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5日,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完成了對傅部老巢歸綏(今呼和浩特市)的包圍,注意時間節點啊,第二天就將是華東野戰軍正式南下打響淮海戰役的日子。然而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卻突然接到了“暫不攻擊歸綏”的緊急命令,耐人尋味的是,最早建議緩攻歸綏的正是東北野戰軍的林羅劉三位首長。
所以對三大戰役的時間節點一定要吃透啊,雖然東北野戰軍(還不能稱為四野)正式遵令出發,是1948年11月23日,但是早在淮海戰役發起之前,東野大軍入關已成定局,而華北軍區部隊的任務是“抑留”傅部于華北地區不致南逃,換句話說,是拖住而非大打。之所以決定緩攻歸綏,西柏坡和東野首長就是擔心,一旦傅部老巢被端,會促使其不顧一切南逃。
同時也足以說明,華東野戰軍是在東野大軍確定盡快入關以后,才開始與徐州之敵進行大決戰的,就整體戰略而言,這里面大有講究。因為在華北地區,敵我力量還處于敵強我弱的情況之下,如果東野主力不提早入關,華北我軍很難揪住這幾十萬敵人,那么無論該敵從陸路還是通過海路南撤,都將極大妨礙淮海戰役的順利進行。
先看一下當時華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對比:華北剿總傅作義手下共有四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蔣系25個師、綏遠系17個師)52萬余人,再加上特種兵部隊和非正規軍總兵力接近60萬人。而我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的三個兵團,兵力數字僅為23萬8千余人,加上兩個直屬縱隊共11個縱隊不足30萬人,再加上全部七個二級軍區的地方武裝,總兵力也才達到46萬余人。
所以無論是野戰部隊數量還是總兵力數字,在華北地區都是敵人占優。在這樣的局面下,如果傅部主力大規模南逃,華北我軍大概率是無力攔阻的,如果敵人走陸路(可能性不大),則必然威脅華野的后方比如濟南等地區,造成華野腹背受敵;如果敵人走海路撤往江南,那么25個師的蔣系部隊中,肯定會有相當部分將被投入淮海戰場,傅作義到了江南可就指揮不了他們了。
要知道淮海戰役打到第二階段時,敵我雙方的兵力都用到了極限,南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白崇禧那里要出來一個第20軍,結果還沒爬到戰場戰役已經結束了。那么如果傅部之中的25個中央軍作戰師(合八個軍哪)全身而退到達華東,即便綏遠系部隊不參戰,也足以改變戰場形勢,可想而知對淮海戰役的影響程度!
傅作義為什么猶猶豫豫不愿南撤呢?一方面是綏遠系官兵不想去江南,另一方面是傅本人不想置于蔣的直接控制之下(許諾的職務是華東軍政長官),其實最關鍵的因素,是他判斷林彪大軍在二到三個月之內不會進關而需要休整(蔣判斷需要五個月),畢竟東野在遼沈戰役中傷亡損失也是不小,那么就有時間觀望、有時間研究出路。
他不知道的是,西柏坡早已經確立了總體戰略方針:“抑留傅部于平、津、張、保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不使其西撤,亦不使其得由從海上逃跑”,不過,西柏坡原定的平津戰役決戰時間,是1949年上半年。而之所以堅決下達東野提前入關的命令,其一是擔心情況有變傅作義決定南逃,其二也是不給華野帶來后顧之憂。
所以說東野百萬人馬(不是百萬大軍,共計80余萬部隊和15萬名隨軍民工)的入關,直接影響著全國戰局的走向,是唯一正確的選項。東野不入關,華東方面的淮海戰役的信心會大打折扣,東野不入關,華北軍區部隊也不可能很快抽出兩個兵團轉隸彭老總指揮,西北戰局的進程也會受到影響,東野不入關,白崇禧集團也必然茍延殘喘,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略大手筆。
東野如果推遲入關時間,我軍當然也終將取得勝利,但是戰爭的進程必然延長,困難也會增加許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