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高緯度的智子通過高能加速粒子實驗的干預,鎖死了人類物理學繼續發展的可能。
因此,人類文明在三體文明面前,猶如一只微不足道的蟲子,即便最頂級的人類科學家,也只是可笑的“火雞科學家”。
而今,人類文明停滯許久的物理認知,突破束縛的秘密,或許就藏在如火如荼的新材料產業之中。
對于未來而言,任何新材料的發明和應用,都足以重構我們的世界。
不僅所有電子產品更加輕便靈巧,交通能源被顛覆,就連量子超算和可控核聚變都可能實現,世界也將向世人展現更深的奧秘。
什么是新材料?
通常來說,新材料是指具有優異性能和功能的材料,是所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撐,涵蓋了高性能結構材料、先進功能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智能制造材料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行業,是改變人類科技的重要發明。
新材料的分類
人類屏息凝神,靜待新材料科學曙光出現。
等待之時,讓我們不妨回到長夜之初。
1903年的某日,法國化學家貝內迪克蒂斯做完了實驗時,不慎將一支平底燒瓶從三米高的擱架上摔落。
然而瓶子居然沒有碎,只是布滿了裂紋。
貝內迪克蒂大為驚奇,但因為忙于手中實驗,只是給這只燒瓶貼上紙條放在墻角。
不久,貝內迪克蒂斯看到報紙上一則公交車的車禍消息,破碎的車窗玻璃碎片給人員帶來更大傷害。
媒體呼吁車輛急需一種碎了也不傷人的車窗玻璃,引發貝內迪克蒂斯關注。
他立即拿出之前摔而未碎的瓶子研究,發現這是一只裝過硝化纖維溶液的燒瓶,瓶壁上有一層膠膜,所以沒有跌碎。
由此,他深受啟發,聯想到讓膠膜和玻璃“緊密結合”,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的“夾層玻璃”,這便是今日鋼化玻璃等新型玻璃的由來。
此時,二十世紀剛開始混亂序章,科學家還在實驗室內尋找各類新材料的秘密。
一戰硝煙彌漫時期,英國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受命研究槍筒在射擊過一段時間以后因發生“銹斑”而損壞的問題。
認識到熔合后產生的金屬對鐵銹具有抵抗力后,布雷爾利嘗試把鉻與鋼熔合起來,生產出一種適合于來復槍槍管的合金,而這個18%的鉻加上8%的鎳的公式制造出的金屬不僅熠熠生輝,而且總不會生銹,這便是我們今天人人皆知的“不銹鋼”。
同樣是在歐洲,1911年春天,58歲的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在極低溫度下測試水銀電阻,溫度4.2K(-268.95℃)時,電阻消失了,驚喜不已的昂納斯隨后將這種狀態稱為“超導態”,并由此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們把這種零電阻現象叫做超導現象,把具有超導性的物質叫做超導材料。
此后十年,物理學家不斷更換金屬材料,最后止步于1930年的金屬鈮,超導溫度停留在9K(-264℃),室溫超導便成為科學界近百年來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
人們對超導材料的性能還懵懵懂懂時,1920年德國研究人員羅森海因在對鋅鋁銅合金進行研究時,發現這種合金與一般金屬不同,經過冷軋后,具有暫時的很高的塑性,從此揭開了超塑性合金面紗,后來廣泛應用于航天設備、衛星通訊器件等高科技領域。
更神奇的是,1963年,美國海軍軍械實驗室冶金師布勒經過對自己多年研究的總結,他發現不論把鎳鈦合金絲拉得多么直,只要達到一定溫度時便會恢復原形,從而發明了一種新型合金材質,這便是如今醫藥、能源和自動化領域最有名的“記憶合金”。
當新材料改變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普遍,全球科學家都在新材料領域展開競爭,相繼又出現了大批改變世界的新材料及工藝。
隨著貯氫合金( 氫海綿)、新型尼龍、聚乙炔、金屬玻璃、OLED、石墨烯、納米等如今已被世人熟知和應用的新材料紛紛出現,讓人類在科技文明的快車道越跑越遠。
人類研究新材料的歷程絕非一帆風順,即便已失望無數次,“新材料”這三個字仍有強大魔力。
那是物理學圣杯,也是歷代科學家魔咒,更是貫穿人類未來發展的希望。
有人不禁要問,如此重要的科技,中國在新材料領域究竟做了哪些準備?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
而且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機生產國、汽車工業制造大國、白色家電第一制造國,還是全球最主要船舶工業大國。
因此,中國新材料產業在制造業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十多年間更是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
其中,鋼鐵、有色金屬、稀土金屬、水泥、玻璃、化學纖維、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特種不銹鋼等百余種材料產量達到世界第一位,建成了涵蓋金屬、高分子、陶瓷等結構與功能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形成了全球門類最齊全、規模第一的材料產業體系。
如今大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風力發電、超高壓電力輸送、深海油氣開發以及高鐵、大飛機等項目,小到資源節約及環境治理,無不蘊含著新材料產業的巨大貢獻。
據統計,我國新材料產業產值從2012年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6.8萬億元,即總規模增長近7倍,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其在原材料工業產值的占比提升到15%(2012年占比為5%)。
據工信部預計,202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2020-202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達13.5%。
資料來源:頭豹研究所,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與此同時,在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下,各級根據自身資源,積極推動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各具優勢的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五大新材料產業集群,構成了“東部沿海集聚,中西東北部特色發展”的空間布局。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長江三角洲新材料產業集群。
這里不僅是我國新材料產業基地數量最多的地區,也是新材料產品的重要消費市場,目前已經形成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型化工等領域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長三角新材料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從企業數量分布來看,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南京、常州、寧波名列前茅,數量占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的67.3%,空間分布上呈現出沿長江、杭州灣的“Z字型”分布格局。
2018年全國新材料百強企業中,長三角有36家企業入圍,其中上海3家、江蘇13家、浙江16家、安徽4家;從城市分布來看,南京(4家)、杭州(4家)、嘉興(4家)、上海(3家)、蘇州(3家)、寧波(3家)、無錫(3家),位居長三角乃至全國前列。
資料來源:觀研報告網,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相關申請專利一直是衡量新材料產業的重要標準,長三角新材料產業集群在先進鋼鐵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石化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制品和復合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等5個領域授權專利數31655件,專利合作頻次3786次,高居行業專利數前列。
推動新材料研發到專利申請,再到產業落地,不可或缺的便是創新推動力。長三角新材料產業集群一樣保持著優勢。
其中,合肥擁有2個國家實驗室、2個國家大科學裝置、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擁有3個國家大科學裝置、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杭州、蚌埠分別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2家和1家。
新材料的涉及領域廣闊,研究更非易事,長三角新材料產業研發集群也同樣面臨各種問題,更是我國目前新材料領域研發的共性問題。
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在新材料領域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布局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依然缺乏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龍頭企業,而且企業營收相比世界同行差距明顯。
2018年,長三角入圍全國新材料百強的36家企業中,企業營業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僅7家,占比不到20%,36家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僅為26億元左右。
對比全球新材料巨頭,日本的三菱化學分別為1747.0億元(人民幣,后同),美國的陶氏杜邦、3M公司、霍尼韋爾分別達4135.9億元、2095.1億元、2766.2億元。
由于缺乏領軍企業,新材料部分領域的核心技術被美國、日本、德國掌控,關鍵零部件及設備仍大量依賴進口。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這使得長三角新材料集群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影響力不夠強,大多集中在產業鏈中低端環節,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中低端環節。
可以說,在全國新材料領域頗具優勢的長三角地區,在全球產業鏈中也基本處于“吃剩飯”的狀態。
同時,長三角新材料產業集群內部創新協同效應仍不明顯。
由于近年來各地將新材料當作重點產業發展,紛紛一哄而上,可既沒有區域間的協調分工與統籌,也沒有后續應用落地的具體方案,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分散投資、成果轉化率低、產業鏈不完整等產業結構不合理和資源浪費現象。
再從長三角技術轉移區域格局來看,大量產業創新資源高度集聚在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等大城市,而安徽、浙江南部、蘇中地區在長三角新材料技術轉移中呈現邊緣化特征,這從相互間的專利合作數據便能看出。
近十年來,長三角新材料產業專利合作總次數為3786次,但城市間合作次數僅為1254次,反而是城市內部專利合作占比高達66.88%,充分說明長三角新材料產業跨區域協同水平并不夠。
這也意味著長三角新材料創新溢出主要表現在大中城市的“優等生合作”,區域內的中小城市并沒有充分獲得大城市的創新溢出效應。
更關鍵的是,長三角新材料集群這些問題并非獨有,幾乎全國同類型的產業集群都有相同情況和問題。
為此,城市君建議:加快編制長三角新材料產業地圖,合理布局長三角新材料產業鏈條,可在重點打造以上海為龍頭的滬蘇錫嘉通新材料產業集群同時,加大對蘇北(徐州、宿遷、連云港、鹽城、淮安)、皖江(合肥、蚌埠、蕪湖、銅陵、安慶、馬鞍山)等區域的新材料產業扶持,形成差異競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2021年,首屆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在安徽省蚌埠市召開
在此基礎上,長三角產業集群更需對標全球關鍵性技術領域,共同組建協同創新中心,合力攻堅關鍵共性技術,構建需求驅動的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
要從國際新材料產業的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找到破圈之路,首先就是支持領軍型新材料企業開放配置全球創新資源,實施一批新材料產業前瞻技術創新項目,轉化一批重大前沿科技創新成果,鼓勵并扶持領軍型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拿回“話語權”。
任何產業發展,資金扶持是必需的。
鑒于新材料產業項目初期投資大、運營回收周期長、投資回報預期收益不明等原因,長三角新材料產業集群內部可設立“創新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新材料創新成果孵化、科技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等項目,為區域企業創新和競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這點可參考目前的政府基金運作模式,由長三角地區國企、民企、金融機構和功能性平臺等各類主體構成,各主體共同出資,設立資金池;并由母基金股權投資管理公司負責運營管理,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新材料產業,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新材料產業鏈布局。
禁錮的人類科技,不斷被新材料撕開裂縫,透出新世界的曙光。
可惜這道縫隙仍不足以推開通往未來的大門,我們只能耐心等待,期待夢想成真。
正如《三體》中所說: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
這或將是地球文明至關重要的節點,也可能是我們將要經歷的最重要歷史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