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關于「孩子性格內向」這件事。
在大部分父母、尤其長輩的觀感里,「內向」不如「外向」好,內向是缺點,內向的孩子走上社會容易吃虧。
我身邊隨便看一圈,但凡孩子稍微內向一點,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擔憂。
這個事兒我有發言權哈。
你們也知道,年糕從小就不是一個特別愛表達的小孩兒,公眾場合能不表達就不表達,對舞臺一點兒興趣沒有。
小學頭兩年,因為他上課不愛發言,我還被好幾個老師私聊過。
第一次當媽媽的我,也是經歷了一些個心路歷程:從開始的抗拒事實、自我懷疑,總想做點什么去改變他;到現在的坦然、自洽,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欣賞。
同事都說我變了:夸年糕的次數越來越多;完全可以敞開聊他的內向,不像幾年前的敏感,要說成「內秀」;焦慮急躁的狀態,少了很多。
的確,現在我是真心覺得,我們家的年糕是很棒的!做事越來越靠譜,也很有韌性。
就像很多媽媽一樣,「年糕內向」這件事一度也困擾過我。
記得他上大班的時候,連上個臺發言都完全不肯。有一年暑假托班,他上了沒幾天就不愿意去上課了。
我左問右問才知道,是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
當時老師每天都會給大家發水果,年糕一向討厭吃水果,但他不愿意跟老師表達,把自己逼得非常緊張,小小年紀壓力大到逃避上課。
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出廠配置」有問題嗎?
我這樣一個情緒飽滿、表達欲旺盛的人,生出來的孩子跟我也太不像了!
然后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是不是我沒有把他帶好?是不是我太強勢了?是不是我總是替他做決定?
甚至固執地想要彌補他(我當時認為)的缺點,想盡辦法想讓他學會舉手,讓他上臺,讓他跟陌生人說話。
最夸張的,我給他報了一個好幾千塊錢的戲劇班,就是為了讓年糕學會表演,外向一點。
當時發糕還在我肚子里,有一周糕爸不在,我挺著個大肚子開車穿越一個城市送他去上課,結果,年糕不但不領情,一回家就跟外公外婆說,“我最討厭的就是那個戲劇班”。
這些年讀了不少育兒書,經常有被戳中的時刻。
《家庭的覺醒》,里面講了蠻多關于接納孩子的故事,揪出了我的「心魔」:
我們想改造孩子的那些行為,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我們有過多的期望;以及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覺得外向的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占優勢。
仔細想想,我們擔心那些事并不會發生在職場上。
放眼我身邊同事,業績「蹭蹭蹭」的,并不都是外向的人嘛。所謂的口才,也像寫文章一樣,是一種可以鍛煉和培養的職業素養。
我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孩子,給他尊重和愛。
這服心靈湯藥,還是很有用的,算是給了我一劑強心針。
再后來,社牛發糕出場了。
年糕內向,但發糕,簡直是我的「升級版」。
記得我跟糕爸結婚 10 周年活動,他自己拿起話筒“大家好,我是發發”,流程里根本就沒有這一出,我們當場傻眼。
在家呢,見誰都是「我最愛你了」,「渣男語錄」無師自通。
那一刻我真正意識到,娃的性格,跟家長怎么去養,關系并不大。
我能做好的,就是成為他的陪練、顧問,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心態擺正的同時,我還做了一個重大決策:push 年糕的運動特長,打網球(算是我難得的雞血時刻了)。
讓孩子打網球這事兒,我是這么想的。我希望年糕有一個成為專長的運動,不是隨便打著玩玩,是真的要扛過枯燥的練習、能感受到技巧的提升,甚至能去打比賽,品嘗失敗和勝利的滋味。
這個過程帶給孩子的變化,不僅僅是體能上的,更是心態上的,它會讓娃認可自己,享受「原來我能做到」的爽感。
孩子有了很高的自我評價之后,在社交關系中,也會表現得更自信。
媽媽們擔心的內向小孩被「冷遇」啊、不自信啊、容易吃虧的情況,就不太會發生。
總之,我和糕爸達成共識:內向是年糕的特點,不是缺點;然后強化他的運動特長,專注在他的閃光點。
長此以往,我逐漸看到了內向小孩的「另一面」。
年糕雖然內向,但他有極強的探索力、觀察力。
對,是今年暑假剛發生的事了,但這件事幾乎成為我心態改變上,某種「里程碑」意義的節點。
去新疆工作,我們在庫爾德寧的那一天,植物學作家史軍老師要帶我們去山谷里看各種植物,外加專業講解,是年糕最喜歡的環節(他很愛植物)。
但碰上年糕肚子疼+發燒,出發前我很糾結,既想讓他在房間好好休息,又不忍心看他錯過這個機會。最后我把選擇權交給他自己,他想了一下,決定要去。
史軍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多科普,比如劇毒的烏頭,還提醒我們不要碰蕁麻。
年糕一路上話很少,經常倚在我身上,當我們到河對岸的時候,年糕突然指著一株植物說“媽媽,這是烏頭,劇毒,不要碰。”
我:“??烏頭是紫色的花,這個沒有花。”
他又說:“你仔細看這個葉子,跟剛才那一株烏頭的葉子一樣,很特別的。”
我心想,你剛才不是蹲在邊上休息嗎??怎么在偷偷學習?走著走著,年糕又拉著我的手,“媽媽,你看,這一小叢,應該就是雪嶺云杉小時候。”
我:“雪嶺云杉有幾十米高哎……”
“史軍老師剛才說了,都是從很小的一點,從碎石縫里冒出來的,這里土地不肥,植物長得慢。” 年糕的這兩個發現,都被史軍老師驗證是正確的!
好家伙,記得真清楚,觀察真仔細。
對啊,我們家的大哥,就是這樣一個小孩。
不愛表達,不是人群里顯眼的那一個。但是他早就在我們沒有注視到的地方,安靜觀察、自己成長。
而且隨著他越來越大,我也愈發從他身上發現很好的專注力和毅力。
他可以在連我都受不了的爆熱的夏天,到戶外打很久的球;
能堅持跟我們騎行,不斷刷新自己的里程數,過程中即使有很多上坡都沒有下來推。
國慶長假,他就跟著我和糕爸穿越城市去看了亞運會,來回 50 公里的騎行,中間還遇到一些「小意外」:
路上好幾段都下了小雨,“媽媽,要是雨下大了怎么辦?” 在景區遇到人流,速度很慢,“媽媽,要是趕不上比賽怎么辦?” 也無數次問我,“媽媽,現在幾點,我們還來得及嗎?”
我回他:“現在不用想那么多,埋頭騎就對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出發了。” 這娃是真不容易,一路猛騎不帶休息。
我跟在后面,看著這個瘦而精干的小男孩,迎著風奮力騎行,很辛苦但默默堅持的樣子,心里說不出的感動。(寫著寫著有些想哭是怎么回事…… )
仔細回想這些年,有很多類似的小細節,不斷提醒我,這個一開始被認為「內向」的孩子,已經擁有自己觀察世界、探索未知的力量。
嗯,說到最后,不得不提及最近一直在我腦海里盤旋的話:“孩子成長中最大的苦,就是無法自由發展、做他自己。”
做父母的,接納他真實的樣子,愛這個真實的小孩;
然后把他人生舞臺的「導演權」交給他自己,我們只要做好幕后等待擁抱他的人就可以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