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zhàn)爭時期,美國為了組織所謂的“聯合國軍”,確實拉攏了不少“小弟”參戰(zhàn)。這其中,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大國的軍隊戰(zhàn)斗力相對較強,且在國際舞臺上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因此備受美國重視。相比之下,荷蘭作為歐洲小國,其軍力和影響力均較小,對于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而言,似乎只是為了充數而存在。
然而,荷蘭卻樂此不疲地派出了一個營共819人的兵力前往朝鮮參戰(zhàn)。這其中有何緣由呢?其實,荷蘭參戰(zhàn)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荷蘭希望通過在朝鮮戰(zhàn)爭中的表現,來獲得美國這個“老大哥”的經濟和政治上的支持。其次,荷蘭希望通過參與這場戰(zhàn)爭,在國際舞臺上有所表現,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最后,荷蘭也存在著一種純粹的利益心態(tài),認為參與這場戰(zhàn)爭可以占到一些便宜。例如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荷蘭并未直接參與,但在簽訂《辛丑條約》時卻成為了簽字國,從而獲得了一定的利益。
因此,當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時,荷蘭認為自己有了新的機會。他們心中一定在想:德國人我打不過,朝鮮人和中國人我還打不過么?就算我打不過,還有美國人呢,只要我混個“戰(zhàn)勝國”的地位,各種政治經濟利益不是妥妥地到手么?這不是一本萬利么?
綜上所述,荷蘭參與朝鮮戰(zhàn)爭的心態(tài),就像是一場生意。他們既想從美國身上撈到一些利益,又想通過戰(zhàn)爭來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地位。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交戰(zhàn)初期,美軍信心滿滿,自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裝備和最優(yōu)秀的士兵,根本不把中國人民志愿軍放在眼里。他們計劃在圣誕節(jié)前以壓倒性的優(yōu)勢迅速結束戰(zhàn)爭,將戰(zhàn)線推回到“三八”線,并占領平壤,向全世界展示其強大的軍事實力。
然而,他們并沒有料到志愿軍的頑強抵抗和出色的戰(zhàn)術。在志愿軍的頑強阻擊下,美軍不僅無法迅速推進,反而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志愿軍利用靈活的游擊戰(zhàn)術和堅強的意志,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被他們輕視的對手。
在美軍遭受重創(chuàng)之后,荷蘭軍隊仍然沒有意識到志愿軍的強大實力。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國仍然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沒有任何威脅。
早在明末時期,荷蘭就曾試圖侵略中國,但被鄭成功驅逐出臺灣。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荷蘭只是跟隨著其他列強狐假虎威地嚇唬清政府,迫使清政府賠償了2億兩白銀。這些經歷讓荷蘭更加看不起中國。
當荷蘭聽說美國在朝鮮戰(zhàn)場上吃虧時,他們仍然沒有把志愿軍放在心上。他們認為美國只是因為輕敵才落了下風,而他們有著更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技術裝備,足以輕松地擊敗志愿軍,他們還叫囂著要給美國人出氣。
當荷蘭軍隊踏上朝鮮戰(zhàn)場時,美軍已經完成了仁川登陸并與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了前三次作戰(zhàn),將戰(zhàn)線推到了三七線附近。此時,麥克阿瑟的繼任者,美國陸軍上將李奇微在朝鮮戰(zhàn)場上指揮美軍和韓軍。
李奇微于1951年提出了“磁性戰(zhàn)術”和空中“絞殺戰(zhàn)”,給志愿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面對聯合國軍的戰(zhàn)術,志愿軍在后勤和武器裝備無法得到充足供應的情況下,主動撤退到三八線以北,戰(zhàn)斗也以防御為主。
當荷蘭營來到朝鮮半島時,他們看到的是美軍的裝甲部隊追在志愿軍撤退部隊的后面,這給荷蘭人造成了一種錯覺,他們認為中國人依然不堪一擊。荷蘭營駐朝最高長官奧登向美軍司令部申請出戰(zhàn),他們自認為800多人的兵力能夠在戰(zhàn)場上大顯身手。
于是,在1951年1月底展開的抗美援朝第四次戰(zhàn)役中,荷蘭營被編入美軍第2師,跟隨美軍向北追擊志愿軍。為了應對美軍的戰(zhàn)術,志愿軍38軍和50軍在韓先楚的領導下負責抵抗西線的聯合國軍,而39軍、40軍、42軍則在東線的橫城地區(qū)伺機穿插反擊。
39軍的117師承擔了主要的穿插任務,他們必須在2月12日早上7點之前抵達夏日、鶴谷里一帶,對橫城的敵軍進行阻擊,支援主戰(zhàn)場。我軍351團在穿插過程中,遇到了一群南韓軍隊。在雙方交戰(zhàn)的過程中,我軍全殲了敵人。
為了預防路上再遇到突發(fā)狀況而耽誤作戰(zhàn)任務,351團前行部隊換上了韓軍衣服緊急出發(fā)。就在我軍351團剛剛抵達夏日、鶴谷里一帶時,他們發(fā)現了荷蘭步兵營。
此時,荷蘭步兵營正在沿著夏日和鶴谷里之間的一條公路向前線趕去,為首的是荷蘭奧登中校。這支部隊在行進的過程中,山林中忽然傳來了槍聲。奧登立即鎖定槍聲傳來的方向,發(fā)現了一支荷槍實彈的“韓國軍隊”。他立即向“韓國軍隊”方向高喊,表示雙方都是自己人,請對方停止攻擊。然而,對面的軍隊僅僅停頓了一下,便開始更加猛烈的攻擊。奧登話音未落,就倒在了對面軍隊的子彈下。
荷蘭步兵營見自己的長官倒地,所有士兵都慌了神,他們這才意識到,對面的軍隊大概率是偽裝的中國志愿軍部隊。盡管這些荷蘭人想要反擊,但由于他們正處于行軍狀態(tài),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大多為輕武器,再加上絲毫不占據高度優(yōu)勢,很多荷蘭士兵就這樣在志愿軍密集的子彈攻擊下倒地不起。
從雙方遭遇開始,戰(zhàn)斗僅僅持續(xù)了20分鐘,荷蘭的步兵營便徹底被打敗。他們四散奔逃,像被獵人驅散的獵物,失去了方向和理智。他們瘋狂地逃竄,不顧一切地想要逃離這個恐怖的戰(zhàn)場。
而在他們的逃竄之路上,又遇到了其他的志愿軍部隊。那些四處逃竄的荷蘭士兵,如同被陷阱困住的野獸,最后大多成為了志愿軍的俘虜。他們的希望破滅,只能束手就擒,接受命運的審判。
荷蘭方面得知這個消息后,感到震驚。他們沒有想到,自己派去的部隊在朝鮮戰(zhàn)場上只活躍了短短的5天,就不得不面臨這樣慘敗的結果。
這場戰(zhàn)斗,對于荷蘭人來說,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然而,在我們這邊,這次與荷蘭人的交火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戰(zhàn)斗規(guī)模實在太小,甚至沒有統計到這次橫城反擊戰(zhàn)中荷蘭營的傷亡數字。
荷蘭人對于這段歷史一直羞于提起,外界也無人知曉荷蘭人在朝鮮戰(zhàn)爭中究竟傷亡了多少人。
直到2013年,也就是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60年后,荷蘭駐韓大使在一次采訪中才首次披露了荷蘭軍在參戰(zhàn)過程中的傷亡情況。據他透露,荷蘭方面共派遣了819人參加戰(zhàn)斗,其中120人戰(zhàn)死,645人負傷,只有54人幸運地逃脫了志愿軍的攻擊范圍。
這些數字讓我們驚嘆不已。在短短的20分鐘內,志愿軍便斃傷了765人,可見志愿軍戰(zhàn)斗力之強悍。這一戰(zhàn)斗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那段歷史,重新認識那些在戰(zhàn)火中英勇奮斗的志愿軍戰(zhàn)士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