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者鐘燦賢創作本文于2008年之前,發表在《玉林高中百年華誕紀念文選 》,《校友心聲》等。講述就讀大學后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一次回母校玉林高中的滄桑境遇!作者介紹見《鐘燦賢家鄉詩選》。
第一次回母校
我第一次回母校,是在高中畢業一年多后的初冬時節。那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風驟雨已席卷神州大地。由于目睹了近幾個月外地巨變,所以一踏上故土,就感到此行非同尋常。
(圖為玉高東校場舊址,今玉林師院西區)
下了車,我時而快步時而慢步,路經不再喧鬧的南江電影院,來到十分熟悉的城東校場,獨自在校門外徘徊。校門里,沒有老門衛值班,只有幾個年輕人把關。記得以前上課時不準閑人走動,凡從外面帶東西來,都是由忠厚的老門衛利用課余時間及時轉給廣大師生的呀!猶豫片刻,挺身入門自我簡介,有一位63 或 64 級同學似乎認出我是前校男籃隊員,就讓我進去,不必登記。我松了一口氣,但沒有問及老門衛的近況,因為是非常時期,他也許告老還鄉,也許……。校門較冷清,沒有當年那種濃烈的校園氣息。
(鐘樓)
入門幾步,母校標志性建筑——鐘樓就在眼前。母校的辦公室和教研室就設在鐘樓里。莘莘學子不會忘記,鐘樓里匯聚了南國中學教育界的精英,是恩師培育為國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高質量的后備人才,為家鄉爭光,為國家添彩。無數學子不僅在鐘樓前留影,而且不管走到何方都常常拿出珍貴的照片欣賞,以表達對母校的深切懷念和對恩師的無比敬愛。毫無疑問,莊嚴而神奇的鐘樓,是照耀玉林學子前進的燈塔,是矗立在玉林大地上的豐碑。然而,當我以校友身份第一次看到鐘樓時,鐘的指針還在轉動,樓的顏色還是米黃,墻上卻多了幾條白紙黑字的大標語,顯得特別刺眼和霸氣。在鐘樓前站了一會,見不到老師進出的身影,見不到老師和藹的臉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明白,鐘樓遭無情炮轟后,不僅是人去樓空,而且是萬般無奈的沉默,是在寒風中顫抖。我想,遠在異國他鄉的校友如果獲知鐘樓遭厄運,一定同我一樣感慨萬千。
拖著沉重的步履,我緩緩繞過鐘樓,朝教學樓走去。教學樓曾是我和許多同學孜孜不倦地求知的重要場所。這時的教學樓,沒有講課聲,沒有讀書聲,沒有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樓旁有樹,樹上有鳥,幾聲鳥叫已打不破教學樓的寂靜。校園里空蕩蕩的,偶爾有兩三個同學轉悠,垂頭喪氣樣子。其他同學哪里去了?誰都知道,學校停課多時且處于無政府狀態,學生放羊,有的出遠門串聯,有的在本地點火,有的回老家……。運動方興未艾,誰也不知道何時復課。不復課,就意味著這三屆學生的歲月蹉跎和學業荒廢,就意味著后備人才斷層,后果不堪設想。
往里走,看到的舊禮堂已斷壁殘垣,成了一片廢墟,估計是半年前開始拆除的。看來,新禮堂只有等這場曠日持久的風暴過后才能興建了。
再往里走,就是體育場了。體育場很大,有一條四百米環形跑道,有多個籃、排、足球場,有單杠、雙杠、吊環、秋千、浪板、天橋、沙坑……。昔日一千多名師生,早上迎著朝陽晨練(包括全校做廣播操),下午最后一節課活動,生龍活虎,歡聲笑語,相當壯觀。難怪地區中學生體運會在這里舉行,難怪省體工隊來這里短訓,難怪不少大學自愧不如。離校不久,當我看到曾灑下過汗水的場地時,已是無處不長草,有幾頭牛在啃著草,有幾堆糞在明擺著,除了放牛的老伯,沒有別人。老伯生長在附近村,當然了解我的母校出了不少大學生及各類人才。廣大家長都為我的母校保持高的升學率及成才率而津津樂道。教學樓和體育場如繼續冷泠清清,就只能使他們憂心忡忡了。向已荒涼的體育場再掃視了一下,我黯然離去。轉身返回經過伙房時,我意外看見幾位老師,其中有我們的班主任,正在水池邊洗菜。我急忙和親切地叫了一聲:“梁老師。”梁老師愣了一下,另一位老師提醒他,說我是他的學生后,他朝我點了點頭,沒說什么。另一位老師未教過我們班,但看過我打球,所以一下子就說出我是哪個班的。師生在特殊的年代里重逢,百感交集,但不說為佳,因為我擔心會給老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默默地告別了這幾位老師,沒有去看望其他老師。眾所周知,凡是被打入了“另冊”的人,有的洗廁所,有的蹲牛棚,有的……。如果在這些地方親眼看到陷入困境的師長,我除了更難過,別無解困之良策。我想,老師應在教書育人的崇高崗位上發揮作用,不該當工友,更不該……。
在母校,我沒有看到老師被揪斗的場面,但墻上的大標語和大字報告訴我,母校同其他學校一樣,出了不肖子弟,把尊師之道拋到腦后,干了親者痛的事。如果我親眼看到老師挨整,也許我會吃眼前虧,因為我與造反派沒有共同的語言。我無心去看大字報,因為看了幾條充滿火藥味的標題后,就懂得同外地的大字報一樣,都是按兩報一刊的腔調粗制濫造出來的,矛頭無非是指向教育路線和優秀教師,給十七年的教育事業抹黑,或借端泄私憤、圖報復。我卻留意到地上枯枝敗葉不多,因為老師無課可上,學生無書可讀,師生就是清潔工。我想,總會有一天,大字報也要象枯枝敗葉一樣被掃除,因為這些墻上文字作品極大地傷害了師生的感情。
步出校門時,我回望飽經滄桑的鐘樓,復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往北轉西南方向的列車上,我又見到了許多戴著紅袖章的年輕人。盡管嘈雜聲和汽笛聲不時打斷我的思路,但母校曾經輝煌與正在磨難的形象,已時時涌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帶著滿身疲憊走出了人聲鼎沸的車站,穿過了市聲喧擾的長街,又走進了風云變幻的學府。世事茫茫難自料,我遙祝老師平安度過艱難的歲月,遙祝母校重振雄風、重鑄輝煌。(完)
喜回母校
百年校慶回省中,滿城歡騰滿城紅。
可喜桃李遍天下,可嘉園丁永豐功。
注:喜回母校是作者2008年參加玉高百周年校慶而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