-15-
小人巧言令色,先意希旨。
摘自《宋史·列傳·卷五十二》
解釋:小人用虛偽的話討好、揣測上級,以博取歡心。
感悟:奸佞小人常常巧言令色,說話應謹慎小心,言行一致。
-16-
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摘自《宋史·列傳·卷十五》
解釋:刑法是用來懲治惡行,獎賞是酬謝功績的,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何況刑賞是天下人的刑賞,并非陛下一人的刑賞,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怒而專斷呢?
-17-
政綱雖舉,必求益其所未至;
德澤雖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七十八》
解釋:政策舉措雖然施行了,也一定要力求擴大到它所沒有涉及的方面;恩德雖然傳播出去了,也一定要考慮到它所沒能覆蓋到的地方。
事不素講,難以應變。
摘自《宋史·志·卷一百四十三》
解釋:事情如果不事先講求研討,就很難應對意想不到的變故。
感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摘自《宋史·列傳·卷二百零二》
解釋:知道的絕不隱瞞,該說的毫無保留。
事當論其是非,不當問其難易。
摘自《宋史·列傳·卷九十六》
解釋:做一件事應該關注它是對的還是錯的,不應該關注它是困難的還是容易的。
-21-
為國者終不顧家。
摘自《宋史·列傳·卷五十七》
解釋:一心一意為國家辦事的人總是不能顧及到自己的家庭。
感悟:自古忠孝難兩全。
-22-
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然后為至也。
摘自《宋史·列傳·卷二百零二》
解釋:詩歌創作中,寫景狀物一定要如真實景物一般呈現在人們眼前,表達情意則意在言外,這樣才達到了創作的至高境界。
-23-
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
摘自《宋史·列傳·卷四十九》
解釋: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能稱匹夫之勇。
感悟:優秀的將領應該是勇武博學的,博古通今,例如太平天國的楊秀清雖是天才,但不懂歷史,不通文墨,最終下場凄慘。
-24-
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
不若毋知之為愈也。
摘自《宋史·列傳·卷二十四》
解釋: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還不如不知道的為好。
感悟:如果萍水相逢的人,即使是莫名心動,但不知其姓名,終歸是容易忘卻,但知道了TA的姓名,就難以忘卻了。名字是每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甚至會關系人一生的事業、健康、婚姻、人際關系。
-25-
開誠心而布公道。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六十五》
解釋:誠心誠意地提出公正的見解。
-26-
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
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摘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七十七》
解釋:只有在合理的策略謀劃和人力團結的情況下,才能保障江山的繁榮昌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