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君主,世稱李后主,南唐后主。
李煜多才多藝,在詞、書法、繪畫、音律方面都有研究,尤以詞的成就最大,其詞作的風格內容是隨著他生活經歷的變化而變化的。早期亡國之前他的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詞風華麗,后期亡國之后的詞更多反映亡國之痛,風格凄涼。
李煜的詞大多直抒胸臆,將詞的表現領域從以往的“艷情”為主,過渡到了身世家國情懷,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他的詞意境優美,感情純真,語言非常具有表現力,風格上較花間詞也有獨創性,因此他也被譽為千古詞帝。
我們賞析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又叫《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結合詞的背景,理解整首詞的感情基調
這首詞創作于公元975年,當時的李煜已經39歲。經過向北宋卑微的俯首稱臣之后,又經過一年多的奮力抵抗,在宋兵兵臨城下之時,李煜不得不出來投降。他由一國之君被俘成為階下囚,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和以往歌舞升平的宮廷生活相比,此后的他“只以眼淚洗面”。
那些盛開的花,終會隨風飄散,就如同他的人生一樣,過往的亭臺樓閣,同往事一樣化作灰飛煙滅?;ㄩ_得燦爛,凋謝得也迅速,時光太匆匆。作者直抒胸臆,從傷別到轉恨,心中的憤懣、惆悵、哀傷、痛苦各種情緒凝結到筆端傾泄而出。
從文學角度來賞析
這是一首篇幅短小的小令,明白如話,自然易懂。全詞化用了杜甫的詩句“林花著雨胭脂濕”卻將其分為了上下兩片來分別運用,上片從林花寫起,但是重點卻落在“謝了春紅,太匆匆”上。春天的紅花,已經凋零,無奈時光太匆匆。匆匆流逝的不僅是春天的花,是夏日的風,是秋天的落葉,是時光,是歲月,是人生。
一年四季中,春天最美好,“春紅”是這個季節中最為有代表的景色,可惜它礙不住朝來的寒雨晚來的急風。在為階下囚的這段日子里,趙匡義侮辱他,傷害他,用各種方式打壓他,他無法反抗,他沒有能力推翻趙氏王朝,重新建立南唐的基業?!按杭t”在這里又成為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表,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有“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國破家亡的悲傷,也有生命面臨衰敗的感嘆。
春去花殘,是自然界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因為“寒雨晚風”的摧殘,加速了它的匆匆凋謝,“朝”與“晚”,“雨”與“風”的對舉中抒發了自己的哀嘆,只能是“無力回天任風雨”的“無奈”!
下片中,面對風雨過后的滿地落紅,讓人想到了美人臉上帶著胭脂流下的眼淚。“胭脂淚”用擬人的手法,將視角由林花轉到了人,自然界晚間的“寒雨”此刻成了花的眼淚,“梨花一枝春帶雨”,同時也是人的眼淚。
在這個春末,人舍不得花離開,花也不愿意離開人,就這樣“相留醉”,人和花互相留戀如醉如癡,這眼淚既是林花感傷自己的眼淚,也是詞人傷春憐己之淚,一時間物我難分,融為一體,讓人分不清什么是物,什么是我,什么是雨,什么是淚。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和這樣的林花分別之后“幾時重”,什么時候才能再重逢?即使落花有意,也無奈風雨無情。無可奈何花落去,春已逝,人將亡,他眺望一城山水,想起往昔“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接著“人生長恨水長東”,人生的遺憾,遺恨,就像那滾滾的長江流水,從來沒有窮盡休止過。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是生命中不可逆轉的過程,一切都不可挽回,一朵花凋謝了,一個生命消失了,一個王朝結束了,都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只能是留下“長恨”,這里“長恨”和“長東”與上片的“朝來”和“晚來”相呼應,有很強的感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