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發布以后,很多人都說看到了好多舊時漢服的照片(雖然可能也就隔了不到十幾年)。如果是參與或關注過早年漢服的人,應該很難完全預測到如今在“漢服”的定義下,“明制”竟然會成為當年漢服路線之爭的“勝出者”。之前在《》里也提到過,盡管一些漢服元老依然主張“訶子裙”屬于漢服,但當她們需要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還是更愿意穿著“明制”。
明制漢服,夾雜著許多“外族”血統,而后又被“異族”改造發展,款式形象又有諸多不符合“漢服定義”的地方,是如何一步步獲得如今的“地位”,又或者說,它身上比其他漢服更嚴謹更確鑿從而讓穿著者更有底氣的“形象”是如何塑造起來的?
我希望借這篇《煌煌大明:考古、服飾、禮制》的圖書推薦來回答這個問題——關于“明代服飾”告訴我的那六件事。
煌煌大明:考古、服飾、禮制
作者: 徐文躍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第一件事
時刻保持質疑
漢服早期宣傳的三個基本特征“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如今看來“明制漢服”幾乎沒一處是完全吻合的,但對于當時的漢服愛好者來說,這十二字便是天大一般的“漢服”準則,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即便是如今,大家依然會用“發展”“變化”“特例”等詞來表達,而不會去否定。
(漢服早期宣傳頁,2006年制圖)
(披風與立領搭配,曾在漢服中引發強烈爭議)
可想而知,在當時有人因為看到了明代的文物、明代的圖像發現可能歷史并非如此的時候,提出質疑是一件多么需要勇氣的事兒。
幾乎每一個“明制”漢服的愛好者或研究者都因為提出質疑而遭受過非議和攻擊。我回頭去看的時候,發現在各個朝代風格的漢服“支持者”里,只有“明制”建立過最多的大大小小的論壇、貼吧、聊天室、QQ群,盡管在這些網絡空間里并不只討論明代服飾,也會討論其他朝代甚至外國的服飾,但無一例外開始走向一條文獻、實物、圖像多重驗證的新道路。
張雙南在《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里如此寫道:
“質疑”其實是最基本的科學精神,也就是對于以前的結果、結論,甚至廣泛得到證實和接受的理論體系都需要以懷疑的眼光進行審視。但是“質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懷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質疑”實際上是批評地學習和接受,其目的是揭示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沒有經過檢驗,或者不能完全適用的地方。
我不知道“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這十二個字是由誰總結的,在我06、07年開始參與漢服運動的時候它就已經存在了。這十二個字當然也非憑空杜撰,對于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總是很被動,被耽誤過,也走過一些彎路,這十二個字只能說曾經我們的水平只有這樣子了,但當它成為一場網絡運動的宗旨時,就變得如宗教教義般不可撼動,不允許被質疑,也就失去了屬于它的“科學”。
第二件事
消化負面客觀
在對“明制漢服”的拉扯之中,還牽扯著關于歷史血統論的爭議。
明代雖然是最后一個漢人做皇帝的王朝,卻并非是一開始很多人想象中的純血王朝,它即被前朝(元代)影響,也影響后世(清代),甚至輻射海外(朝鮮日本等)。明朝,仿佛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別人繞不開它,它也繞不開別人。然而,要如何去理解明代服飾“血統”的復雜性,似乎也成為了一個焦灼的爭議點。
比如明代的立領/豎領。在了解真正的明代服飾之前,大家對于立領的印象是來自清朝,似乎只有清朝才有立領,而立領也是清朝服飾的重要符號。所以當明代立領出現以后,漢服群體仿佛是走完了一整個庫伯勒-羅絲悲傷循環:先是否認明代存在立領,而后又認定為“明制”加上立領的人是居心叵測,接著開始制作許多對比圖,試圖將明立領和清立領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鴻溝……
(庫伯勒-羅絲悲傷循環示意圖)
(2011年漢服吧中關于立領的抵制聲音)
(漢服愛好者制作的明清立領區別,2014年制圖)
(商家JLMT根據傳世文物制作)
從以前的爭議,很難想象僅僅過去十年,如今漢服中出現立領已經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兒。
對于大多數早年由漢服開始接觸古代服飾知識的人來說,會因為“明代服飾”而接觸到許多負面的歷史現實。除了立領,還有如今很多人都不敢觸碰的“左衽”。
(早期見于漢服運動的明代左衽圖像)
我們一開始獲取的信息是,這些服飾特征是負面的、是罪惡的、是違背各種看起來很宏大的敘事主旨的。然而,更多的歷史文獻、文物、圖像卻告訴我們,那些是客觀存在的,這就使得在學習之中還要分出很大的氣力去消化這些“負面客觀”,更加不能因為這些而影響了自己的學習與判斷。
反復的學習,反復的審視,讓歷史成為自己情緒的脫敏劑,不因為那些自己未曾參與的成就而沉迷于廉價的虛榮,也不要因為當下世人的好惡而對歷史盲人摸象。
第三件事
抵御歷史誘惑
因為明代服飾所能帶來的,不僅僅只有“負面”,也有很多“榮譽”。隨著對于中國古代服飾的了解,服飾也成為具象的中華文化輻射傳播的標志物。漢服推廣中一直以來容易被誤認為和服、韓服的問題在這個“XX都是學我們”“漢服是XX的老祖宗”的句式下也得到了“有效”解答。但是相比早期偏向蒼白的話術和粗淺的對比圖,對于明代服飾歷史的學習顯然能提供更多確鑿的實證,不論是來自文獻記錄,還是彼此可以印證的實物和圖像等等。
(早期漢服運動宣傳資料里的中日韓三國服飾對比)
(明代對朝鮮、日本賜服的相關論文)
這是與第二件事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情緒,來自于“我祖上闊過”,對于一些歷史小白的人來說這個“闊”的程度甚至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力。
時至今日“明制漢服”依然在很多人眼里扮演著“衣冠上國”的角色,他們不見得有多熱愛或了解明代服飾,但每每當提到明清朝代交替、提到中日韓三國局勢時會將這段歷史搬出來。盡管他們不曾參與過這段歷史的榮耀、也未曾體驗過歷史里的苦難,卻汲取著這廉價的快感。
有人說,其實真正喜歡歷史的人很少,多的是喜歡帝王的人、幻想某個朝代的人。明代服飾無疑是非常好的“做夢”素材,但做夢可以,得知道自己是睡著了的。因為,不論是找尋更多做夢素材,還是抵御沉淪的誘惑,都需要我們清醒著去學習歷史。
第四件事
探索知識邊界
明代向周邊輻射的服飾文化也并非完全由明代人自創的,明代服飾本身也烙印著前朝的印記、異族的痕跡,只有理性看待“走出去”才能理性理解“留下來”。
《煌煌大明》的作者舉例了“貼里”,很神奇地串聯起元明清三朝,并且還可以在朝鮮半島(包括現在的韓劇)、戲曲舞臺上看到蹤影。并且,貼里可為實用,也發展成禮服,也有許多符號化的形象。
(孔府飛魚服)
(李朝代天翼)
(清代朝袍)
如果對歷史也不卑不亢、寵辱不驚,就會發現它們的發展編織成一張十分迷人的網絡,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追尋。
我周圍很多朋友都回答過為什么要學習、研究明代服飾這個問題,答案總是出奇一致。因為在眾多朝代里,明代服飾是相對資料詳實又受到忽視的一塊領域,尤其對于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來說,僅憑一心愛好卻缺乏內部渠道,只能一本本發掘報告去看、一家家博物館去逛、一疊疊文物圖錄去買……又想起開頭提到的,只有“明制”愛好者們在建立社群,或許因為我們總是需要共享資料、探討疑惑、碰撞想法吧!
而大家最初的想法也是,以明制為原點,時間線上往前一步步推進,空間軸上向外一點點尋覓。盡管,我覺得這部分后續其實我們做得并沒有如當年預想中那么好,但明代服飾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探索服飾知識邊界的勇氣。能走多遠這是后話,至少要開始出發。
第五件事
試論普世價值
明代服飾的縱橫交錯,也給了我們一個妄念:是不是可以由此去探尋傳統服飾的發展規律和普世價值。應該有很多人設想過,如果沒有清朝,明代服飾將發展成啥樣,我們能否走上一條不同的服飾現代化道路,至少會有一些不同的元素被保留吧。
依然記得看《定陵》報告的時候,被沒有出土一件交領女裝而震驚,隨即便開始思考:都是對襟,立領對襟、方領對襟、圓領對襟,對比現代服飾也以對襟為主,是否暗示著這曾是一條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呢?
(定陵出土女裝及云錦所復制品)
可惜這個想法終究過于大膽又缺乏依據,但從明代一路保留到近代的服飾元素其實還有很多,又難免開始胡思亂想這些“生命力”的頑強是因為歷史的幸運還是有別的可以總結起來的原因呢?
但“明制”服飾單品的確是目前各個不同朝代風格漢服里最容易在時裝體系內找到相匹配的生態位,所以它不論是通過改變材質和圖案設計來假裝“時裝”還是與時裝混搭,都是相對最容易的。
探尋明代服飾的普世價值,并非是為了去證明明清哪個朝代服飾更高明一些,而是在文化自覺的當下、在浩瀚的中華服飾文化里,我們如何去找尋更具代表性更經典雋永的中華服飾元素。答案或許在歷史里,但驗證卻總是在未來。
第六件事
期待被證偽
我買過很多古代服飾的書、漢服的書,就像第一件事“質疑”一樣,好的書是期待被“證偽”的。它不應該只說功績、只下結論、只給最外層的形象,而是要層層剝離、層層驗證。
在公眾號寫一些影視古裝劇文章的時候,會有讀者詫異我怎么能快速又準確地找出劇組的參照對象,從整體形象到細節挖取都能找到。這其實只是看得多了,我看很多復原的形象也是如此,能看到他們的底本,也能看到它們受到了那些“前人”或影視劇的影響。但是,掉轉過頭,應該問的是他們在營銷、在宣傳的時候為什么自己不說呢?因為,說了,就很容易被證偽。
就像論文一樣,注釋與參考文獻得要有的,跟著古畫又畫了一版電子格式的,這底本得要給的吧,否則就是在拒絕被“證偽”的可能性。
《煌煌大明:考古、服飾、禮制》這本書比起很多關于明代服飾的圖書來說,內容很多但“噱頭”很少,作者@樂浪公 是網上比較少有的專注于學術研究而非網絡猜想的服飾研究者。
對于這本書,我似乎看到作者試圖將“明代服飾”從網絡的熱切關注里“摁”回冷靜的歷史研究里。如果沒有可愛的Q版,如果沒有真人的穿著,如果沒有華麗的圖表,一如我們剛從故紙堆里初見明代服飾的模樣,文獻、實物、圖像,如今見慣了“明制”高大上形象的人,還會像十幾年的人們一樣,選擇它、研究它、喜歡它嗎?
我想,我喜歡明代服飾,16年前買到了當時很罕有的“明制漢服”,其后走過很多彎路,甚至不敢保證如果能夠一直走在正途上。但因為明代服飾而所學習到的這六件小事,始終帶著我往前走。
煌煌大明:考古、服飾、禮制
作者: 徐文躍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