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里不是詞牌名
菩薩蠻,亦作“菩薩鬘”等,還有多個名字,本是唐朝官辦教坊的曲目之一,后來發展為詞牌名和曲牌名。
不過這里要聊得菩薩蠻,可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唐朝時期的一類女子。
唐代蘇鶚撰寫的筆記小說《杜陽雜編》中這樣描寫菩薩蠻:大中(唐宣宗年號,屬于唐朝晚期)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明霞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纓絡被體,故謂之“菩薩蠻”。
意思是她們(菩薩蠻)梳著高高的發髻,戴上金飾點綴的冠帽,身上披著晶瑩剔透的纓絡,精美寶石綴滿全身。
這也說明了菩薩蠻的來歷:她們主要來自于現在的東南亞半島地區。
二:她們的具體來歷
唐朝時的東南半島上王國眾多,其中有一國名叫女蠻國,有說是古代傣族建立的國家,也有說相當于現在的緬甸地區,不可考證。
但有跡可循的是,女蠻國很早就向唐朝稱臣納貢了,女蠻國奉獻的有三類寶貝:
1、刻畫著兩條栩栩如生的飛龍的雙龍犀角金杯。
2、錦光輝映、留有余香的明霞錦,比唐朝蜀錦還要上乘。
3、女蠻國進貢到唐朝的女子即“菩薩蠻”。
三:“菩薩蠻”的去處
對于菩薩蠻,唐朝政府處理得比較謹慎,沒有全部收到皇宮內廷,而是:
(1)放在各類官辦的樂坊之中,進行歌舞表演。
(2)也有賞賜給王公大臣的。
(3)一些不用考慮官聲、門風的豪商巨富直接在樂坊為菩薩蠻贖身脫籍。
菩薩蠻有多么迷人呢?她們從小就能歌善舞,極會取悅于人;她們的舞技多帶異國妖嬈,聲音仿佛帶著勾人心魂的魔力。
著名詞人溫庭筠寫過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別的不知道,但溫庭筠肯定是見過菩薩蠻真容、看過菩薩蠻舞姿的,不然無法描寫得如此生動,即使是借菩薩蠻來贊嘆其他的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