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2日,徐向前指揮的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及配屬部隊,終于全部攻克了太原城外東山的“四大要塞”,期間殲滅閻軍10000余人,為總攻太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然而我軍此戰也是傷亡慘重,攻堅過程中有8500余名指戰員血灑戰場,第一兵團攻擊力銳減,圍城總兵力已不足10萬人。
徐向前
而太原城內的閻錫山,還在不斷地抓丁拉夫拼湊力量,同時迭電要求南京方面增援,蔣某人為了給閻老西打氣,終于答應空運整編第10師之整編83旅前來。
這個整編旅不久恢復番號為第83師,雖然該師運抵太原的不過4500人,但畢竟是一支正規的生力軍。
如此一來,太原守敵的整體力量重新恢復到10萬人以上,甚至超過了我軍攻城的總兵力,要知道,太原戰役打響前,以第一兵團為主的我前線部隊不過11萬余人,而在前兩個月作戰中,又出現了較大傷亡。
與此同時,閻錫山還突擊在城區內外新建了五個臨時飛機場,我軍一時難以切斷其外援通道。
因此,徐向前和周士第等首長都意識到,以第一兵團的現有力量,迅速攻克太原已無可能,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向中央軍委申請援軍了。
攻擊太原
01、徐向前請求增兵
在第一兵團攻克“四大要塞”的次日,兵團前委向西柏坡發出急電:“為爭取早日打下太原,避免曠日持久,增大消耗,特提議在可能條件下,增加兩個縱隊的兵力,以免牛抵角,從敵人的弱點上突破,迅速解決戰斗”。
戰場上畢竟是綜合實力的較量,此刻閻錫山的晉軍不僅在兵力上處于優勢,還有太原兵工廠提供源源不斷的軍火,其他軍用物資也可通過空運獲得,工事堅固,憑城死守,確實是塊難啃的骨頭。
軍委也很清楚,輕易不叫苦的徐帥,既然急電請援,必然是遇到了極大困難,因此在收到徐向前、周士第等首長的電報后,便認真分析了華北戰場的整體形勢,也反復研究了華北軍區三個野戰兵團的使用問題。
最初的結論是:確實應該增加我軍在太原前線的兵力,從而一鼓作氣解決掉閻錫山軍事集團。
閻錫山
注意在這個時間點上,全國戰場上的總體態勢非常復雜,相關大致情況是:
1、東北野戰軍剛剛結束遼沈戰役,正在抓緊時間休整補充,暫時還不能大舉入關。
2、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手,正在華東戰場與徐蚌地區的敵人展開淮海大決戰。
3、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又稱西進兵團)正包圍著傅作義的老窩歸綏,但并未實施攻城作戰,之前長途奔襲實施圍城,主要是為了牽制華北之敵不能增兵東北,從而影響東野的遼沈決戰。
4、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奉命回援石家莊和西柏坡,正在華北軍區司令部所在的阜平一線,休整待命,是華北戰場唯一可以調動的機動力量。
態勢圖
另外說明一下,華北軍區野戰部隊不設野戰軍司令部,三個野戰兵團暫由軍委直接指揮: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下轄第8縱隊、第13縱隊、第15縱隊,成立于1948年5月,在太原戰役中同時指揮西野7縱和晉中軍區部隊。
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下轄第3縱隊、第4縱隊、第2縱隊的一個旅,序列調整于7月23日。
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下轄第1縱隊、第2縱隊(欠一個旅)、第6縱隊,序列調整于7月23日。
另軍區司令部直轄第7縱隊、第14縱隊,注意華北軍區的戰斗序列后面還有調整,這里列出的是1948年11月初的狀態。
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
02、西柏坡決定增援
在如此錯綜復雜的形勢下,在1948年11月中旬這個時間點上,軍委對未來戰局發展的初步判斷是:
1、傅作義集團正徘徊在天津、北平、張家口、保定之間,對于堅守平津或者西逃歸綏“尚似未下最后決心”。
如果此時調華北軍區第二兵團(楊羅耿兵團)北上,與楊成武第三兵團合力總攻歸綏,極有可能促使傅作義提前放棄平津西退,帶著他的綏遠系部隊救援老巢。
如此便不符合“抑留傅作義集團于平津地區”的戰略構想,因此歸綏必須緩攻甚至撤圍,造成敵人的錯覺用以麻痹傅作義,同時等候東野主力入關,既然如此,華北軍區第二兵團暫時就沒有北上歸綏的必要。
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
2、在太原方向,軍委的評價是:“閻匪則因空運未斷,陣地堅固,我攻城兵力尚非優勢,仍在負隅掙扎,企圖在曠日持久中,增大我之消耗”。
因此若要打破僵局,確應增加太原前線的兵力,即調第二兵團主力西進,與第一兵團合力盡快攻下太原。
屆時也就少了一個包袱,無論是對付傅作義還是增援中原、西北,后面都能騰出相當的軍事力量來。
并且對于增兵太原,毛主席還有兩層更深的考慮,第一,閻錫山雖然是傅作義的“老東家”,但是從抗戰中期開始,兩個人早已各敲各的鑼,“華北剿總”和“太原綏署”互相之間也沒有隸屬關系。
那么太原既然是閻錫山的勢力范圍,即便我軍自河北抽兵增援山西,估計傅作義大概率也會按兵不動,坐看閻錫山跟我軍互相消耗。
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
傅作義甚至極有可能,在華北軍區第二兵團主力西援時,再搞個什么“偷襲西柏坡”之類的把戲,這樣反而有利于我軍將其牢牢地吸引在平津地區,一俟東野入關,消滅它易如反掌。
第二,如能迅速解放太原,則徐向前率領的第一兵團,也可以早日南下“接替劉鄧在中原的任務,以利劉鄧明年渡江”。畢竟中原野戰軍未來飲馬長江時,諾大的中原地區,我軍兵力難免過于空虛了。
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考慮,軍委認為,打破華北戰場目前僵局的最合適方法,就是應當抽調華北第二兵團主力,急赴太原前線,協助第一兵團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放太原徹底殲滅閻錫山的晉軍。
經與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會商,西柏坡決定動用第二兵團的第3縱隊、第4縱隊全部,以及第8縱隊第24旅,共七個旅的兵力增援太原前線,同時還將這一部署,通報給東北野戰軍司令部。
周士第
03、東野提出反對意見
然而就在軍委作出決定的第三天,也就是1948年11月15日,東北野戰軍林、羅、劉三位首長聯名急電西柏坡,對增兵太原提出了不同看法。
實話實說,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各野戰軍主要首長,對于本部隊的作戰和使用問題,與西柏坡進行兵棋推演和戰役討論,那當然是很正常的。
比如粟裕曾為華野提前渡江問題,向軍委“斗膽直陳”提出不同看法,林彪也曾因為遼沈決戰相關,與軍委多有電報往來進行磋商。
但是增兵太原的決定,并不屬于東北戰場的范疇,使用的也非東野部隊,“林羅劉”忽然提出反對意見就比較罕見了。
實際上,這封電文雖然署名“林羅劉”,其實主要還是林彪的意見,盡管措詞比較含蓄,然而反對的態度卻是非常直接的。
林彪
林羅劉在電文中首先說明:在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聯合打擊下,徐州之敵已有迅速被殲和全面瓦解的可能,在此種情況下,蔣某人會“更加企圖”將傅作義手下的中央軍南調,用以拱衛長江防線。
林羅劉隨后判斷:“而傅作義為了保存自己,可能企圖向西逃回綏遠,使東北我軍入關將會撲空,不能發揮殲敵作用”!
這才是提出反對意見的關鍵點,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就攻下太原,極有可能讓傅作義產生兔死狐悲的感覺,促使其過早下定決心,全面放棄平津地區西逃綏遠(或南逃)。
那么東北野戰軍入關后,將揪不住傅部主力,于全國戰局非常不利,哪怕是唾手可得平津也不理想,因為我軍的戰略思想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東野大軍一旦撲空,會給未來戰局增加難度。
林彪與劉亞樓
為避免這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林羅劉在電文的最后,比較委婉地提出建議:
除了華北軍區第三兵團暫不攻擊歸綏外,華北軍區第一、第二兵團目前:“亦可暫不攻取太原,而集中力量迅速包圍保定和張家口,切斷其與北平的聯絡,采取圍而不攻的辦法,以達到拖住敵人的目的”。
開國將帥們的軍事和戰略眼光,實在是非筆墨可以形容,東北野戰軍尚未大舉入關,林羅劉三位首長已經預見到戰局的發展形勢:包括淮海戰役必將取得全面勝利,也包括在淮海戰役結束后,傅作義集團可能的動向。
我們經常說毛主席偉大,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在戰爭中,能夠在關鍵時刻采納正確的意見,因此西柏坡在接到林羅劉的電文后,經過短暫的研究,隨即接受了東野首長們的這一建議:暫不攻擊并撤圍歸綏、亦不增兵太原!
解放太原
04、徐向前堅決表示支持
1948年11月16日,西柏坡連續發出兩封急電,第一封發給太原前線的徐向前司令員等同志,征詢推遲攻擊太原的意見,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軍事民主”,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
電文中著重指出,過早攻克太原,將會使傅作義感到在華北陷于完全孤立,可能會放棄平津南逃或者西撤,從而增加爾后殲滅的困難,為此,“請你們考慮下列方針是否可行”:
“再打一二個星期,將外圍要點攻占若干并確實控制機場,即停止攻擊,進行政治攻勢,部隊就地休整,鞏固已得陣地,待明年一月上旬東北我軍入關攻擊平津時,你們再攻太原”。
徐向前、周士第等首長當即回電,表示完全同意暫不攻太原的方針,絕對支持軍委在戰略上的整體部署,太原前線部隊自11月下旬起,將以圍困守敵為主,暫不發動主要攻擊。
太原守敵
如此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太原戰役總共耗時需要半年之久?因為在第一封電報發出以后,徐向前指揮的攻城部隊便停止了攻擊,其后從11月下旬到1949年4月下旬,圍困守敵的時間長達四個多月。
第二封則發給了東北野戰軍司令部,中央軍委進一步考慮到,撤圍歸綏,緩攻太原,這一系列欲擒故縱的手段,只能在心理上減輕傅作義過早“跑路”的可能,并不完全保險。
換句話說,傅作義下定決心果真要跑,憑借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的現有力量,還真是攔不住他。這就要求,東北野戰軍主力必須提前入關,在華北軍區部隊的配合下,盡早發起平津戰役。
因此第二封電報,就是敦促林羅劉首長,在可能的情況下“早日入關為好”,講真,當時東野立即動身的困難確實很大,甚至連棉帽和棉鞋都沒有完全發放,70多萬大軍揮師入關,又談何容易?
聶榮臻、林彪等
林羅劉也在回電中闡述了東野的困難,然而此時,淮海戰役正在進入白熱化,在華野和中野的聯合奮戰下,戰役第一階段,敵人既已全面陷入被動,蔣某人若想企圖增援徐蚌戰場、或者加固長江防線,其他戰區已無兵可調。
唯一可以使用的重兵集團,那就是傅作義手下的中央軍系統24個師,那可是足足20萬人馬。
也就是說,平津方面中央軍部隊南逃的風險越來越大,形勢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程度,軍委沒有時間再跟東野商量了。
1948年11月18日,西柏坡的命令不容置疑地下達了,斷然要求東北野戰軍以兩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于21日或22日,全軍或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天津、塘沽三處敵人”!
林羅劉首長,則于次日夜里9時30分回電:“我們決遵來電于22日出發”,東北野戰軍就此大舉入關!
東野司令部入關
05、太原終告解放
后面發生的事情,大部分讀者應該都心下了然,隨著東野主力入關,我軍在華北戰場上僅野戰軍數量即達百萬以上(華北軍區三個兵團共約24萬人),再加上華北軍區的地方武裝,已對傅作義軍事集團構成壓倒性優勢。
而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在解除西調太原的任務后,隨即參加了堵截和消滅第35軍的戰斗。該兵團自阜平地區出動,一路向北挺進“平張線”,終于將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包圍和消滅在新保安,為平津戰役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
1949年3月初,在平津戰役取得完勝后,根據軍委的命令,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已改稱第19兵團)、第三兵團(已改稱第20兵團)、以及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等部隊,紛紛從平津地區啟程西進,火速增援太原前線。
太原解放
歷經千里行軍,各部隊于4月初陸續抵達戰場,此時云集在太原城下的解放軍部隊,已有三個兵團、十個軍、35個步兵師又3個旅、2個炮兵師共32萬大軍,擁有各類火炮1150余門,對閻軍亦構成絕對優勢。
期間鑒于徐向前司令員病重,軍委還特別命令,正從西柏坡開會返回西北的解放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立即轉赴太原前線,統一指揮參戰部隊發起總攻。
1949年4月20日凌晨2時,我軍以強大的兵力和火力,向太原城區發起總攻,至24日結束戰斗全殲守敵,華北最后一個敵占大城市太原,終于宣告解放!
彭總在太原前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