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網友發帖稱,“香港將引入內地城管的管理辦法,將霓虹招牌統統拆掉。”
這個消息迅速上了熱搜,引發很多人的關注,包括城市君。
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香港最醒目的視覺標簽,便是滿大街的霓虹招牌。
縱橫林立,在夜空中不斷閃耀彩色光芒的霓虹招牌,即便從未身臨其境的人也肯定從香港影視劇中見過如此璀璨又迷離的獨特景象。
有網友感嘆: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就是香港的商業靈魂,一看到它就能想起《古惑仔》《花樣年華》……拆除后感覺自己青春都沒了。
甚至,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霓虹招牌可謂是各類導航地圖的前身。
那么,香港真的要將這些極具特色的霓虹招牌拆掉么?
最初的消息是從一張微博截圖開始,內容還精心配上了三張被摘掉的霓虹招牌圖。
有媒體立即聯系了香港特區政府屋宇署詢問,對方表示,該署并沒有針對霓虹招牌的清理計劃,更不存在“引入內地城管的管理辦法”一說。
至于引發討論的幾張照片,后經專業人士查證指出,三張配圖中有兩張都是經后期處理的圖片,并非真實照片。
比如其中一張圖,有兩輛裝滿十多個霓虹招牌的卡車正要離去。
但這張圖,其實是香港攝影師兼平面設計師Tommy Fung利用PS創作的作品,他隨后發布在了社交平臺上。
香港攝影師兼平面設計師Tommy Fung將作品放在社交網站上
還有一張配圖中滿是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下面是車水馬龍的街頭。
而這張圖其實是英國攝影師KeithMacGregor的藝術合成作品。
在他自己的個人網站上,他說明這張圖是將香港多地的霓虹招牌照片拼接制作而成,并加入了九龍尖沙咀彌敦道的照片,并非真實場景。
英國攝影師KeithMacGregor的藝術合成作品
不過,另一張配圖中,位于香港油麻地的“美都餐室”霓虹招牌確實在近日被拆除了。
在很多港劇迷心目中,開業于1950年的美都餐室可謂“影視圣地”,在開店73年內,因為始終不變的港味裝修風格,成為很多影視劇的取景地,《九龍冰室》《追龍》等電影均在此拍攝。
11月8日,美都餐室的招牌最后一次亮燈,11月9日,美都餐室的招牌正式完成了它的使命。
拆除招牌當天,美都餐室經營者黃醒芬與其丈夫還拍照留念。
美都餐室經營者黃醒芬與其丈夫和霓虹招牌進行最后合影
一直以來,香港霓虹招牌不僅僅是一種商業廣告,也是這座城市紛華靡麗的象征,代表了一段光輝璀璨的歲月。
在那個繁榮的年代,以周星馳、王家衛為代表的經典港片中,霓虹閃爍的香港街頭,成為“燈紅酒綠”最好的注解。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屋宇署解釋,香港目前進行的霓虹招牌拆除行動,其實有一系列的工程和市政管理條例支持,只是很多商家一直沒有認真執行。
早年間,香港的戶外招牌多達十多萬塊,體型龐大且多數年久失修。
偏偏香港還是個臺風經常光顧的地方,這些高懸的廣告牌便成了令人難以防備的“高空炸彈”。
2008年,一名47歲香港女子在灣仔道行走時,正好一家泰國菜館巨型招牌塌落。
很不幸,這塊從天而降、重達300公斤的廣告招牌將其當場砸死。
此事震驚全港,香港特區政府也受到很多指責。
香港街道狹窄,頭上又是一堆不知放了多久的巨型廣告牌,誰走在下面都戰戰兢兢。
由于負責管理招牌的香港屋宇署連續受到質詢,民眾認為其相關條例和監管存在不足,香港屋宇署便相繼在2010年出臺“小型工程監管制度”,2013年推出了“招牌核檢計劃”等招牌監管制度。
僅2009年,就清拆了6400多個招牌。
這十多年來,每年香港都會拆掉數千個不合規的老舊招牌。
因此,美都餐室招牌的摘除也只是類似管理制度繼續在發揮著作用。
其實,對于香港相繼拆下霓虹招牌的行動,別說內地人,就連香港人都覺得很惋惜。
霓虹招牌發出的各色光芒,照亮了香港街道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寸天空。
英國攝影師KeithMacGregor的藝術合成作品
畢竟很多招牌都很有時代特色,陪伴了許多人一輩子。
甚至,香港有不少霓虹招牌的歷史,比很多香港人的年紀還要老。
上世紀20年代,霓虹燈剛進入中國時,首先出現在上海,香港少數安裝霓虹招牌的商店也都是從上海訂貨。
1932年,發明霓虹燈的喬治·克勞德成立的克勞德霓虹公司到香港設廠,拉開了香港本地制造的序幕。
閃亮又凸顯店鋪主營業務的霓虹招牌迅速取代傳統的手寫招牌,成為香港最重要的廣告媒介之一。
那時的店鋪老板無不愿意花重金打造持久耐用的霓虹招牌,寓意著生意代代傳承下去。
在很多老香港人看來,霓虹燈招牌不僅是風行一時的流行景觀,更代表了一種傳承。
香港霓虹招牌形式和內容其實也體現了香港開埠后的歷史特征:
集中九龍的油麻地、尖沙咀、旺角一帶,沿著彌敦道和附近的街道,可以找到無數具本土特色的霓虹招牌,包括各類餐廳和百貨公司,那是香港最早期的商業繁華地帶。
英國攝影師KeithMacGregor的藝術合成作品
而另一條繁華路段則在灣仔,在盧押道與駱克道附近,除了老式招牌,還有許多滿是外文的酒吧、夜總會的霓虹招牌,充滿了昔日香港的殖民地色彩。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香港的霓虹招牌爭奇斗艷,每家店鋪都希望通過設計讓自家的霓虹招牌勝過其他家。
香港霓虹的最輝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日本家電品牌“樂聲牌”,在彌敦道建造的那個幾乎占據了一整棟大廈外墻的巨型霓虹招牌,與頂樓的美國香煙“鷹王”招牌交相輝映。
隨后,改建的“樂聲牌”擠掉了“鷹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霓虹燈招牌,成功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誰家的招牌更大,更搶眼,自然就更容易在香港贏得世人的關注。
在創意加持下,無數體型巨大又極富特色的霓虹燈招牌應運而生。
層層疊疊但又錯落有致的霓虹招牌發出耀眼光芒,照亮了香港街道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天空,打造出極度夢幻的賽博朋克之感。
于是,一個個更大、更有創意的霓虹燈招牌應運而生,層層疊疊但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兩側。
站在香港的鬧市區一眼望去,星羅棋布形態各異的霓虹招牌高懸空中,遮擋了人們望向天空的視線,卻成為香港最有識別性的城市景觀。
英國攝影師KeithMacGregor的藝術合成作品
鼎盛時期,香港的霓虹燈招牌難以計數,這些獨具特色的靚麗風景線也成為這顆“東方之珠”的視覺符號,甚至是城市文化脈動的一部分。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香港的霓虹招牌逐漸被LED屏幕所取代。
畢竟傳統霓虹招牌全靠手工完成,制作工藝繁瑣且價格高昂,一塊大型霓虹招牌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港幣。
而新興的LED屏幕,不僅亮度更高、耗電少,而且安裝和維護都更為簡便,從性價比角度看,霓虹招牌確實有些過時,甚至有人擔心,香港從此會再也沒有霓虹招牌的出現。
其實,香港現在的招牌管理辦法并非要全面清理所有霓虹招牌,新的招牌也不是不能再安裝,但必須遵循現有的管理條例。
截至2023年5月,香港現存的合法/經檢核招牌有差不多1.9萬個。
其中伸出式招牌有3001個,靠墻招牌有15847個,屋頂招牌有154個。
同時,根據香港目前的法規,2013年9月2日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招牌,即便不符合現行法規,但是只要規模較小、風險較低,就可以通過“招牌檢核計劃”申請繼續保留招牌5年,并在5年后進行檢核。
店鋪后續如果要安裝新招牌,就得根據不同的類型(大型招牌、小型招牌和指定豁免工程)進行申請。
香港特區政府也對此給予了相應尺寸,距離地面高度等明確規定。
雖然有很多人對香港霓虹招牌被拆感到惋惜,可也有不少人覺得這很正常,猶如今天香港給人的感覺,好像不那么“香”了。
過去十年間,內地赴港游客占香港入境游客的76%,無數內地游客給香港經濟也帶來極大提升,內地游客消費開支就占香港GDP的近一半。
但是隨著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香港和內地之間忽然出現了令人震驚的反轉:
北上消費取代南下消費,香港越來越流行去內地消費。
僅7月份,有452萬人次從香港到前往內地;而入境香港的內地訪客只有173萬人次。
7月份香港人往內地去的訪客人數明顯高于內地往香港去的訪客人數
香港人開始反向到內地消費,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深圳,每到周末到處是前來消費的香港人。
在香港和深圳的過境口岸,大量香港人捧著奈雪的茶,提著“鮑師傅”手提袋,就連洗腳城外也都是排著長隊的香港人。
除此之外,美甲、按摩、染發燙發、水療養生及牙科等服務業也是香港人來內地消費的重要選擇。
雖然這些服務在香港并不缺,可內地的性價比更高,因此部分香港人才舍近求遠也要到深圳。
網友從深圳往香港代購一點點奶茶
比如內地種植牙價格僅為香港的兩至三成,牙齒矯正等項目,無論材料和服務都不遜于香港任何牙科診所,因此深受港人歡迎。
有香港網友表示,“真系好抵”、“點解會咁平”在深圳消費時的口頭禪。
香港人為何北上消費,很大程度是由于大灣區已逐漸成型,交通和支付已無障礙。
深圳香港地鐵一碼通用,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以來,連接內地的城市數目逐步增加,前往廣東省內的短途班次亦越來越頻密;支付寶、八達通等支付應用在兩地的使用暢通無阻。
港版支付寶AlipayHK的數據顯示,香港人到內地的消費數據半年內呈現階梯式上漲。
交通與支付方式上的暢通,使得香港與內地的聯系更為緊密;內地更豐富的商品供應,也讓內地游客不再對去香港消費那么熱衷。
種種趨勢都顯示出,香港曾經“購物天堂”的地位,早已風水輪流轉。
如今已轉到了內地,轉到了更為現代化的大灣區。
這也如同逐漸消失的香港霓虹招牌,輝煌時鎏金溢彩,可在時代的轉身中,又總是那么悄無聲息地揮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