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小樹
出品|華祥名財經社
作為深耕行業多年的電動車玩家,創牌于1997年的綠源電動車顯然成了失意者。
2022年,綠源電動車以242.46萬輛的年銷量,遠遠落后于兩大豪強(雅迪和愛瑪)。在市場份額被新舊勢力不斷蠶食的背后,綠源電動車如今還面臨著產品質量投訴頻發、盈利能力下滑,以及發展遭遇瓶頸等問題。
正如綠源電動車的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倪捷展望上市后的發展時所言:上市遠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在今年十月份,綠源成功圓夢上市以后,這家老牌廠商是否還能借著資本市場的東風打出一場“翻身仗”,一舉一動高度牽動著業界的目光。
1
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發展之后,電動兩輪車正成為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短途出行工具,數據顯示,據統計,2022年我國電動兩輪車的銷量為6070萬輛,社會保有量3.5億輛。也就是說,平均每4個人就擁有1輛電動兩輪車。
作為公認的“大市場”,兩輪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潛力有目共睹。受新國標影響,2022年、2023年為兩輪電動車密集置換期。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內電動自行車市場將會迎來爆發式增長,未來5年內預計會突破千億元。
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憂,隨著電動車新國標帶來的紅利逐漸見頂,以及疫情錯峰出行的需求回落,兩輪電動車重新回到“紅海市場”的本質,在空前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下,行業份額進一步向頭部選手集中,而受制于嚴格的準入與溯源管理,腰部和后排選手要么被迫退出市場,要么只能瓜分到極小一塊“蛋糕”。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雅迪和愛瑪的兩輪電動車銷量最高,分別售出1401萬輛和1051萬輛電動自行車,兩家企業合計占據了43.2%的市場份額。①
在技術和商業模式變更、消費群體年輕化等因素的沖擊下,中國兩輪車市場正迎來新一輪洗牌與整合階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不少“老資格”品牌由于未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如今面臨著嚴峻挑戰。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電動兩輪車行業如今已經幾近進入存量博弈的“下半場”。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約有100家電動兩輪車制造商,前九大制造商占市場份額約80.8%。②在告別“跑馬圈地”式的價格戰和無序競爭之后,兩輪電動車的品牌升級大戰才剛剛打響,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難度甚至大于之前。
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內地電動兩輪車行業的企業之一,比人們熟知的已上市雅迪、愛瑪、新日、小牛等成立更早的綠源電動車,對于行業的“內卷”可以說是有著切膚之痛。
據公開資料顯示,綠源電動車總部位于浙江金華,下轄三大智能制造基地,分別位于浙江、廣西、山東。其收益來自于電動兩輪車的銷售(大致分為電動摩托車、電動輕型摩托車及電動自行車),以及電池、電動兩輪車部件的銷售。
據公司上市前發布的招股書信息顯示,2023年前四個月,綠源集團實現銷售收入達到16.51億元,同比增長42.1%,錄得凈利潤0.41億元。而整個2022年,綠源電動車的總銷售量達242.46萬輛,位居行業第六位。
(數據來源于綠源集團控股招股說明書)
從銷量上來看,綠源電動車雖然穩穩躋身于行業第二梯隊,但對行業前二的雅迪、愛瑪已經形成了較大的差距,前兩者2022年銷量分別超過1400萬輛、1000萬輛。相比之下,綠源的銷量僅僅約等于雅迪、愛瑪十年前的水平。對比之下,作為行業巨頭的雅迪,2020年就官宣其產銷售量突破1000萬臺,市場占有率超20%,渠道覆蓋率居行業首位。
眾所周知,兩輪電動車產品的一大特點是非常依賴線下渠道,即便是在互聯網、新零售高速發展的當下,兩輪電動車的消費黏性依舊需要依附于其終端門店得以呈現,在此背景下,如何持續下沉渠道廣開門店,加強對終端的掌控力,已經成為品牌做大做強背后的關鍵因素。
不過,在“渠道為王”的市場主流邏輯面前,早先進入市場的綠源電動車并沒有抓住時機完善自身的布局。去年年底,綠源在中國內地共有1314家經銷商,開設了1.14萬家零售門店,但相比較來看,雅迪、愛瑪等頭部選手均超過2.5萬家,是綠源的2倍以上。
好在,近年來通過不斷擴張產能、拓展銷售網點布局,綠源電動車算是勉強乘上了電動車“新國標”政策帶來的東風。2020年-2022年,綠源集團的收入由23.78億元增長至47.8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41.8%,凈利潤則由4029.3萬元提升至1.18億元,2023年前四月的收入和凈利潤也取得顯著增長。③
02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激烈的行業競爭態勢下,為了保住品牌所占的市場份額,并努力提高銷售業績以滿足上市要求,綠源電動車“被動追趕”式的表現已經頗為吃力,甚至不得已采取行業通用的“以價換量”手段,這就必然壓縮其盈利空間,甚至步入“要利潤”還是“要份額”的尷尬境地。
舉例來看,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2022年,綠源的流動負債凈額分別達到8140萬元、2.34億元、1717萬元。同時期,綠源集團的毛利率分別為11.2%、9.9%及10.7%,凈利率分別為1.7%、1.7%及2.5%。④
業內人士認為,在產品總體定價不高的狀況下,綠源的毛利率在多數時間內落后于雅迪、小牛等直接競爭對手,足以印證其品牌溢價能力的不足。
雖然綠源一直宣稱“以技術立家,自主發明專利數量業內第一”,但從財報來看,綠源電動車的研發投入在業內也不占優勢。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綠源集團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0.83億元、0.96億元和1.5億元,只有同期銷售及營銷成本的一半左右,其中2022年綠源集團的研發費用約1.5億元,而雅迪和愛瑪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06億元和5.07億元。⑤
雪上加霜的是,在這個本來已經“油水”日漸稀薄的行業,資本的攪局,讓行業的競爭格局增添了一層變數。2016年5月,雅迪電動車登陸港交所;2017年4月,新日股份登陸上交所;2018年10月,小牛電動在紐約納斯達克敲鐘上市。面對這些“后起之秀”攜資本之力快速發展壯大的局面,對于體量本就較小,又一向低調經營的綠源電動車而言,要想完成突圍甚至趕超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招股說明書里,綠源集團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估算,過去五年,中國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達17.1%,但行業增速將在未來五年大幅降低至4.6%。由此可見,此時上市的綠源集團可謂是錯失了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在行業“卷”出新高度的狀況下,綠源急于登陸資本市場以緩解償債壓力,或許也只是權宜之計。在全面注冊制實施,二級市場“僧多粥少”的大背景下,綠源電動車不得不與雅迪、愛瑪、小牛等品牌在資本市場開辟“第二戰場”,進入產能、銷售渠道等下一階段的比拼,其壓力不言而喻。
3
一直以來,綠源都宣稱以“技術為王”策略迎戰競爭激烈且高度飽和的中國兩輪電動車市場。在遍布于全國的大小門店內,綠源張貼了很醒目的宣傳海報,并標明了“續航百公里,品質保6年”的標語。甚至在近年來,綠源還打出了“一部車騎十年”的響亮口號,以彰顯其對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的自信。
“一部車能夠騎十年,是說到消費者心坎里了。相信他們會選擇自己滿意又放心的產品。”綠源電動車創始人倪捷曾如此表示。
重視原創技術和自主創新本身并沒有錯,但問題在于,綠源是否真的以技術突破電動兩輪車的價格戰之困?作為潛心鉆研技術,不斷思考行業創新價值的“斗士”,行業老兵倪捷是否又能夠真的向消費者兌現品牌的承諾?答案似乎仍然要打上一個不小的問號。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來,綠源電動車因為質量問題而屢次被監管部門點名。例如,2023年5月26日至2023年6月30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了六批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公示,其中綠源電動車四次出現在不合格產品信息名單中。
2023年5月11日,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2年流通領域電動自行車和汽車用制動器襯片質量安全省級監督抽查情況通報》,浙江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生產的1款電動自行車抽檢不合格,涉及車輛結構。
2023年7月7日,舟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舟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普陀分局2023年第二季度流通領域產品質量抽檢情況通報》,浙江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生產的1款電動自行車抽檢不合格,涉及整車質量項目,表明車輛存在因質量過大而導致剎車距離增加的問題。
除了監管部門定期公布的抽檢不合格數據外,綠源還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多次被消費者投訴。黑貓投訴品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22日,以“綠源”為關鍵詞搜索累計出現近千條相關結果,主要指向車輛故障、信息欺詐、售后服務態度差、電動自行車續航里程“縮水”等問題。
(截圖來自于黑貓投訴官網)
此前,綠源創始人倪捷曾對外表態,希望綠源電動兩輪車能夠解決行業安全隱患,擺脫目前行業帶有的“低端和易損”的形象。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綠源電動車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有不少的距離。
不過,綠源電動車在產品創新上也并非沒有亮點。2019年,綠源推出液冷技術,該技術解決了電動車電機發熱導致的續航衰退等行業難題,極大提升了電動車的耐用性,更由此拉開了兩輪電動車從“易耗品”向“耐用品”迭代的序幕。作為綠源的核心研發成果,綠源液冷電機被視為電機行業的一次重大突破,為此綠源液冷電機也獲得了8項國家專利和“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官網中綠源如此介紹,“2019年,綠源首創液冷電機技術,從根本上突破了電動車的使命壽命限制,液冷電動車橫空出世。”
2023年,綠源推出全新一代液冷2.0系統,對電機、控制器、充電器核心三電進行“全面升級和壽命翻倍”。新一代液冷2.0系統包括搭載液冷科技和石墨烯散熱涂層科技的液冷電機2.0、一體封裝的石墨烯固態控制器、一體封裝的固態充電器。行業“科技風”頻吹的背景下,此舉被外界視為綠源自身在技術及生態領域發力的又一次標志性動作。
不過從消費者的反應看來,已經推出多年的綠源液冷電動車并未展示出足夠的說服力。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購買的液冷電動車出現了漏油的情況,更有甚者表示綠源的液冷電動車噱頭大于實際,購買產品相當于是交“智商稅”。
不可否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多數異軍突起的企業都是專注于前沿技術和產品,從而以創新引領了行業迭代和消費風潮。不過對于消費者而言,褪去“高科技”的外衣之后,兩輪電動車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代步工具,價格實惠、皮實耐造、續航扎實是消費者選購時考慮的基本因素。
而綠源電動車作為深諳行業生存法則的玩家,雖然同樣致力于追逐智能化、網聯化等行業趨勢,但歸根到底,綠源的創新終究還是需要回歸產品本身的功能和實用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恪守產品質量安全的“底線”。在市場“高端局”的花式打法和概念炒作面前,消費者終究將越來越理性,在保證差異化定位的基礎之上,立足質量根基的“長期主義”才是品牌能夠收獲長久生命力的關鍵。
誠然,在已經充分競爭的兩輪電動車市場,在競爭慘烈的“紅海”中開辟屬于細分品類和產品的“藍海”,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強如多年來市場地位穩固的雅迪,愛瑪,目前也在通過電摩、電單車等小品種“試水”以拓寬邊界。不過,隨著市場總體增長放緩,存量博弈態勢可能會加劇,為避免產能過剩的困局,“出海”或許才是本土品牌們實現外延式發展,找到第二增長曲線的最佳路徑。
綠源集團也曾對外表示,海外擴張是公司的長期目標之一。經過二十多年周密布局與國內外市場開拓,目前綠源產品已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海外銷售僅占綠源收入的一小部分,2020年-2022年,綠源海外業務營收分別為3949.3萬元、6325.2萬元、7826.4 萬元。
在出海方面,作為一個“后發者”,欠缺全球化運作經驗和視野,其營銷和渠道管理策略又過于謹慎的綠源是否又能夠改變一貫的風格,不斷在海外擴大其全球市場份額及品牌影響力,打造成為中國兩輪電動車在全球市場的另一張新名片,依然會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注:
①2023.11.14,鈦媒體APP,《全面邁向智能時代,兩輪電動車誰會贏得下半場》
②2023.10.10,港灣商業觀察,《綠源電動車突圍困境:市場份額遠不樂觀,產品不合格再遭投訴頻頻》
③2023.9.26,香港財華社,《“戰火”燒向資本市場!港股又迎小電驢玩家——綠源集團》
④2023.9.21,南方都市報,《綠源電動車通過上市聆訊,市占率4.2%,凈利增長1.5倍》
⑤2023.11.9,消費者報道,《多次抽檢不合格,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綠源“一車騎十年”成空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