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斯姬”是一種泛指
唐朝的波斯姬也叫胡姬,雖然“胡”包含的區域和民族眾多,但唐朝時的胡姬大多是從波斯國通過絲綢之路過來的,主要從事酒肆經營和歌舞表演。
對波斯姬曼妙舞姿的傾倒和沉迷,不只是唐朝的王孫公子,還有許多鼎鼎大名的文人墨客。
在唐朝,如果有比蒙古的舞蹈更好、比回鶻的節奏更強、比于和闐音樂更動聽的,那一定是波斯姬的歌舞和音樂。
二:帶給唐代的不只是舞姿
她們的身影既會出現在尋常酒肆,也會出現在官辦樂坊,甚至還會出現在唐朝皇家宴會上。在她們的傳播之下,《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等成為那時流行的歌舞,這些西域歌舞與本土歌舞相比,一定另有一番情調。
李白在《少年行》中寫道: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在《前有樽酒行》李白又寫道: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欲安歸。
李白筆下的波斯姬,美貌如花,臉上始終洋溢著讓人如沐春風的笑容,當然還有醉人的舞蹈。而且波斯姬在跳舞時,穿的是絲綢里最輕薄的一種面料:羅衣。
三:膾炙人口的作品需要接地氣
在西域音樂舞蹈的對比之下,也許唐代的文人墨客突然發現:自己的鐘、琴、缶、瑟發出的聲音,雖然雅而正,但卻多在廟堂之上,少了市井之音——實在不太接地氣了,如何能寫出讓普通民眾膾炙人口的篇章呢?
唐代酒肆的歌舞更令人迷戀。如果品著葡萄美酒,看著西域美女跳起的胡旋舞、疏勒舞、于闐舞,是不是更能激起文人的萬丈豪情、文思如泉。
通過史書、唐詩、唐詞等,我們可以知道,波斯姬在平康坊(位置在長安城東市與宮城之間)里最為集中,另外在麟德殿即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宴請外國使節的場所,也能經常看到波斯姬的身影。
四:“波斯姬”已成唐代文化的一部分
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這樣描述:自漢代以來,旅居華夏之中亞胡人,頗以善釀著稱,而吾國中杰出之樂工亦多為西域胡種。則此長安故倡,既居名酒之產區,復具琵琶之絕藝,豈所謂‘酒家胡’者也?
看來“胡人”善于釀酒、“胡姬”善于歌舞,就已經成為唐代燦爛文明和文化中的一部分了。
“胡姬酒肆”縱然成為唐代長安城、洛陽城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縱然唐代足夠開放和包容,但對大部分官員還是有約束的。
波斯姬,更多的是去官辦樂坊、民間歌院、大型酒肆才能欣賞到她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