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這是北魏末年洛陽流傳的一首童謠,大意是,成名已久的雄兵猛將,遇到陳慶之及其統帥的七千白袍兵,也要退避三舍。
從此以后,這兩句童謠便成為陳慶之的代稱,世人說起白袍將軍,首先想到的不是白衣渡江的呂蒙,而是渡江北伐橫掃千里的陳慶之。
那為什么初出茅廬的陳慶之,能打出這么強的戰績?
要在史書里留下名字,個人能力強悍當然是必須的,但時代機遇甚至政權的興衰更替,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北魏末年大時代下的陳慶之。
二、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
從此以后,曾經戰功赫赫的六鎮軍士遠離朝廷,失去了暢通的晉升渠道,成為被北魏朝廷拋棄的舊勢力,中原財富也不再向代北轉移支付,導致代北的經濟環境日漸惡化。
代北舊勢力為了奪回屬于自己的利益,經過三十年的蟄伏之后,便在公元523年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六鎮起義,其他邊塞地區發現天下大亂也立即跟進——
破六韓拔陵在沃野鎮起義、衛可孤攻陷懷朔鎮、秦州豪族薛珍擊殺刺史李彥并推舉莫折大提為秦王、涼州幢帥于菩提逮捕刺史宋潁后起義、秀榮酋長爾朱榮趁機起兵和義軍作戰......
各地的起義叛亂此起彼伏,北魏江山瞬間崩潰。
面對這樣的局面,梁武帝蕭衍自然不甘寂寞,想利用北魏大亂的機會,開拓梁國的版圖,于是在公元524年6月,蕭衍任命豫州刺史裴邃為督征討諸軍事,全權負責北伐事宜。
事實證明,蕭衍的判斷是正確的,梁國北伐的效果非常明顯——
8月,徐州刺史成景儁攻克童城(今屬徐州),次月攻克睢陵(今屬徐州)。 10月,裴邃攻克建陵城、狄城,進駐黎將城,北魏東海太守韋敬欣投降。掃虜將軍彭寶孫攻克瑯琊、檀丘。定遠將軍曹世宗攻克曲陽,“魏守將多棄城走?!?11月,彭寶孫攻克東莞,裴邃攻克壽陽郡的安城。 12月,武勇將軍李國興攻克平靖關、信威長史楊乾攻克武陽關、黃峴關?!傲x陽三關”是義陽(河南信陽)的南面門戶,奪取三關便是打開義陽的大門,打開南陽、洛陽的大門。 公元525年正月,裴邃攻克新蔡郡、鄭城,“汝潁之間所在響應”,并和北魏河間王元琛決戰,“斬首萬余級。” 2月,將軍王希?攻克南陽平郡,北兗州刺史趙景悅攻克龍亢縣。
短短半年時間,梁國兵馬在淮河流域攻城略地,奪取北魏大量的城池,可謂是形勢一片大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直接投降,蕭衍命宣城太守元略、將軍陳慶之、胡龍牙等人統兵接應,等接到元法僧之后,又命豫章王蕭綜鎮守徐州。
直到這個時候,陳慶之才姍姍來遲,而且他不是做為統兵猛將出場的,極有可能是棋童出身的陳慶之,做為蕭衍的貼身親信,統兵監視元法僧和蕭綜。
也就是說,陳慶之的作用不是攻城略地,而是蕭衍駕馭地方的工具人。
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陳慶之的命運。
鎮守徐州的豫章王蕭綜是梁武帝蕭衍的次子,但宮里一直傳言,他是齊國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
最關鍵的是,蕭綜的母親吳淑媛真是蕭寶卷的寵妃,蕭衍攻入建康稱帝以后,才接收了吳淑媛。吳淑媛和蕭綜說:“汝七月生兒,安得比諸皇子”,侍奉蕭衍七個月后就生下你了,你根本不是當朝皇子啊。
聽到這些言論之后,蕭綜便自認是齊國皇族,萌生了復國的愿望。
于是在鎮守徐州之后,蕭綜和北魏暗通款曲,希望借助北魏的兵力復國,并直接出城投降,把徐州讓給北魏,導致“梁國將佐士卒死沒者什七八,唯陳慶之帥所部得還。”
梁國駐守徐州的兵馬絕大部分戰死,唯獨陳慶之部完整的回到建康。
這件事讓蕭衍深感意外。原本只是讓你做工具人的,沒想到你還有統兵作戰的能力,那就給你加加擔子吧。
公元525年5月,全權負責北伐事宜的裴邃去世,蕭衍命中護軍夏侯亶接替裴邃的職務,并于次年7月命夏侯亶攻取壽陽,北魏揚州刺史李憲投降,梁國奪取五十二座城池。
夏侯亶升為豫、南豫二州刺史治理地方,追隨夏侯亶出征的陳慶之,則以武猛將軍的身份鎮守壽陽。
除此之外,成景儁攻克臨潼郡、竹邑城(今屬安徽淮北),東宮直閣蘭欽攻克蕭城(今安徽蕭縣)。
這樣一來,梁國在北線和東北線,基本恢復了蕭綜叛變前的勢力范圍。
實事求是的說,雖然陳慶之得到提拔重用,但他只是梁國無數將領中的一員,地位并不重要,戰功更不如裴邃、夏侯亶、成景儁等人。
陳慶之最獨特的地方在于,貼身陪伴蕭衍的時間長,蕭衍非常信任他。
三、
公元528年是陳慶之開始揚名立萬的年份。
那年北魏權臣爾朱榮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并發動“河陰之變”,屠戮北魏大臣兩千余人,以代北舊勢力代言人的身份,徹底清洗了北魏的洛陽新勢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和爾朱榮不在同一陣營的北魏宗室、大臣們,紛紛向梁國投降,希望得到梁國的政治庇護——
“魏郢州刺史元顯達請降”。
“魏汝南王元悅及臨淮王元彧聞河陰之亂,皆來奔”。
“魏北海王元顥帥左右來奔”。
“北青州刺史元世儁、南荊州刺史李志皆舉州來降”。
“魏泰山太守羊侃遣使來降”。
面對北魏宗室和大臣的納土歸降,蕭衍立即派兵接收,梁國的勢力范圍大踏步向北推進。而輕易得到大片土地,導致蕭衍的野心更加膨脹,出兵北伐定鼎中原的渴望更加強烈。
但蕭衍沒有選擇全國動員,然后派出大兵團北伐中原,而是選擇了另一條路——選擇北魏宗室成員,送回洛陽即位,成立依附于梁國的傀儡政權。
這條路不是最好的選擇,但起碼是最經濟、有保底的選擇。
那年10月,蕭衍冊封北魏北海王元顥為魏王,并任命陳慶之為假節、飚勇將軍,統兵七千護送元顥北上。
之所以命陳慶之護送元顥,從蕭衍個人角度考慮,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其一,陳慶之是蕭衍的貼身親信,絕對值得信任,而且陳慶之的地位和名望都不高。這就決定了陳慶之統兵北上之后,不會擁兵自立,更不會借機倒向某個親王,趁機殺回建康奪位。
其二,元顥投奔梁國的時間不長,和蕭衍并沒有建立起絕對信任關系。那么要保證新成立的北魏政權,不脫離梁國和蕭衍的掌控,就必須有人監視元顥。
對于蕭衍來說,這個人非陳慶之莫屬。
其三,梁國的各路兵馬都在前線作戰,蕭衍能臨時抽調的兵馬并不多,可選擇的統兵將領也不多。那么初出茅廬但有勝利戰績的陳慶之,統帥七千兵馬護送元顥,便是蕭衍的最優解。
就這樣,風云際會之下,陳慶之開始了縱橫千里的人生絕唱。
接受任務之后,元顥和陳慶之襲取铚城(安徽淮北濉溪縣),正式進入北魏境內,現在的蘇皖魯豫交界處。
元顥和陳慶之的行動目的,北魏朝廷自然是知道的,但問題是,權臣爾朱榮剛在河北平定葛榮統領的六鎮義軍余部,還沒消化完勝利果實,根本無法統兵南下圍堵他們。青州的邢杲起義擁兵十余萬,有越演越烈的勢頭,北魏必須抽調重兵前去平定。
北魏朝廷決定,爾朱榮部暫時休整,上黨王元天穆統兵平定邢杲起義,元顥和陳慶之只有七千兵馬,不足為慮,等一切結束之后,再集結大兵和他們決戰。
“魏以顥為孤弱不足為慮,命天穆等先定齊地,還師擊顥?!?/p>
這樣一來,整個安徽、河南地區就出現了權力真空,元顥和陳慶之幾乎沒有重量級的對手。
而且在梁國北進、北魏內亂、元顥以宗室身份回歸的大環境下,北魏的統兵將領們都成了墻頭草,根本沒有強烈的作戰意志。
如果元顥真的定鼎中原,那就是北魏的新皇帝,現在拼命抵抗,以后可能被清算。如果北魏的天命終結,那么蕭衍也可能是他們的新皇帝,和陳慶之打生打死,以后不好見面。
這意味著,只要陳慶之能在戰場上獲得先機,他們就直接投降,爭取保住有生力量,維護自己的地位。
于是陳慶之利用絕佳的機會,協助元顥一路西進,獲得非常漂亮的戰績。
公元529年4月,在铚城屯駐半年之后,元顥和陳慶之開始千里躍進,一路攻克滎城、兵臨睢陽(河南商丘)。北魏將領丘大千擁兵七萬,臨時修筑了九座營壘抵御,結果陳慶之一鼓作氣攻破三座營壘,丘大千便舉手投降,元顥在睢陽城南即皇帝位。
考城在睢陽西北,鎮守考城的濟陰王元暉業擁兵兩萬,于是元顥統領小部兵力監視睢陽,陳慶之統兵數千奔襲考城,生擒元暉業。
可想而知,考城根本做出像樣的抵抗,更沒有爆發激烈的巷戰,否則的話,陳慶之的數千人怎么可能擊敗兩萬人?
而滎城和考城都攻破以后,睢陽便是一座孤城,元顥順利進城。
隨后,元顥和陳慶之繼續千里躍進,大梁(河南開封)望風歸附,七千兵馬狂奔到滎陽,以戰死五百人的代價攻破城池,俘虜擁兵七萬鎮守滎陽的東南道大都督楊昱。
七千攻七萬,最后戰死五百,戰爭烈度是相當低的。
那時元天穆已經平定邢杲,回師包圍滎陽,于是陳慶之和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在城外大戰一場,“大破之”,然后便開赴虎牢關。
然而鎮守虎牢關的爾朱世隆直接跑了,不愿意和陳慶之作戰,更不愿意和可能執掌北魏的元顥作戰。
就這樣,元顥和陳慶之奪取虎牢關,兵鋒直指洛陽。
洛陽的元子攸也不愿意作戰,因為前一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以后,洛陽就是“富者棄宅,貧者襁負,率皆逃竄,什不存一二,直衛空虛,官守曠廢”的殘破狀態,僅有的兵馬又派出去平叛,元子攸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和氣勢如虹的元顥、陳慶之決戰。
于是元子攸跑到河內郡,準備召集爾朱榮、元天穆重整兵馬,再反攻洛陽。
洛陽成了一座空城,元顥和陳慶之順利進城。
那首“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的童謠,就是這個時候出現在洛陽街頭,史書里寫到這里也用了一句:“慶之以數千之眾,自發铚縣至洛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p>
這兩段話看起來非常帶勁,但事實上,元顥和陳慶之的勝利,政治因素要大于軍事因素。
陳慶之的名將地位,除了必要的軍事能力以外,更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四、
然而在北伐戰爭獲得成功之后,元顥和陳慶之也即將迎來失敗的命運。
因為元顥投奔梁國是為了保命,參與北伐是借梁國的兵馬成為真正的北魏皇帝,而不是做蕭衍冊立的傀儡皇帝,把北魏的江山社稷拱手讓給梁國。
而陳慶之的政治任務是監視元顥,防止元顥脫離梁國的控制,并想辦法深度滲透北魏,把中原化為梁國實際控制的疆域。
這是元顥和陳慶之不可調和的結構性矛盾。
進入洛陽之后,他們的矛盾就爆發了。
陳慶之和元顥說:“今遠來至此,未服者尚多,彼若知吾虛實,連兵四合,將何以御之?宜啟天子,更請精兵”,咱們的兵力不足,很難堅持下去,不如請皇帝蕭衍派大軍北上吧。
如果元顥聽了陳慶之的建議,那就成了實打實的傀儡皇帝,根本沒有翻身的余地,就像北魏安豐王元延明說的:“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制,今更增其眾,寧肯復為人用乎?”
所以元顥拒絕了陳慶之的建議,并給蕭衍寫了一封親筆信:“今河北、河南一時克定,唯爾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州郡新服,正需綏撫,不宜更復加兵,動搖百姓?!?/p>
中原的大敵只剩下爾朱榮了,我和陳慶之可以料理,皇帝您就不用派兵了。
蕭衍是志大才疏的人,認為自己冊立帶路黨滲透北魏的計劃,成功率非常高,便接受了元顥的建議,放棄派兵北上接收勝利果實——“乃詔諸軍繼進者皆停於境上?!?/p>
其實陳慶之是有機會搏一搏的,副將馬佛念就勸他,誅殺元顥占據洛陽——“不若乘其無備,殺顥據洛”,但是陳慶之拒絕了。
因為陳慶之秉承蕭衍的意志、代表著蕭衍的形象,而元顥是蕭衍冊立的,如果沒有蕭衍的命令擅自殺元顥,一方面是違背蕭衍的命令,回到建康以后沒法交代,另一方面是給蕭衍的形象抹黑,對各方勢力沒法交代。
陳慶之的定位是貼身親信,不論如何,他都必須和蕭衍保持一致,否則就是背叛。
而陳慶之背叛蕭衍,相當于自殺。
就這樣,在種種因素的推動下,陳慶之的北伐勝利,并沒有給梁國帶來實際利益,屯駐洛陽的七千兵馬,反而處于北魏的汪洋大海之中。
公元529年6月,爾朱榮休整完畢,南下和元子攸會師,隨即渡過黃河擊敗元顥和陳慶之。
陳慶之走投無路之下,便統領七千白袍兵東歸,結果走過嵩山以后,遇到潁水暴漲,七千白袍兵死傷殆盡,陳慶之剃掉頭發化裝成和尚,才一路乞討回到建康,被蕭衍封為右衛將軍、永興縣侯。
元顥逃出洛陽后,被臨潁縣卒斬殺,傳首洛陽。
爾朱榮則因為救駕復國的功勞,被元子攸封為天柱大將軍,食邑二十萬戶,真正的位極人臣。
真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至于梁國趁北魏內亂攻取的城池,雖然暫時保留下來,但再過二十年,宇宙大將軍侯景以同樣的方式攻入建康,直接摧毀了梁國,蕭衍在宮里饑渴而死。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