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2535字,閱讀時長約5分鐘。
▲沈陽火車站
數月前,吳靜因為身體不舒服、貧血去醫院檢查,當看到檢查結果是腸癌時,她的整個世界都塌了。之后情況快速惡化,僅一周時間,腸癌就進展到出現腹水階段,醫生告訴她生存期只有20周左右,最差的情況可能只有數周。如此年輕的生命卻突然進入了倒計時,吳靜不想就這樣放棄,她用盡全力要讓自己振作起來。在家人的陪同下,吳靜輾轉咨詢了多家醫院,可得到的回答卻都是“建議放棄治療”。
來到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沈陽五院”)時,吳靜幾乎是不抱什么希望的,她已經習慣了被安慰性的婉拒。接診她的是沈陽五院腫瘤科主任,也就是兩年前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的“腫瘤門”事件的當事人陸巍醫生。一年多前經歷過“腫瘤門”的是是非非后,身心俱疲的陸巍從上海遠走東北,這是他在沈陽五院工作后印象較深的一位病例。
在給吳靜做了檢查后,發現其腹水嚴重,多名醫生還是建議放棄。但陸巍覺得哪怕還有一絲希望,就該為患者爭取,哪怕風險很大。于是,陸巍力排眾議,做出了這次超越常規的醫療決策,冒著風險給吳靜快速安排了手術,在對腫瘤進行根治切除后又迅速轉去化療。結合后續的一些治療,本來覺得生命已經所剩無幾的吳靜,如今已經康復了,至今未見復發。
在經歷過命運爆錘,在人生低谷痛苦徘徊了很久的陸巍,如今更多的是一份閱盡千辛的淡然。他不想去形容這樣的病例是創造了奇跡,盡全力去挽救生命只是出于作為醫生的本能。再次拿起手術刀,能為患者做點事,便是他最大的欣慰。
作者 | 人物君
紛擾之后
這也是在去年初與陸巍醫生在北京相見后的再度重逢,那次陸巍恰是在上海因新冠疫情封城前的一周來到的北京。按他所言,他想為自己無端被摧毀的職業生涯討個說法。2021年,那場由當時還在北醫三院腫瘤科的張煜醫生攻擊時為上海新華醫院陸巍醫生過度治療的“腫瘤門”事件,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此事件之前的報道已有很多,在此不再贅述)。
后來雖經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對陸巍的治療方案鑒定后,表明沒什么問題。但事件隨著網絡的發酵已完全不受控制,吃瓜群眾熱衷的是看熱鬧,沒人關心專業的治療方案到底該如何。那陣子,因為上海疫情封城回不去的陸巍,在北京一待就是兩個月,一個人窩身于二環西直門附近的小酒店里。那時候他的狀態很差,按他所說的,工作、生活已被徹底撕碎了,再也回不去了。
后來機緣巧合,他被沈陽五院聘為腫瘤外科主任,雖是與上海遠隔千里,但當時的他已顧不上想那么多,只想著能重歸臨床,拿起自己熟悉的手術刀。
這一次再相遇,看到他如今的狀態,確是好了很多。
“心境平和了很多,我相信事實自有公論。現在只想專心救治病人 ,那是自己最熟悉也是最喜歡的事……”
柳葉刀夢
此刻的陸巍思緒萬千,往昔的點點滴滴猶如電影膠卷般在眼前重現。
今年是陸巍的本命年,48歲的他倒也未顯蒼老,可一細想自竟己已在手術臺前站了二十多個年頭。尤記得17歲那年,自己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面對高考志愿填報的迷茫,是父母幫他做了報考醫學院校的決定。
▲陸巍(右一)與同事在手術中
“其實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對醫生有著懵懂的向往。因為父親也是外科醫生,多少有點耳濡目染吧。”
于是,陸巍報考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那時候的他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成為一名拿起手術刀的外科醫生,但他顯然低估了這一行當學習和工作的難度。
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專業書、繁雜的知識體系、枯燥的基礎課,隨便單拎出來一個都足以讓人頭大,但這條荊棘之路卻是醫學生們必須趟過的。漸漸地,陸巍對于老師上課時講的一些非常“燒腦”的臨床病例倒是越來越有興趣,他最喜歡跟著老師的思路,一步步去探尋這些復雜病例背后的原因。
“我記得當時有位講課形象生動的老教授,在課上與我們探討分析病例。比如患者在過去5年中出現了什么情況,將這些加到現有病史中,然后再對該病例進行分析,就會得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診斷。”
這讓陸巍覺得妙趣橫生,也是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極其重視臨床經驗的積累。作為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陸巍那時不用背負考研的壓力,順利來到學校附屬的三甲醫院實習。這之于他而言是一個博聞強識的機會,實習階段可以將基礎學習階段很多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做到融會貫通;同時,三甲醫院收治的很多疑難復雜病例,極大程度打開了他的眼界,讓他得以快速成長。
陸巍至今還清晰記得當時帶教他們的老師的嚴苛要求,實習生要求匯報病史,答不出的話會受到嚴厲批評。多年后的某個瞬間,陸巍突然意識到帶教老師的良苦用心,作為一名臨床醫生,一切要以患者為中心,在床邊觀察患者和病情才是最重要的。
往后的漫漫從醫路,這句話總是無聲地警醒著他。
只有醫生才懂的成就感
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習后,陸巍成了一名真正拿起手術刀的外科醫生。從上海的中山醫院、新華醫院再到如今的沈陽五院,他始終謹記“將患者放在第一位”的原則,為不同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努力將一個個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拉出深淵。
可陸巍未曾想到,一直努力將別人拉出深淵的他,卻因為2021年那場突如其來的“腫瘤門”事件,而讓自己跌入了輿論的深淵。雖是經官方數月調查后,得出“腫瘤事件治療基本符合規范”。但由此造成的負面影響卻在很長時間難以消除。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無人愿意思考事實邏輯如何,他們只是天然對負面感興趣。”
那段時間陸巍只能無言面對網上的謾罵,是那些曾經他治療過的患者給予了他最大的安慰,“這也是支撐我繼續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陸巍說,有些事情是醫生才懂的成就感,看著患者從入院時的形容枯槁到出院時的容光煥發,是最讓醫生高興的事。
“管那風波繼續,清者皆未懼。”
如今在沈陽五院,重回手術臺,幫助一個個患者戰勝病魔的陸巍,找到了作為一名醫生久違的幸福感。他也將自己總結和理解的“誠信、細心、堅韌、理性”外科醫生八字箴言,傳遞給他們團隊的每一位醫生。希望他們能永遠將患者放在第一位,真誠對待每個患者,以扎實的外科基本功幫助患者們逃離病痛的折磨。
▲大雪后的沈陽渾河橋
“一年半前剛到這里時舉目無親,多多少少還沒從網暴中走出來。但現在好多了,遠離喧囂,簡簡單單地只考慮治病救人挺好。有空了在網上給大家做做科普,晚上沒事時約著朋友一起擼個串……”
責編 | 念 知
校對 | 蘇 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