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廖鴻杰
編輯 | 馮羽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市值一度沖上1500億,新問界M7上市兩月累計大定超9萬臺,首月交付過萬臺,問界M9預售盲訂達3萬臺。
將“靈魂”托付給華為的賽力斯,成為和華為捆綁最深入,受益最大的合作車企。
從被人“看不起”到“看不懂”,再到“追不上”,從全國首家民企聯合央企造車的東風小康,到全國首個深度捆綁科技企業造車的AITO問界,繼合營辦廠、自立品牌、跨界造車后,賽力斯的數次轉身,能否為傳統車企的轉型升級樹立標桿?
華為造車模式的探索,能否為中國車企尋找到一條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造車新出路?
1、新問界M7的脫胎換骨
2023年9月12日,華為將舞臺的主場交給了AITO問界,華為余承東在新問界M7發布會上金句頻出,“智駕不是炫技,安全才是真諦”、“全國都能開、越開越好開”和“智能座艙的‘天花板’,像Mate60 Pro一樣流暢”……一次次燃爆全場,以至于兩個月后的今天還被眾人所提及。
看似調侃卻略帶自嘲的“遙遙領先”,何嘗不是自主科技崛起的一種表現。
9月30日AITO汽車首次公開亮相,新問界M7上市18天便斬獲3萬臺的大定。隨即在10月6日宣告大定突破5萬臺,截至11月14日,新問界M7上市兩月來,累計大定已超過9萬臺。
(圖 / AITO汽車)
「探客出行」在華為商城的《AITO汽車訂購協議》中注意到,簽署訂購協議需要支付5000元訂金,這筆定金最終將轉為等額的購車款。購車者在支付定金后還有一個24小時的“猶豫期”作緩沖,如果想終止訂購協議可在24小時之內選擇棄購并退款。超過24小時訂單將被鎖定并被送上產線,此后,大定的定金將無法退還,選購的車型和配置也將無法更改。
華為官方門店的工作人員告訴「探客出行」,若當前下定(問界M7)并鎖單,提車周期大概在8-10周,智駕版可能會稍長個一兩周。“從首批交付情況來看,下定并鎖單的用戶,很少會有棄單的,如今看到的大定用戶數量基本可以視之為后續的交付數量。”
對此,工作人員還解釋道:如果下定后(鎖單)又選擇棄單,一者,會直接損失掉5000元的定金;二者,當前的這一批大定車主還能享受到最高2.7萬元(11月前是3萬)的選裝權益;三者,新問界M7相比于換新前各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個價格也是很有競爭力的。
(圖 / AITO問界M7)
為了進一步穩住下定者的信心,AITO汽車在10月17日還為下定者推出了《AITO問界新M7提車關愛計劃》。
AITO問界表示,在2023年11月30日(含)前完成大定的新問界M7用戶,若提車超過約定期限將按照每天200元,最高10000元的補貼標準獲得現金補償。
同時,AITO問界還將直播間搬進了賽力斯工廠產線,華為余承東更是親臨工廠直播間。并公開聲稱,在5億元換新后,AITO問界又增加了超10億元資金用于保供應,并投入了超2萬人力來保交付,以此來消除外界對新問界M7產能供應的質疑。
11月1日,AITO汽車交出了新的成績單——新問界M7在上市后首個完整月達到1.05萬臺交付量。懂車帝數據顯示,最新一周(11月6日-11月12日)問界M7的周銷量仍有0.31萬臺。
(圖 / 懂車帝APP)
從月銷數百臺到單周數千臺,背后是AITO問界脫胎換骨的60天。
考慮到當前超9萬臺的大定數量,以及對應的最高1萬元的延期賠付,在可預見的2023年最后兩個月里,問界M7的月交付必將突破2萬臺,否則AITO問界將會面臨上億元,甚至更高的延期賠付。此外,華為和賽力斯的品牌信譽將受損,華為的合作造車也會再度受到質疑。
問界M7強大的交付能力,除了10億元保供應和2萬人保生產外,賽力斯在重慶兩江新區的“4.0智慧工廠”和華為提供的數字化流程管理,似乎成為保供應的關鍵所在。
2、賽力斯的年終大考
國慶期間,一份賽力斯給供應商的《關于AITO問界M7供應能力提升到750臺/天的聯系函》截圖流傳于網絡。
《聯系函》表示,賽力斯將在10月5日完成第一階段每天450臺供應的產能。同時,還計劃將在11月1日開始按照每天750臺供應能力生產,并要求供應鏈企業在10月30日前,將供應能力提升至每天750臺。
(圖 / 網絡)
每天450臺供應,也就意味著每月能實現1.35萬臺產能。從10月問界M7的1.05萬臺交付量似乎可以看出,若是在沒有提前備貨的前提下,賽力斯的供應能力在10月已經達到了每天450臺。若按照11月每天750臺的供應,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里,問界M7的月產能將會提升至2.25萬臺。
如此強大的產能爬坡能力,背后無疑是賽力斯的供應能力和華為的造車決心。這也不由得讓人想起,余承東曾經喊出的年銷20萬臺目標,今天來看,似乎不是隨口說說而已。
賽力斯產能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迅速提升,在「探客出行」看來,主要體現在:賽力斯造車的經驗,企業轉型的堅定,以及產品換新的決心。
首先,在造車的這條道路上,賽力斯從東風小康開始,至今已經走過了20年時間。其聯合華為推出的首款車型賽力斯SF5至今也已超過了1000個日夜。并在2022年的10月,憑借著問界M5的大賣,賽力斯就已經實現了1.20萬臺月銷成績。
如果說賽力斯SF5是汽車智能化的初窺門徑,問界M5是探索合作的牛刀小試,問界M7的中規中矩,已經讓AITO為試錯交了足夠的學費,攢足了足夠的經驗。而今賽力斯的造車實力,顯然已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為了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賽力斯借與華為合作的契機,打造了基于工業4.0標準,且由華為全程參與建造的物聯網智慧工廠。公開資料顯示,賽力斯4.0智慧工廠,已經實現了整車關鍵工序(沖壓、焊裝、涂裝)100%自動化,這也為問界M7的品控和交付做好了保駕護航。
在產量和質量上的平衡上,智慧工廠采用華為“端到端”的質量管理體系。如,通過數字化平臺管理給每輛車一個“體檢報告”,確保100%合格才能出廠;為確保供應端的零部件的精準度,需要通過多達上千個項目的檢測才能確保裝車。
(圖 / 賽力斯集團微信公眾號)
最后,作為華為智選車業務的首個深度合作項目,為了避免重蹈上代產品“高開低走”的覆轍,上市僅一年的問界M7,便迎來5億元的全面升級。結合華為手機“歸來”的流量熱度,想必是華為和賽力斯已經為新問界M7做好了沖擊“爆款”的準備。
當然,還有個不可忽視的事實,賽力斯的前身是東風小康(東風汽車和小康控股的合營企業)。時至今日,東風汽車還是賽力斯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20%。
在東風汽車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和華為高效的流程管理下,外加賽力斯20年的造車經驗基礎,在新問界M7訂單迅速飆升的當下,AITO汽車還敢于作出高至萬元的延期賠付,顯然是早已做好了“東山再起”的準備。
3、殺出一條血路
當眾多老牌車企的油改電都還沒玩明白時,有車企就已經在純電路線上玩出了新花樣;當傳統車企還在為電動化轉型而焦頭爛額的時候,有車企已經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喊出了“遙遙領先”。
有著三十多年ICT技術積累的華為,自2021年與小康股份合作推出了首臺賽力斯SF5車型時,似乎就有意將新能源汽車市場帶入到一個“智能化”的全新時代。一個將ICT技術帶入汽車工業的新玩法也開始被眾多車企所注意到。
從最初的Drive ONE電驅系統、Hi Car車機系統和HUAWEI SOUND車載音響,到今天的Harmony OS 3.0智能座艙、ADS 2.0智能駕駛、途靈智能底盤,華為雖然沒有自己下場造車,但在當前汽車行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上,到處都可以見到華為的身影。
當有車企說,之所以不愿意和華為合作,是因為擔心“靈魂”被拿走時,其實就已經暴露了車企在核心競爭技術上的短板。賽力斯的試水雖然一波三折,但從當前的市場表現看,早已是讓這些傳統車企羨慕都來不及。
截至11月16日收盤,賽力斯市值已經超過1200億元。而彼時的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和廣汽的市值才1000億元,吉利汽車也僅900億元,東風集團股份更是只有300億元。
外加,上市兩個月便斬獲超9萬臺大定的新問界M7,且有著超70%的大定集中在售價超30萬的頂配智駕版車型。預售價50萬-60萬元的問界M9盲訂也是超過3.00萬臺。
從“看不懂”到“追不上”,華為正憑借著ICT技術的積累,外加在汽車領域的高強度研發,已經成為當前車企的數字化、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存在。
為了推動華為在汽車業務上的落地,加速汽車產業的轉型,在11月9日的智界S7發布會上,華為余承東再次強調了華為“造車”的三種模式:
一、零部件供應模式,為車企提供標準化的部件模塊,讓車企進行自行選擇。如電機、電控、汽車電子、通訊模組等。
二、解決方案模式(HI),為車企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如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動力系統等全套的解決方案。
三、智選車模式(鴻蒙智行),算是三種模式的最深度合作方案,充分利用汽車廠商的產能資源,華為參與包括設計、開發、生產、銷售,以及質量管控和供應鏈管理在內的全方位深度合作。
(圖 / 智界S7發布會直播)
雖然,智選車模式是合作程度最深,捆綁最緊密的合作方式,但三種模式并行的造車路線,似乎沒有發生改變。
這也是給不同合作程度的車企留有可選擇的空間,并不是所有同華為合作的車企都得去“復制”賽力斯所走過的路。
4、結語
華為手機業務回歸的流量窗口,新問界M7的誠意換新,外加購車權益和交付保證,共同奠定了新問界M7的下定基礎。
賽力斯的“高光”,既是華為“千金買馬骨”樹立起來的標桿典范,也是東風小康在新能源賽道轉型升級的“蛻變”。
前有極狐、賽力斯,后有阿維塔、奇瑞,外加江淮、廣汽等、華為的ICT技術不僅給沉寂數十年的汽車工業帶來了新鮮的血液,還給眾多車企從內燃機到新能源,從電動化向智能化的轉型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文中題圖來自:問界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