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朋友問,不同產區之間的新會陳皮和新會柑有啥差異又有啥相同點?老李認為,差異的地方現在百家爭鳴,都在體現“產區的價格”差異,而相同點也是十分明顯,即“柑肉”都是不值錢,每年都要丟棄數以萬噸計算。
當下新會陳皮值不值錢可能尚有分歧,但柑肉無價值的論調,似乎成了大家公認的現實,以至于每年從10月開始,新會地區進入收柑皮的季節時,又會有很多朋友問“這些柑肉就真的拿去丟棄了嗎?”
在人人都說柑橘貴的今天,為什么還有柑橘肉被大批大批丟到垃圾堆填區處理呢?免費送給咱們消費者網友吃可以不?其實還真的可以,如果你每年這時候來到新會,是真的可以吃到“免費”的柑肉了!那問題來了,為什么新會柑作為一種經濟柑橘農作物,柑皮金貴而柑肉卻不值錢呢?本期文章來簡單解析一下原因。
被丟棄的柑肉
一、技術層面不成問題,但數量龐大且分布廣泛,收集運輸的難度非常大
在大多數人的疑問中無非就是分為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為什么不能丟棄,另一個就是為什么不能利用起來?
在回答第一個問題能不能丟到垃圾桶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算一下一筆賬。以100斤新鮮的新會柑開出15斤的生皮(沒有曬干的情況下)計算,那么果肉和果皮的重量比例就是85:15。
再來看看全新會10萬畝新會柑的種植面積計算(保守估計,還不計算外地運輸過來新會開皮轉售的外地茶枝柑),每年保守80%能掛果,每畝產最保守估計為3000斤(約1.5噸)。
那么全新會年產柑為“10萬畝X1.5噸/畝產X85%≈13萬噸”的果肉,按照一筐果肉大約70斤(35kg)結算,一噸果肉有“30個塑料框”的體積,那么13萬噸的果肉,就大約是360萬個塑料框的體積,再來計算一個框大小58cmX43cm約等于0.25㎡,那么總面積約0.25㎡X360萬≈90萬平方米,大約是130多個標準足球場面積。
一筐約70斤左右
作為富含營養的生果肉,在同一個月份的時間內集中產生,而且是分散遍布在新會各地區,這樣零散且天量的果肉處理工程,對任何一個城市的環衛工作來說都是一場大挑戰。
而且新會的天氣還不如北方寒冷,哪怕入秋了也徘徊在20℃的舒適區,因為數以萬噸計的新會柑果肉堆積在一起后只要幾天時間就會氧化腐爛,給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針對這個情況,新會政府早年已經發出了《關于加強果肉加工廢棄物管理的通告》,在嚴厲的執法力度下,近年來果肉亂丟的現象已經明顯改善。
總的來說,集中處理十萬噸的廢棄果肉,從收集到處理都面臨著幾個巨大難題:一方面是柑肉的酸性太高,放任私人農戶自己亂扔亂埋,就會加劇農村土地的酸化;另一方面,在冷鏈運輸等投入上,柑肉儲存環境要求比較高,在沒有市場化利益驅動下,沒有企業愿意投入高昂成本去變肉為肥;最后是新會柑柑肉口感的不適合食用,也很少能加工成食品等。
被丟棄的柑肉
二、市場不缺果肉處理辦法,缺的是如何從中“盈利”
至于讀者的第二個為什么沒有辦法深度開發利用的問題,那就是“天下熙熙,天下攘攘”,離不開一個“利”字——從處理的技術,到高成本運輸和保存等,都是攔在新會柑肉廢物處理難題多年的問題。
依靠當地的有關力量,老李認為只能是“監管”層面的手段,例如監督處罰不能隨地丟棄,要求當地環衛城管部門定時定點上門征收等等,但最后都是運到垃圾填埋或者是焚燒處理等,并無法完成市場化的深度利用開發。
老李這些年也認識了一些有意投入并正在參與新會柑肉重復利用項目的朋友,覆蓋了從生產有機肥料,到養殖陳皮蟲來轉化蛋白飼料,再到酵素釀酒等等領域,但收效甚微或者說很多項目都停留在投入環節就宣告了結束。
10月底11月初的新會柑皮,因當時的天氣還在30℃以上,果皮呈現尚未成熟的青色
“理論上可以利用的辦法很多,就唯獨沒解決做這事能實現利潤的難題。”一位投入到果肉轉化飼料項目的投資人如此對老李說。“更難處理的,還是新會柑上市時間非常集中,一下子有數十萬噸的柑肉蜂擁而出,不說加工的技術,即使是簡單的運輸,也無法調用如此多的運力配合。”該投資人說。
在老李看來,在商言商地評價,如果從事新會柑肉的開發和利用沒有獲得收益,那么也就是說明了所謂的新會柑肉開發利用項目就是一個偽命題,起碼是從市場層面看便是,例如從收集難、運輸難到儲存難,最后市場效益的轉化低等等,都不難看出整個新會柑肉開發利用的產業鏈不完備的,因此如果只停留在技術層面探討,還不如多去想想在當地產業鏈上如何實現扶持和補漏來的更為實際一些。
曬新會柑皮
三、當前一些企業已加入到廢棄柑肉開發利用項目
老李跟當地的一些企業溝通過,目前已經有運用技術把柑肉渣做成果肉蟲飼料,再將果肉蟲喂給雞鴨,提高雞鴨的肉質,果水做成有機肥和酵素等,也就是“柑肉喂蟲”的應用。
當前也有很多企業在嘗試參與這個柑肉利用計劃,也有一些已進入實施階段。
當地已有專門處理柑肉的企業,他們主要是將柑肉渣做成果肉蟲飼料,再把果肉蟲喂給雞鴨,這樣還能提高雞鴨的肉質,同時分離果水做成有機肥和酵素,把柑肉變廢為寶,但流程較為繁雜。
把廢棄柑肉發酵成有機肥和酵素,這樣能讓廢棄柑肉直接回歸當地柑的種植,大大提高了柑肉的利用效率。團隊目前正與當地企業合作生產飼用酵素和有機肥,未來將進一步合作研發新技術,促進柑肉處理方式更新迭代,推動陳皮產業轉型升級。
選用新會陳皮國家農業產業園種植的新會柑(茶枝柑品種),以采摘于農歷小雪至小寒的二紅柑和大紅柑果肉為原料釀制白蘭地。
廢棄的新會柑肉
那么吃掉行不行呢?對此老李曾經邀請喜歡吃柑肉的朋友們“免費來新會吃柑”,也有不少的讀者朋友真的來了,到反饋都說被老李“欺騙”了,因為新會柑(特別是二紅皮)多渣還特酸澀太難吃。
其實,新會柑品種比其他品種感覺會有“酸澀口感”,其與“檸檬苦素”相關,特別是在新會特殊水土環境下種植,其揮發油、生物堿等含量更為豐富。就“檸檬苦素”而言,如果直接食用,其味道就是兩個字“酸、苦”(其口感跟鮮榨檸檬汁差不多)。
當然“檸檬苦素”是有用的(讀者自行可查閱,這里不展開),但“提取”檸檬苦素以及其他有用的元素,又繞回去“難運輸”和“難保存”的點上,所以這形成了一個“成本怪圈”——每一個環節都有用,但每一個環節都是高成本,在成本和效益的博弈下,廢棄果肉的處理就一直徘徊不前,只能送去垃圾填埋處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