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收到不少提問,大多是問要不要賣房的,由于現在賣房要割肉,所以要不要賣房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問房價下跌的底部到底在哪里。由于房產的本質是一種類似鹽鐵專賣的稅收工具,所不同的是,它還能挖掘購房人未來的負債,而居民債務最近又似有失控征兆,所以這篇我們來展開聊聊。
一)外地精英的進城稅
我們知道,一線城市的新盤很多售價高達10萬每平米,而四五線城市則不到1萬,由于一線和四五線的建房,其建設成本相差不多,所以10倍多的差價主要來自于其他費用。
如果我們分拆一個上海新盤的10萬單價,那么其中的建設成本應該不到1萬,剩下9萬的主要構成是土地出讓金,房地產相關稅費,以及開發商的債務利息。也就是說,當購房人貸款花10萬高價買下一套房時,其付出的房款,大部分都變成了操盤手的收入。
然后操盤手再把這些錢用來補貼教育,醫療,投資基建,補貼科技研發。讓這些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達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也就是說,當中產貸款買下一套房時,就是透支了他自己未來30年的勞動,來給房地產產業鏈上的所有人發錢。也對當下民生進行了補貼。
中產購房時貢獻了稅金,但同時也享受到教育醫療等民生補貼,所以從中產的整個群體來說,其納稅和福利是對等的。
但具體到中產個人,其納稅和福利卻并不對等。
以上海為例,80%~90%的房產成交,集中在600萬以下,我們假設平均成交價格為500萬。
那么,一個中產, 如果他買了500萬的房子,他就交了一份稅,享受了一份福利。
如果他買了1000萬的房子,他就交了兩份稅,但只享受了一份福利。
如果他買了兩套1000萬的房子,他就交了四份稅,但只享受了一份福利。
如果你是城市原住民也不買房,那么你就不交稅只享受福利。
由于房款大部分都被作為稅金補貼了民生,所以這是一個極為高效的共同富裕促進機制。外地精英寒窗苦讀考進985然后留在京滬工作,通過996式的艱苦勞動賺取高薪,這些高薪再經由個稅和房款對全社會進行補貼。
所以為什么在京滬的外地精英過得苦,因為你要買房補貼他人。
為什么不買房的原住民過的舒服,因為其物價水平,是被他人的納稅補貼過的。
或者,我們可以把外地精英的購房,看作是一種進城稅。你在蘇州買房,需要200萬,其中100萬可能是進城稅,你在上海買房,需要800萬,其中600萬可能是進城稅。
那么,你留在上海相比留在蘇州,就要支付6倍的進城稅。
從各個二線城市放開戶籍和對年輕人口的搶奪,你就能明白大家在搶什么?
當然是進城稅!
就好比杭州一直對外地來杭工作的應屆高校生發放補貼,比如發放10萬補貼,就可能換來200萬的進城稅,這筆買賣,還是很劃算的。
但事情到這里并不算完,看似所有的補貼,都來自購房人。但因為有現代金融的存在,少數投資人可以依賴這套系統來獲利,把補貼給窮人的福利,又通過某些手段再次集中到富人手中。
也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
二)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
上面說的這套共同富裕的系統,是依賴當下時空的,在當下時點,購房人就是那個唯一出錢的人,而操盤手,開發商,社會民生,都是獲利者。但如果購房人買房不是自住而是投資,那么他支付稅金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點,將稅金轉嫁給下家并獲取利潤,這就能實現狗來買單的結果。這個就是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的核心要素,是負債,因為如果全款買房,就無法實現套利而只能實現保值。
假設我們忽略人口周期,忽略樓市調控和情緒面影響,只從基本面看房價和工資,它們就是同步上漲的。
也就是說,你在人均工資1萬時買入100萬的房產,是花費了100人月的財富,等人均工資2萬時,即使房價漲到200萬,那么你賣出依然只能獲得100人月財富,并未增值。
所以,只有負債介入,在人均1萬工資時通過債務提前鎖定勞動價格,才能使得跨期套利實現成為可能。
比如你首付20萬,貸款80萬買入100萬的房產,80萬負債對應80人月的勞動,當勞動力價格上漲為每月2萬時,你歸還80萬負債則只需40人月。也就是說你通過房產為錨,借用債務套利了40人月(借入80人月-歸還40人月)的財富。
在這里,我們把勞動量,也就是人月數看作財富,是因為這才是根本,而貨幣本身是不可靠的。所有貨幣,股票,房產,其作為財富的原因,都是因為可以購買他人的勞動或勞動成果(產品或服務)。
另外,真實場景下,人口紅利時房價會漲得比工資快,老齡化后房價會漲得比工資慢,并非是同步上漲。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忽略了人口周期的影響,只是為了模型能簡便化。
所以投資人,通過這種跨期套利,通過居民的工資增長,巧妙的將存款人的財富,通過通脹轉移到了持有債務的投資人手上。在這里,通脹是消費者角度的說法,而工資增長是生產者角度的說法。其實都是一回事。
借用這種方式,通過補貼后低物價福利而存下財富的存款人,其財富又被跨期套利重新歸結到投資人手中。
但這種跨期套利,對于投資人來說,是有一個風險點的。
那就是,債務是有成本的,所以跨期套利的前提是,居民收入增長,必須快于債務利息。
這個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期,完全不是問題,但到了今天,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很多人把貨幣增長,也就是M2增速看作是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個參考量。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貨幣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創造收入。
而貨幣流速這些年下降的很快。
簡單的說,你可以考慮下面兩種情況。
1 你銀行卡里有現金100萬且沒有負債;
2 你銀行卡里有100萬但同時有90萬負債;
這兩種情況,雖然你都有100萬現金,但你的花錢信心是不一樣的。因為第二種情況,其實就相當于你只有10萬塊錢。
而M2的統計是不看負債的。很多大V說現在的M2從2015年的140萬億漲到現在的近290萬億,所以通脹和居民收入增長是必然的。但他們并未意識到這多出的150萬億里有90%以上都是由債務創造,這又如何能激發花錢信心?所以貨幣流速的下降是必然的。因為這8年來,上升最快的就是居民杠桿率。也就是說,居民的債務負擔,是增長最快的。
而當貨幣流速的下降超過了貨幣增速的上升,經濟就會體現為通縮。
而我們當前就處于居民債務壓頂的通縮漩渦之中。
三)中產債務的失控
我們先看下近三年的名義GDP和實際GDP
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實際GDP開始超過了名義GDP。啥叫名義GDP,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是包含了價格,也就是包含了通脹的GDP。
而名義GDP低于實際GDP,事實上就是通縮。雖然通脹通縮有另一個指標CPI來指示,但CPI其實是有一籃子采樣的,也會給各種消費品分配各種權重。所以,我更傾向于用名義GDP來觀察通脹通縮現象。
而當前M2的增速,依然是10%,只是10%的貨幣增速,在居民債務壓頂不舍得花錢的背景下,使得貨幣很難流通,于是進入到通縮狀態。
我們再看居民債務,也就是杠桿率指標,這個指標,由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公布,但最新公布的數據是今年3月(最新值63%),在這之后,就跟青年失業率一樣,沒有再公布了。
然后我們和名義GDP做個比對。
我們發現,名義GDP在近兩個季度開始低于實際GDP,且增速只有3.5%左右。而GDP是不會全部轉化為居民收入的,并且稅前收入還要扣除社保個稅等才能形成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不足人均GDP的50%)。
所以,什么結論呢?
由于居民杠桿率的分母是GDP,如果居民收入和名義GDP同步增加,且利息我們假設按4%算,則每年居民的存量債務利息將遠遠超過新增的收入。使得利息支出不但侵蝕了新增收入,還進一步侵蝕了存量收入。而這會進一步影響居民消費意愿,從而影響公司的銷售業績,進一步陷入通縮。
同樣,我之前統計過今年三季度A股實力最強的300家公司(滬深300指數)的營收狀況,也是顯示營收增長幾乎停滯(0.31%)。
這進一步說明了,今年的居民收入,整體來看是漲不動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居民的消費意愿,還是居民的舉債能力和舉債意愿,都受到了制約。前者影響貨幣流速,而后者影響貨幣增速。
我從社融數據中,統計了近16年來居民戶的新增貸款規模。
我們看到,居民戶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從2022年之后,舉債規模開始萎縮為2015年之前的水平。
而房價是需要靠購房人的舉債來支撐的,一旦舉債能力萎縮,房價失去債務支撐,回落趨勢也就不奇怪了。
而另一方面,無法靠收入增長來歸還債務的居民,債務維持失控的居民,就開始拋售房產來降低債務。所以我們看到,今年各地的掛牌量都創出新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房價下跌趨勢的形成,也就不奇怪了。
四)后記:
要解決當前的問題,一方面是要降低居民的債務利息,降低居民負擔以便刺激消費,從而拉動公司營收增長,最后傳導到居民工資增長,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既然居民舉債能力受挫,那么只能靠國家接棒居民來舉債,靠基建工程,防水救災工程,來給關聯公司創造收入,最終也就是給居民創造收入,為社會注入流動性。所幸這兩方面都已經在做了。
而對于個人來說,雖然信心很重要,但我建議一切還是以安全為重。簡單的說,就是在居民債務壓頂的情況下,收縮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賣出房產降低債務,是一個更安全的做法。對于高債務的同學,要靠賣出房產來降低債務的話,現在就是比誰跑得快。
對于要買房的同學來說,建議先等待,不要去接盤。等到經濟向上拐點重新出現,名義GDP開始重新超出實際GDP,公司營收重新開始增長,通脹重新回來,這時候再考慮買房,是一個確定性更高的做法。
否則就可能變成接房價的飛刀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