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網上熱議的事情,是自如同學的一段發言。
這段話的諂媚也太明顯了,所以迅速地引爆了網絡。不過就董小姐的反應來看,她還是很認可的,也笑成了一朵花。
董小姐作為久經沙場的老企業家,對于自如同學的拍馬屁,肯定也是心中有數的。至于為什么對他的言論認可。這個我在年初的有一篇寫秦檜和岳飛的文章里也分析過。
在任何一個大的組織里,頂層操盤手,是需要有那么一些道德并不高尚,不受大家歡迎,但可以是手套,并且有堅定執行力這樣的人的。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無論是秦王用商鞅,王安石變法用小人,趙構用秦檜,都是如此。只有這樣的人,你才能放心把權力交給他。又好用又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如果一個人權傾朝野又道德高尚,深受大家喜歡,那不就成王莽了嗎?對操盤手的威脅太大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如同學說的那段話,他也知道會惹人反感,但他就是要通過這樣的惡心話來交一份投名狀。也算是求仁得仁。
不過我寫這篇文章并不打算老調重彈,而是打算給年輕人,特別是窮人家庭的年輕人寫點什么。
因為窮人家庭的孩子成長都很晚,雖然有那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這個當家說的只是做家務,而認知和心智方面是成熟得很晚的,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別人幫助,只是靠自己領悟和摸索,可能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這個世界,是被謊言包圍的。任何人的發言,特別是公開渠道的,都有其利益和立場,而并非是說的真話。就比如自如同學的下面這段發言。
這個是PUA年輕人嗎?從話語本身是,但結合場景又不是,因為這段話,他根本不是說給公司新人聽的,而是說給董小姐聽的。表明了我的立場和站位。
因為從正常的商業常識上說,公司底層新人即使犯錯,又能犯多大的錯,即便是真的有錯,這種錯誤的成本也已經包含在工資的對價里了。一個公司的衰敗,從來都是頂層的判斷和戰略出了問題,從來都不是底層犯錯能左右的。置這樣的商業常識于不顧而發表這樣的言論,只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站位罷了。
所以,對于某些人來說,說話的原則,是利己,是我這個話說出去以后,別人怎么看我,能拿到哪些利益,而并不一定是他真的這么想。
道理并不重要,立場才重要,利益才重要。
那么對于年輕人來說,正因為周圍的所有人,都有各自的利益和站位,所以,你聽到的話,很多都是帶有對方的利益趨向的,也就是說,都不是真的。
并且,這種謊話,有時候并非對方刻意為之,而是在社會上混得久了,就已經形成了這種條件反射。
比如說,好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特步鞋事件。
說是一個程序員去相親,事后被女生拒絕,追問原因女生說是因為他穿特步鞋約會,所以不合適。
但這肯定不是真實原因。
真實原因呢?可能是因為她覺得男生長相不太好,或是家世差,沒有錢。但說真實理由會比較傷人,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只說不合適。但從聊天記錄看,男生沒情商一定要追問哪里不合適,那么就只能說是特步鞋了。
所以呢,一般男女相親,一方事后被拒絕的話,真實理由你是問不出來的。你能問出的理由,一定是對你傷害最小的理由,而不是真實的。
說沒感覺可能是因為丑,說不合適可能是因為窮。
但為了不傷害你,說沒感覺和不合適,就比丑和窮要好,這符合拒絕方的利益。因為她的目的,只是要結束后續兩人發展的可能。而不是要多一個敵人。
這個時候,重要的是對方的態度,而不是對方的道理,反正道理都是假的,只有態度才是真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當你提出離職主管極力夸獎你的能力并挽留,并不一定是真的覺得你能力好,而很可能是暫時還沒找到替換的人;當有人在炒作一版猴票值上海一套房的小作文時,寫作文的人并不一定是真的覺得猴票值錢,而很可能是要找人接郵票市場的最后一棒。
那么,在周圍滿是充滿謊言的殘酷社會,又有什么是不變的呢?
雖然前臺的謊言千變萬化,但后臺的人性卻是不變的。因為話術是基于利益和站位,也就是基于人性的。所以你只有充分理解和抓住人性這個不變量,你才算是真正開始了你的事業。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劉強東在牛津大學的演講,說起自己大學畢業前開飯店創業,對員工們非常好,給他們買手表,還給他們租房子,然后工資也開得比別家店要高出一倍。覺得我對你們這么好,你們也應該同樣地對我才對吧。結果最后被員工們合伙騙了,欠了一堆債,最后很傷心地關了店。
后來他又去一家日本公司鍛煉了一段時間,終于意識到,錯并不在員工,而在于他自己,是他自己的制度,才引出了人性的惡的一面。所以他說雖然被騙的是他,但所有責任也都是他。
被騙是因為不了解人性,而最后醒悟責任在己,是終于理解了人性。于是他的第二次創業,也就順風順水了。
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性不要被別人利用,但更重要的,是貼合別人的人性去達成自己的事業。
每個人的人性深處,都隱藏著兩種根本欲望。
一種是“要”,比如我想要賺大錢,想要娶美女,想要獲得社會地位。
另一種是“不要”,比如我不要生病,不要被裁員。
如果你有我想要的東西,那么你對于我,就具有吸引力,反之,你對于我就具有威懾力。
而你要和一個人合作去達成某項目標,就是評估你對他在這兩方面的能力,一方面看你是否對他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看你對他是否具有威懾力。
而更多時候,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而很多年輕人犯的大忌,就是只注重吸引力而忽視了威懾力。
就比如劉強東的第一次創業,給員工工資翻倍,確實有吸引力,卻沒有給員工施加威懾力,比如說如果你們做假賬或是騙我,就要賠償,或是失去這份高薪的工作。只有把這兩樣東西結合起來,才能保證事業行穩致遠。
而年輕人在職場也是一樣,在被灌輸能力才是一切的假象之后,他們便努力打磨自己成為一個零件的能力。比如一個Java程序員,努力學習各種技術學習各種架構,目的不過是為了提高自己對于公司的吸引力。
當一個人只有吸引力而沒有威懾力之時,他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羊。他會不斷被PUA要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并美其名曰職業發展,但實際上作為一個零件,卻是可以被替換掉的。
這時,公司和個人,雖然都是互相具有吸引力的,你需要我的勞動力,我需要你的錢,但威懾力,卻只有公司對個人的單向存在。所以中年危機實際上無可避免。
而只有當他開始獨立管理一塊閉環的業務,有了自己的團隊,他才開始有自己的山頭。而當他可以帶領團隊獨立運行這塊業務,當他可以決定下屬的績效任免,才會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這時他才開始對公司具有威懾力。
所以這也是很多公司要推行高管輪崗的核心原因,不能讓你有自己的山頭,要把你和團隊拆開。并美其名曰是為了鍛煉你的能力,但實際上是扼殺任何可能的威懾力。
從這點看,有些人提到的什么中年危機的解法,比如提高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不可替代意味著反向威懾,公司必然會通過制度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呢?當你提前理解了這一切,你才可以從夢剛開始的地方,未雨綢繆。
后記:
很多中產,年輕的時候,因為公司的升職加薪的吸引力,而努力拼命工作,人到中年,又懷著被公司裁員的威懾恐懼,而努力拼命工作。但最終可能依然難逃被裁員的命運。
而在這整個過程中,他們所聽到的有關美好職業發展的話,就比如格力高管自如同學的白紙說,卻并非是真的為了他們考慮,而是有其自己的站位和利益。
而當我看到充斥網絡的“質疑自如,理解自如,成為自如”之類的說法,我感覺未來的年輕人,應該是很難聽到真話了。
這時,對于年輕人來說,唯有抓住人性的不變量,才能在充滿謊言的環境中,識別出發言人的真實意圖,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初心和事業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