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是有時進、有時退,重要的是要懂得何時該進、何時該退。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鬼谷子講的進退之道。
鬼谷子很注重進退之道。他講過,很多時候只有先退一步,下一步才會進得更好。
鬼谷子
三國時期的劉備是有名的胸襟寬大之人,懂得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他在事業初期時缺乏人才,在他的第一位軍師徐庶的推薦下,得知諸葛亮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決心一定要把他請到帳下。他決定親自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訪,而且為了表現誠意,還帶上關羽張飛一起去。
但諸葛亮是個十分清高之人,他要考察劉備的誠意夠不夠,于是劉備前兩次拜訪時諸葛亮故意躲開不見。為了得到諸葛亮這個大才,劉備后退一步,放低了自己的身段,以謙卑的姿態第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拜訪。正是劉備放低了身段,后退一步,贏得了諸葛亮的歸附,為后來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打下了基礎。
諸葛亮
春秋時期著名的國君越王勾踐也是懂得進退之道的人。當時越國和吳國有世仇,多次交戰。一次勾踐為了復仇起兵攻打吳國失敗,被俘虜到吳國。勾踐為了日后有機會再次復仇,故意后退一步,做起了吳王的奴仆。當吳王上馬時勾踐就彎下腰,當吳王的上馬凳,讓吳王踩著他上馬。一次吳王得了大病勾踐親口嘗吳王大便的味道,以辨別吳王得的是什么病,應該吃什么藥。
正是勾踐后退的這一大步,使吳王后來終于放勾踐回國。使勾踐能有機會用十年的時間重整國力,最后終于戰敗了吳國,成為當時天下的霸主。
紅軍作戰圖片
在共產黨革命時期,紅軍進行了五次反圍剿戰爭。前四次都是采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巨大勝利。每次國民黨的圍剿部隊都比紅軍人數多出數倍,大炮等先進武器數量對紅軍有巨大的優勢。紅軍在明顯弱勢的情況下。采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把主力部隊先后撤,在國民黨部隊追擊得疲勞至極、地形有利于紅軍時,找到對方的弱點,重點打擊逐個擊破,最后徹底打垮了國民黨的圍剿。
總的來說,做事業時一定要認清形勢。在自己實力不夠時,就應該退讓或者甘當配角。在自己實力有優勢的時候,就應該積極前進、充當主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