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談一個扎心的話題,略帶爭議性,但本人不帶有任何偏見,單就存在事實進行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那就是重慶樓市,南北分化嚴重。回望過去10多年,以巴南龍洲灣板塊和渝北照母山板塊做對比,兩個板塊當時都是新區,均如火如荼的發展,當時的房價差距并不大,我無具體數據考證,大概建面均價8000左右兩個板塊都買的到。可是放到當下來看,分化就非常明顯,龍洲灣依然穩在8000左右,但照母山已經2萬+,甚至好的房子3萬+!
我們從10月新房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差距,環比成交江渝北環比大幅增加,而巴南區和大渡口的數據下滑較嚴重。二手房成交也一樣,9月江渝北的二手房成交數據要明顯好于巴南和大渡口。
重慶主城10月新房成交情況
數據來自銳理
過去20年房地產發展轟轟烈烈,不同城市的分化非常顯著,可是為何同一個城市,不同板塊之間的分化也會如此嚴重?
我們先對南北做一個定義,這個劃分是我自己定義的,供參考,我們可以把重慶主城區分成4大板塊:
北區:嘉陵江以北,包含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
中區:沙坪壩區(不含中梁山以西部分),渝中區,南岸區,九龍坡區(不含華巖寺以南、中梁山以西部分)
南區:大渡口區,巴南區
西區:泛指西部槽谷,主要就是西部科學城除去璧山這一片
接下來我們就重點談一下,重慶樓市南北分化為什么會如此嚴重,從如下5方面進行探討:
1)土地縱深,北寬南窄
地理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很多東西天然因為地理的原因,帶來天差地別的不同。
舉個有趣的例子,黃河流域代表的北方三座城市(鄭州、濟南、西安)和長江流域代表的南方三座城市(南京、武漢、重慶)GDP相差快一倍,很大原因竟然是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優勢無法替代,而黃河的航運和港口條件要差的多。
回到重慶,因為兩江四大山脈原因,重慶各大板塊被分得很碎,但土地縱深最開闊的板塊毫無疑問是北區,特別是東西向的寬度。而南區就比較尷尬了,因為山脈和長江的阻隔,巴南區和大渡口的縱深非常窄,特別是東西向更窄。
土地縱深窄了天然不適合城市的發展,配套及道路的修建會受限,板塊內各區域的關聯性也會弱化。
所以北區有“開山通海興渝州”7條“金字號”城市干道,更高密度的軌道線路覆蓋,重慶北站、江北機場,高城市級配套集中,好的商業、學校也多,包括公園占比很高。這些都是因為土地縱深開闊才能更好支撐。
反觀南區,因為土地縱深的限制,很難。
還有就是北區兩江交匯,長江重要的航運港口果園港在這邊,未來在江北寸灘還有游輪母港,這也是水運的一大優勢。
2)GDP總量和產業差距
經濟是房產的基本盤,經濟不行,人均收入不支撐,房價是不可能拉升起來的。我們看去年重慶各區的GDP數據,渝北區一直遙遙領先,江北排名第3 ,巴南區第10,大渡口第30,但可喜的是大渡口增幅排名第一。
經濟總量的差距終極原因還是因為南北產業的差距,北區的高新產業更多,包括江北的金融,產業密度更高,我們所熟知的重慶很多代表優質企業都在北區。而南區更多是偏物流、低端制造的企業。
這天然導致南北的人均收入是有差距的,之前聽過一個段子,說就看高端生鮮這個品類,在北區市場容量很好,在南區就很低。
3)人口凈流入差距
我們考核一個城市的房產有沒投資價值,其中很關鍵的一個指標就是人口凈流入,重慶近些年人口都是持續凈流入的,還行,說不上非常優秀。
這一指標對于選擇具體的板塊也適用。2022年全市凈增長0.91萬人,中心城區增長8.77萬人。除了渝中區負增長,其他均是正增長,這是否也在側面說明渝中區的宜居屬性還是要差一些。
我們從上表也可以發現,渝北區增長4.84萬人,江北區增長1.59萬人,巴南區增長0.77萬人,大渡口區增長1.14萬人。北區的人口凈流入情況也是明顯領先南區的。
人口凈流入才有希望持續推動一個板塊房屋流通性,從而推動房價上漲。如果連接盤俠都沒有,市場就會陷入有價無市的囚徒困境。
4)規劃能級的差距
規劃能級也是我們選籌的一個重要指標。
北區規劃為兩江新區,這是國家級新區,戰略高度顯然不一樣。而南區,包括巴南區、大渡口區,沒有相對應的概念,能級相差很大。
規劃能級不一樣,帶來的資源差距是天差地別的,大家看一下北區的交通規劃,產業規劃,配套的密集度,都明顯優于南區。
所以很多人問我金鳳有沒投資前景,答案是肯定有的,西部科學城國家級戰略規劃+交通的爆炸性落地(第二機場+軌道規劃等),肯定能起來,只是投資周期會比較長而已。
5)教育的差距
選擇城市有個選籌邏輯是看優質大學的數量,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看的是人才的密度,所以這幾年武漢發展還不錯。
那么對于選板塊,我們的小學初中教育的水平也很重要,孟母三遷,優質教育對于板塊人口凈流入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一點,很明顯,北區也要優于南區,特別是渝北區非常優秀。當然大渡口最近也在彌補短板,這在向好。
6)豪宅密度的差距
一個房價走勢較好的城市,它一定會有一個價格梯隊效應,最優質板塊的房價就應該是最差板塊的房價的5倍以上,這樣拉開差距之后,才會有標桿效應,房價能形成正反饋。
在這一方面,成都就非常明顯,高新南區很優秀,重慶則有點吃虧,組團分散,沒得明顯的價格標桿板塊,所以今年我們出臺的土地分級制度就很有價值,也想實現這一目標。
對于選板塊,我們可以看豪宅密度這一指標。很明顯北區的豪宅密集程度要大大高于南區,我們就看一個維度就可以看出差距,當下比較流行的豪宅業態是大平層,我們可以發現北區大平層的項目數量很多,而南區則聊聊無幾。舉個例子,我之前有做過一個項目叫西派時代,是巴南區少有的精裝大平層產品,極難賣,只有4棟樓,賣了五六年了,現在還沒賣完。
以上,是我自己分析板塊分化的一些底層邏輯,不構成純粹投資建議。如果你純粹是為了居住,選擇哪里都可以。但是如果你帶有一些投資屬性,則要好好關注了。
重慶樓市,南北分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