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驚夢/文
“難到爆炸”,是近來從各大綜藝制作人口中最常聽到的詞。資本退潮、經濟下行、政策管控,各種疊加因素影響下的綜藝市場,承壓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從業者從模式到內容再到綜藝概念,不斷嘗試拓寬綜藝節目邊界求新求變,但老牌IP疲軟乏力、上新節目乏善可陳的現狀,似乎預示著綜藝寒冬并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有所升溫。
媒介劇烈變革、興趣飛速轉變、熱點轉瞬即逝的時代里,觀眾到底需要怎樣的綜藝?要回答這個話題,大概先要回溯起關于那些國內綜藝的青春往事。
“綜藝”即為“綜合藝術”,綜藝節目意指“綜合多種藝術形式并帶有娛樂性的電視節目”,內地最早的綜藝節目便是以晚會形式出現的,即1983年的央視晚會。在這臺開啟先河的晚會上,相聲、小品、武術、魔術、歌舞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競相登臺,開創了內地電視娛樂的全新模式。
1990年開播的《綜藝大觀》,雖然依舊沒有擺脫綜藝欄目晚會式的傳統套路,但其本身的欄目意識和品牌意識,足以讓它在內地綜藝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五花八門的內容編排給當時娛樂生活方式匱乏的觀眾帶去歡樂的同時,《綜藝大觀》也培養了一大批的電視主持人、幕后編導甚至是電視表演隊伍。
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改變的不僅僅是中華大地上飛速的經濟發展,更有百姓對于精神生活和娛樂生活多樣化的追求。社會轉型的進一步加劇,內地的綜藝節目制作也開始越來越受到外部的影響。97年香港回歸后,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檔借鑒香港TVB《超級掌門人》的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節目打破“明星”和“草根”壁壘,不再單一地呈現明星的表演內容,而是更多的讓明星在舞臺上與主持人或觀眾互動娛樂,徹底完成了從“晚會綜藝”到“全民娛樂”的轉變。活潑的表演形式,豐富的節目形式,引領觀眾到全新視聽空間《快樂大本營》很快成為全國最火熱的節目。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娛樂的時代性在綜藝節目模式與類型的演變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然而,無論是《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還是借鑒TVB港姐選美的《星姐選舉》,包括2005年引發全民熱潮的《超級女聲》,有關于“模仿”的標簽如影隨形。
2002年,身陷第三屆《星姐選舉》創作瓶頸期的夏青,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了英國電視節目《流行偶像》,這檔堪稱選秀鼻祖的節目一下子打開了這位“超女之母”的思路。經過04年第一屆的試水,05年《超級女聲》成為了國內電視節目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超女”大火伴隨而來的除了數不清的贊譽與追捧,還有英國電視節目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的版權訴訟。
盡管訴訟最后無疾而終,但關于綜藝版權的亂象卻未曾停歇:受“限模令”等政策的影響,國內綜藝模仿借鑒國外節目的現象屢見不鮮;而高價引進的版權節目影響力做不過沒有購買版權的節目,也讓整個市場陷入了版權怪圈——直到《中國達人秀》和《中國好聲音》兩大國外版權節目的引進。
IPCN國際傳媒創始人楊媛草回憶起當初的綜藝版權環境時直言:“當時就算你花100塊錢買模式大家都嫌貴,因為沒有人買過模式”。當年IPCN從《達人秀》版權發行方買下中國內地三季的發行權后,一家家去衛視平臺敲門推薦節目時,得到的卻是意料之中的各種冷遇——要為“你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的節目模式付費35萬美金,似乎是件“傻”事。
《中國達人秀》和《中國好聲音》的接連成功,不僅讓燦星制作一躍成為圈內矚目的翹楚,也讓“節目模式寶典”(TV Format Bible)成為了能夠縱橫綜藝江湖的武林寶典——這個原版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創意實現的所有步驟都被事無巨細且規范地記錄下來,甚至連他們錄制第一期時的時間表、每天的工作計劃、選手招募的經驗、教訓等,也都被記錄下來的文本,不僅讓第一季《中國好聲音》創造了平均收視率超4%的傲人成績,更讓中國綜藝正式跨入了“億元時代”。
資本的持續涌入,驅動著國內綜藝產業的迭代,《中國好聲音》掀起的熱潮尚未褪去,《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以明星為主導的真人秀便異軍突起,引發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的同時,也強勢霸占著娛樂新聞的頭條位置以及微博的話題榜,最終以不斷刷新驚人的贊助費用而完成整個項目閉環。
在這個明星過剩、作品過剩的快餐時代,周期短、曝光大、回報高的真人秀綜藝一夜之間成為了明星的心頭好,越來越多的大牌明星投身原本不屑一顧的綜藝節目,原本只在大熒幕上露面的“電影咖”開始“屈尊”真人秀展示自己的方方面面。
被資本誘惑的不僅只有明星藝人,眾多原本隸屬于體質內的幕后制作團隊們也個個摩拳擦掌,投身市場的浪潮試圖大展拳腳。從2015年開始,包括俞杭英、嚴敏、謝滌葵等數十位爆款制作人離開電視臺,自主創業或加入互聯網平臺,綜藝制作公司也以每年超過100%的增速擴張著。
籍由網絡視頻平臺快速擴張的契機,資本也通過《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等偶像養成類節目,悄然改變著節目制作的底層邏輯。在流量為王的年代,挾裹著每一個參與者,尤其對于這些從體制投身到市場的制作人來說,所承受與感知到的變化更加明顯。當節目制作從藝術創作變成一檔生意,當每個Cut都與點擊密切相連,當衡量節目的優劣只有流量一個標準時,原本具有內容情懷的從業者所經受的沖擊感可謂是難以名狀。在巨大的浪潮面前,有人喟嘆自己離開體制最大的變化就是脾氣好了很多,有人選擇歷經千帆回歸創作的故里。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關于綜藝的故事依舊還在繼續。洞察中國綜藝發展歷程,不管曾經經歷何種困難,不管關于模式形式的探究有何種分歧,“綜藝應是服務所有人群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是全體有責任有擔當探索者的共識。那些中國綜藝發展發人深思的過往,都是每一次綜藝節目形式和內容上創新與突破的原源動力。每個綜藝的從業者與經歷者都希望用自己對時代個體的敏感刻入每一幀畫面,用汗與淚帶給所有人歡笑,此既是“俠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