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謀略出眾,被三顧茅廬請出之后,蜀王劉備的天下才真正得以開啟。
古書《袁子》記載:“諸葛亮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然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率30萬精兵卻敗給了3000守衛,最終引兵自退。
這絕對是讓人出乎意料的事,而打敗諸葛亮的人卻在《三國志》里根本找不到。
到底誰能擊敗諸葛亮呢?
公元228年,恰逢曹軍與東吳激戰,曹休戰敗,魏軍急忙東下增援,導致關中虛弱。蜀漢諸葛亮趁機集中兵力,揮戈北上,兵至散關,攻打曹魏大軍難以增援的陳倉。
可以說這一次出兵,諸葛亮是運籌帷幄,銳氣十足。原因自然是聯吳抗曹后,單單就與吳國一西一東,遙相呼應,就給魏國的防線制造了很大的壓力。
陳倉,規模如彈丸,只因它連接著蜀地和關中,便成了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當年楚漢爭霸,韓信在此大敗章邯,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熟知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束后,曹魏大將曹真認定諸葛亮日后會以陳倉為突破口,出兵攻打,便派郝昭駐守在此,加固城池。
郝昭,字伯道,并州太原人,是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的名將,這僅僅來自于《魏略》中記載郝昭的小傳,而《三國志》里卻無從尋獲。或許在陳壽的心中,并不足以稱道,就沒有給他立傳。可當諸葛亮知道是郝昭在把守陳倉時,他竟露出了“大驚愕”的表情。
“《魏略》原文: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
能讓用兵進退如風的諸葛亮大驚愕,這個郝昭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到底有著怎樣的本事呢?
在到陳倉之前,郝昭曾鎮守于河西(今甘肅省西部)。當時的河西還是邊塞,羌胡雜居下形成了彪悍的民風,叛亂四起。十余年的鎮守,郝昭管理有方,不但平定了河西之亂,還讓羌胡之人對他敬畏有加。這些,諸葛亮是有所耳聞的,但是他沒有料到郝昭已經從西北調到了陳倉。出兵遇強敵,怎能讓他不為之大驚?
《魏略》言:孔明素聞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
再說,經歷過西涼叛亂(公元188年)的陳倉早已是固若金湯,郝昭鎮守后又加以修繕,雖說只有區區3000守衛,針對外敵,那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諸葛亮豈能不知這個道理。
于是,他生出一計:“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既然不能強攻,那就只能打心理戰術。靳詳是郝昭的同鄉,諸葛亮便派他前去勸降。
望著兵臨城下的蜀軍,郝昭面不改色,他氣勢如洪地對靳詳喊道:“魏國是有法律的,我是有家人的,斷不能投降,你無需多說,直接讓諸葛亮攻城便是,大不了一死罷了。”
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魏國為了讓鎮守邊關的將士至死效忠,出臺了“質任”制度(該制度始于曹操)。也就是說將軍出征,必須得留下他的家人作為人質,以防止其逃跑或者投降,而像郝昭這樣常年鎮守邊關,留下的人質還必須是兒子。所以,他與諸葛亮的陳倉一戰是勢在必行的。
可諸葛亮并沒有發號施令,而是讓靳詳再去勸降,以他30萬精兵強將對付郝昭區區千人守衛,不戰便知結果。然而得到的回復卻是:該說的話我已經說過了,只等來戰!
聽完靳詳的匯報,諸葛亮走出中軍帳,放眼望去,自己兵多將廣,遠遠超過郝昭數十倍,而且武器精良,何懼?再說魏國的援軍趕來是需要時日的,于是一聲令下:“攻城!”
云梯是攻城的首要武器,厚重而龐大,底部有數個轉動的木輪,士兵們可以推著它前進,一旦抵住城墻,上面的守城士兵將無法推動(因制作成本太高,現在的電視劇都是用簡易長梯代替)。緊接著,死士就會沿著云梯攀登而上,隨著大批死士登上城墻,城池也離淪陷不遠了。
可讓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攻城第一步失敗了。
郝昭居然看出了云梯的破綻,遂命人將火種綁在箭頭上,點燃后射向云梯,死士們慘叫著紛紛跌落。從這里開始,歷史上便有了火箭。
見云梯被毀,諸葛亮決定破城門,沖車便是破門利器。它的車身龐大,上面裝著一個碩大無比的錘子,專門用來撞擊城門,也是由士兵推動前行,不過車頂加裝了厚厚的蓋子,像房頂一樣保護著推車士兵不受弓箭的襲擊。
這完美的家伙好歹能挽回損失不說,起碼攻破城門絕對沒有問題。誰知郝昭竟就地取材,將城里的石磨全部尋了來,綁上繩子,命士兵對準沖車砸了下去,最終所有的沖車全被砸碎,車內的士兵也無一幸免。
與郝昭的第一輪交鋒,讓諸葛亮感覺到自己的擔心是對的,果真百聞不如一見。兩件攻城利器被毀,諸葛亮只能用上井闌。那是一種木制箭塔,四周圍著木板,用來保護士兵,還可以隨處移動。士兵登上井闌后,站得高,弓箭的射程自然就遠。利用這種方法,不但壓制了城墻上的守軍,還掩護了直接攀墻的士兵。隨著井闌移動臨近城墻,一塊活動的木板就會搭在城墻上,讓士兵直接登城。
介于之前云梯被火燒的前車之鑒,諸葛亮只用井闌掩護士兵直接攀墻。這一招可謂是勝券在握。
然而,當諸葛亮的士兵們紛紛攀上城墻卻傻眼了。他們沒想到郝昭竟然在城墻內又修筑了一道城墻。此時,請君入甕的絕望擊潰了蜀軍的軍心,正如古人所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諸葛亮的三次攻城計劃全部失敗。
中軍帳里的氣氛陡然吃緊,陳倉的護城墻堅不可摧,從地面上攻城的策略已然無用,如能讓士兵繞過城墻,直接出現在城中,內外夾擊,方可反敗為勝。如此一來,唯一的辦法就里挖地道。
這一招夠狠,郝昭明知道諸葛亮在挖地道攻城,但他并不能肯定士兵會從哪一處冒出來。思來想去,他孤注一擲,下令在城里橫向挖出一條地道,這樣一來,無論蜀軍從哪里挖過來,只要兩條地道一交匯,蜀軍的地道都會因塌方而被截斷。
就這樣,諸葛亮帶著30萬精兵在陳倉城與郝昭的3000守衛耗了整整20多天,最終滿盤皆輸。翻開史書,赫然記錄著他當年脫口而出的三個字:“亮無計”。
郝昭終于守到了魏國援軍的到來,而蜀軍的糧草早已耗盡,不得已,諸葛亮選擇引兵自退,結束了他的二次北伐。
見蜀軍退去,郝昭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不曾想自己的副將王雙卻領兵前去追擊。他以為對方是怕了他們,結果卻被攔截斬殺,讓諸葛亮無意收獲了一枚笑臉。
聽聞諸葛亮退兵,最高興的人自然是魏明帝曹叡了。他親自召見了郝昭,封他為關內侯,并當著滿朝文武贊賞道:“為將灼如此,朕復何憂乎? ”意思就是有你這樣的將領,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借陳倉一戰,郝昭名聲大噪,不但能與諸葛亮對陣,還占盡了便宜。
可也就是這一戰,讓郝昭心力耗盡,不久便卒于病榻。而諸葛亮退回漢中,只稍作休整,又再次出兵,攻取了武都和陰平兩郡。
所以明朝解縉認為:“若墨翟之制公輸,郝昭之拒葛亮,或縈帶而連堞,或射火而重爐,可謂善守城矣。”
諸葛亮,武廟十哲之一,他的統軍能力,自有千年歷史公斷。郝昭足可以擔當三國第一守城大將,可有一件事讓他臨終都不能釋懷。那就是為了應對諸葛亮的攻勢,下令將陳倉城內所有的墳冢盡數挖開,拋尸荒野,取其磚石木材制作武器。他留下遺言,讓子孫將其薄葬,東南西北,任其一地便是。
也許,陳壽不予他立傳,這便是原因之一吧。烽煙四起,羽扇綸巾處,武侯還是那個武侯。
從古至今,戰爭都在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陳倉一戰,讓我們領略了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武器,不得不贊嘆古人的智慧,那是貫穿千年的用兵之道。
參考資料: 《裴注三國志》《魏略》 《資智通鑒》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利探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