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史公在《史記·周本紀》里,把周朝敗亡的原因,歸結為周幽王寵愛褒姒并廢長立幼,有一種濃濃的天命觀。但隨著《清華簡》和《竹書紀年》的普及,更多的歷史資料展現在世人面前,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太史公的論斷。
把各種資料總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發現一條周朝敗亡的明確路徑,甚至可以說,周朝敗亡體現了“生老病死”的歷史周期律。
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代人建立了,但是完成翦商大業后,周武王便駕崩了,新建立的周朝留給周成王。
不過那時的周朝生機勃勃,又有雄才大略的周公旦輔政,所以在歷史的慣性下,周成王和周康王時期,周朝繼續保持上升的態勢,號稱“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馀年不用”,后世稱為“成康之治。”
隨后繼位的周穆王,通過數十年的南征北戰,直接把周朝帶到最頂峰。
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周穆王在位時發生了一系列大事——
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 冬十月,王北巡守,遂征犬戎。 十三年春,祭公帥師從王西征,次于陽紆。 徐戎侵洛。 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 十四年,王帥楚子伐徐戎,克之。
周穆王先是北伐犬戎,然后向西征討開疆拓土,這時淮河一帶的徐戎造反,兵鋒直指洛陽,于是造父駕駛戰車立即帶周穆王回師,周穆王隨后統帥楚國兵馬擊敗徐戎,一舉平定南方。
而為了獎賞立下大功的造父,周穆王把趙城封給他,后來造父的直系后裔以“趙”為氏,建立了趙國,同族近支親屬借助造父的地位,逐漸建立了秦國的根基。
后來周穆王又發動了數次大戰,向西打到昆侖山,見到所謂的西王母,向北討伐犬戎,俘虜犬戎的五個王公,向南則渡過長江征服越地,并在涂山大會諸侯。
周穆王用一代人的時間,建立了赫赫武功。
周穆王征戰數十年,雖然極大開拓了周朝的戰略空間,但消耗太大,把“成康之治”積累的家底都給折騰空了,所以此后的共王、懿王、孝王、夷王時期,周朝改弦更張,用不折騰的態度來休養生息。
緊接著,就到了周厲王時期。
這個時候,周朝已經建立將近二百年了,諸侯貴族們很難和先輩一樣,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軍隊數十年不作戰導致戰斗力急速下滑,再加上大量的公田化為私田,周朝直接掌控的田地變少,財政赤字也嚴重起來。
對于農業時代的王朝來說,這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朝發生了一件大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征之,不克”,淮河一帶的戎狄部族又造反了,并出兵洛陽,周厲王命虢公長父統兵討伐,結果戰敗了。
這場軍事失敗,讓危機四伏的周朝雪上加霜,也讓周厲王的威望受到嚴重打擊。
于是周厲王做了兩件事——
榮夷公向周厲王建議,把山林湖泊收歸國有,用這部分收益來補貼財政。周厲王同意了,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專門負責山林湖泊的國有化政策。
諸侯、貴族、國人對周厲王議論紛紛,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并推進國有化政策,周厲王頒布命令,不允許他們妄議朝政。
其實周厲王要把山林湖泊國有化的政策,和漢朝的鹽鐵官營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在農業經濟衰落以后,用壟斷工商的方式充實國家財政。不允許妄議朝政,則是控制輿論,任何事都不要討論,按我說的做。
從周朝長治久安的角度來看,周厲王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但在諸侯貴族們看來,國有化政策傷害了他們的經濟利益,不允許妄議朝政傷害了他們的參政議政權。
于是三件大事陸續爆發了——
十一年,西戎入于犬丘。 十二年,國人圍王宮,王亡奔彘。 十三年,共伯和攝行天子事,號曰共和。
犬丘在鎬京以西,現在屬于咸陽市管轄,是周朝的門戶要地。國人圍王宮就是國人暴動,驅逐周厲王。
至于“共和”有兩種說法,《竹書紀年》和《清華簡》里說,共伯和是封地在共、排行或爵位為伯、名為和的諸侯貴族。
《史記》的說法是,周朝初期,周公旦和召公奭輔佐朝政,于是周公旦的長子被封到魯國、召公奭的長子被封到燕國,他們的次子一系則世代繼承周公、召公的爵位,在鎬京輔佐朝政?,F在新一代周公和召公共同秉政,號稱共和。
不管怎么說吧,犬戎莫名其妙的攻占犬丘,緊接著國人暴動驅逐周厲王,諸侯貴族替代周厲王執掌朝政,這三件事要說沒有關系,恐怕是不可能的。
所謂的國人暴動,極有可能是諸侯貴族和犬戎勾結起來,對周厲王內外夾擊,反撲周厲王的強勢統治。
周朝的共和時代維持了十四年。
因為周王的嫡系部隊宗周六師還在、姬姓諸侯國還在,暫時沒有人能真正改朝換代,于是在完成對周厲王的清算、諸侯貴族們撥亂反正之后,周宣王便順利繼位了。
但正是在周宣王時期,周朝迎來毀滅性的打擊——
三十八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 三十九年,王師伐姜戎,戰于千畝,王師敗績。 四十年,料民于太原(寧夏固原)。 四十一年,王師敗于申。
隨著歷史周期律的不斷推進,周朝的國力也在不斷衰落,而戎狄卻在不斷向關中地區遷徙,于是周朝在和戎狄的戰爭中,接連戰敗。
所謂“料民于太原”,指的是周朝在寧夏固原一帶調查人口、征收賦稅、征調兵役,那么我們可以推斷,周朝和戎狄的兩次戰爭中,宗周六師受到極大的損失,逼的周宣王不得不重新組建嫡系部隊。
申國其實是戎狄的一支,號稱申戎,和犬戎是世代盟友,和周王室也世代聯姻,周厲王的王后申姜就來自申國。
也就是說,申國是周朝和戎狄之間的中間勢力,既能借周朝壓制戎狄,又能聯合戎狄要挾周朝,實力非常強悍。
那么按照常理來說,申國是不希望周朝消滅戎狄的,一旦沒有戎狄的威脅,申國也就失去了統戰價值。
周宣王和條戎、奔戎、姜戎的戰爭失敗,可能和申國有極大的關系。
所以周宣王向申國宣戰,想消滅這個不安定因素以后,再集中全力和戎狄作戰,但是周宣王新組建的部隊戰斗力更差,被申國給擊敗了。
這樣一來,在內外戰爭中屢屢戰敗的周朝,不僅無法應對戎狄的挑戰堅守鎬京,也失去以武力彈壓東方諸侯的實力。
那個萬國來朝的周朝,其實已經成為空架子了。
二、
周宣王之后是周幽王。
周幽王的王后也來自申國,兩人生下的兒子便是太子姬宜臼。從前文的脈絡來看,周幽王和申后的婚姻,要么是周朝和申國作戰前的拉攏,要么是周朝敗給申國之后的妥協,總之是一場徹徹底底的政治婚姻。
政治婚姻原本是很正常的,但在申國擊敗周朝之后,這份婚姻的問題就大了。
周朝已經不能用硬實力壓制申國了,那么申國在周朝的話語權便急劇增加,再加上申國背后的戎狄部族,導致申國的一舉一動,都能對周朝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申后可以看作申國在周朝的代言人,周幽王的執政生涯,必須看申國的臉色。將來太子姬宜臼繼位,雖然有強大的外戚支持,但更有可能成為申國的傀儡。
到那個時候,周朝到底是姬氏的,還是申國的?
所以周幽王決定廢除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伯盤)為太子。
《史記》的說法是:“當幽王三年,王之后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p>
《清華簡》寫道:“王與伯盤,逐平王(姬宜臼),平王走西申?!?/p>
《竹書紀年》是另一種說法:“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八年,王以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p>
不管怎么說,周幽王都是想擺脫申國的控制,冊立勢力不強的褒姒和伯服,然后逐步整頓周朝的政治格局。
但結果是確定的,那就是姬宜臼不甘心失去王位,跑到申國尋求幫助,申國不甘心放棄對周朝的控制,接納了姬宜臼。
對于周幽王來說,姬宜臼借助外敵的力量謀取王位,事實上是背叛周朝,背叛周宣王和周幽王的既定路線,絕對不能容忍。而申國已經擊敗周朝,現在又得到前太子姬宜臼,如果不立即處理,以后更加難制。
于是周幽王起兵討伐申國,準備奪回前太子姬宜臼——“王師伐申。”
做為對周幽王的回應,申國的做法簡單粗暴,不僅不交出姬宜臼,還聯合鄫國、犬戎擊敗周朝軍隊,并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和伯服,俘虜褒姒。
《竹書紀年》的記載非常詳細——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p>
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關于鄭桓公有這么一條記載:“晉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鄭父之丘,是為鄭桓公?!边@件事發生在周幽王初年,說明周幽王和鄭桓公是一條戰線的,已經和鄫國交戰過。
這意味著,申國、鄫國、犬戎是周朝的世仇,他們擊殺周幽王和鄭桓公是算總賬。
戰爭結束后,《竹書紀年》里寫道:“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攜?!?/p>
魯國在山東曲阜,許國在河南,他們跑到鎬京和申國走到一起,并擁立姬宜臼,說明在戰爭爆發前,他們是有長期串聯的。
鄭子是鄭桓公的繼承人,鄭子擁立姬宜臼,說明在周幽王和鄭桓公死后,鄭子立即背叛了他們的路線,向勝利者靠攏。
為什么?
答案就在《春秋左傳》里:“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鄭武公就是鄭子,按周朝的禮法,諸侯繼位當年不能稱爵位,只能稱子,所以鄭武公擁立姬宜臼的時候是鄭子。
從姻親關系來看,鄭子(鄭武公)和申國、姬宜臼是戰略同盟,和其父鄭桓公的政治立場完全不同。
而虢公是世代輔佐周王室且有封國的諸侯貴族,虢公翰擁立余臣,說明在周幽王失敗之后,他選擇繼續擁護周朝正統,不和叛亂者合流。
但《清華簡》寫的是:“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周朝的絕大部分貴族諸侯,都和虢公翰站在一起,擁立余臣為新的周王,根本不承認姬宜臼的地位。
不管哪種說法是對的,但結論很明確,周幽王之死絕不是廢長立幼那么簡單,而是周朝在失去嫡系軍隊和權威淪喪之后,遭到一部分諸侯貴族的聯合絞殺。
就這樣,周朝出現二王并立的局面。
毫無疑問,歷史清白的余臣更有資格繼承周朝正統,而聯合外敵和野心家奪取王位的姬宜臼,更像一個背叛者的角色。
但正是歷史清白害了余臣的性命,正是沒有資格繼承周朝正統,讓姬宜臼成為真正的周王。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諸侯貴族看明白了,如果余臣重建周朝,諸侯貴族們就要回到以前的狀態,事事都要守禮,不能自由發展。可如果改換門庭擁立姬宜臼,那么缺乏法統并有歷史污點的姬宜臼,必然不能重建周朝,周朝便禮崩樂壞了,諸侯貴族們就自由了。
于是余臣的支持者日漸減少,二十一年后,曾經堅決支持周幽王并和鄭桓公討伐鄫國的晉文侯,背叛了自己的立場,統兵攻入虢國殺死余臣,擁立姬宜臼。
姬宜臼至此成為史書里的周平王。
但結果正如諸侯貴族們預料的一樣——
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
三、
周平王即位之后,在晉文侯和秦襄公的護送下,遷都到洛陽,鄭武公負責接應并安頓東方諸侯,后世稱之為東周。
從此以后,戎狄占據關中地區,準備復制周朝走過的路。
而因為周平王東遷遠離戎狄,做為周朝和戎狄之間的中間勢力,申國也失去統戰價值,從此衰落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申國,是周宣王為了分化申國勢力,把親舅舅封到河南南陽另外建立的申國,不是殺死周幽王攻破鎬京的申國。
周平王東遷的最大贏家,其實是鄭國。
為什么呢?
首先,洛陽就不是定都的最佳選擇。
周朝建立初期,周公旦營造洛陽并布置成周八師,是為了鎮壓散布各地的殷商舊族,同時也是鎬京征服東方諸侯的前進基地,可以說,洛陽的軍事功能遠遠大于政治功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周朝定都鎬京,洛陽才能產生作用,一旦放棄鎬京遷都洛陽,周朝就成了一條腿走路的瘸子。
而且鎬京所在的關中地區,函谷關、大散關、武關、蕭關從四面撐開,給關中極大的戰略縱深,再加上關中成熟的農業經濟,足以支撐一個強勢政權。
但洛陽周圍的孟津、小平津、軒轅關、伊闕關等險要關卡,幾乎都集中在洛陽周圍的方寸之地,導致洛陽的戰略縱深極其狹小,洛陽盆地又只有1200平方公里,農業經濟能力遠遠不如34000平方公里的關中盆地。
這樣一來,周平王東遷以后,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壯大周朝。
其次,洛陽離鄭國太近。
鄭國原本在陜西境內,是周朝的畿內封國,但受封不久后,鄭桓公感覺周朝矛盾重重遲早要出事,便通過一番運作,把封國改到河南鄭州一帶,按照現在的距離來算,鄭國距離洛陽只有一百公里左右。
等周平王遷都洛陽的時候,鄭國已經經營數十年了,而且占據了虎牢關天險,直接掌握洛陽的命脈。
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實力不足又失去天險的周平王,如何能擺脫鄭國的控制?
最后,鄭武公擁立周平王是立下大功的,尤其是安頓東方諸侯,對周平王的意義非常大,于是在周平王遷都洛陽以后,鄭武公便成為周朝的卿士,全權負責周朝的軍政事務,甚至能借周平王的名義,調動“王師”為鄭國作戰。
這樣一來,實力雄厚并入朝主政的鄭武公,事實上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翻版周公旦,但周平王卻不是擁有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的翻版周成王。
這樣的權力和地位,鄭武公薨逝后,又傳給鄭莊公。
所以說,鄭國才是周平王東遷的最大贏家。
四、
周平王一輩子窩窩囊囊的,但此后的周王,不是沒有反抗過鄭國,試圖恢復周朝天下共主的地位。
公元前720年,做了五十一年傀儡的周平王駕崩,其孫周桓王繼位。
同年,周桓王便準備任命世代忠于周朝的虢公忌父為卿士,和鄭莊公共同主政,這樣便剝奪了鄭莊公專權的資格,也可以讓虢公忌父和鄭莊公互相制衡。
在那時的現實條件下,周桓王的做法是沒有問題的。
但鄭莊公的消息很靈敏,直接質問周桓王:“我對周朝忠心耿耿,你竟然要搞我?”面對實力雄厚的鄭莊公,剛繼位的周桓王不敢面對現實,便說:“沒有?!?/p>
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周桓王提出互換質子,于是周桓王的叔叔“王子狐”到了鄭國,鄭莊公的太子“公子忽”到了洛陽,一旦對方有背叛的行為,就可以先殺質子。
這件事稱為“周鄭交質”,在歷史上非常重要。
周王原本是天下共主,只有諸侯提供質子表忠心,哪有周王向諸侯提供質子的?現在周朝和鄭國互換質子,意味著遷都洛陽后僅僅一代人,周朝便徹底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淪為一個地位較高的諸侯國了。
到了公元前715年,周桓王終于任命虢公忌父為右卿士、鄭莊公為左卿士,兩人共同主政。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正式剝奪鄭莊公的卿士職位,把主政的權力交給虢公林父(虢公忌父之子)和周公黑肩(周公旦之后)。
鄭莊公失去主政的權力,非常不滿,便不去朝貢周桓王。周桓王大怒,你做為諸侯國竟然不來朝貢,反了,便召集諸侯討伐鄭國——
周桓王親自統領中軍,虢公林父統領蔡國和衛國軍隊為右軍,周公黑肩統領陳國軍隊為左軍。
周桓王猶如一個力挽狂瀾的勇士,浩浩蕩蕩的殺向鄭國,結果鄭莊公也兵分三路,利用周、蔡、衛、陳軍隊不統一協調的特點,先擊敗蔡、衛、陳國軍隊,然后集中兵力包圍周桓王,周桓王大敗,鄭國大將祝聃甚至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戰爭結束后,鄭莊公還派人慰問周桓王,簡直是殺人誅心。
這是周平王遷都洛陽后,周朝試圖收權的最重要一次努力,戰敗了,便讓鄭莊公更加輕視周朝,也讓其他諸侯國看到周朝有多么虛弱。
當然,周桓王還做過另外一次努力。
晉國的晉文侯薨逝后,其子晉昭侯把曲沃封給叔叔成師,自己繼續住在故都翼城。但曲沃比翼城大得多,在那個年代,城池大意味著實力強,所以當時就有人說,成師得到曲沃,一定會憑借實力更進一步的。
“晉之亂其在曲沃矣?!?/p>
果然,成師得到曲沃便自號桓叔,短短七年后,晉國大臣潘父刺殺晉昭侯,準備迎接成師主政晉國。雖然晉國大臣誅殺潘父、擁立晉昭侯之子晉孝侯,并出兵擊敗成師,但從此以后,曲沃和翼城開始長達六十年的戰爭。
在這場漫長的晉國內戰中,周桓王最初是站在曲沃一方的,于公元前718年出兵,幫助曲沃攻打翼城。
可能周桓王的想法是,曲沃畢竟是不正義的一方,我幫助曲沃奪取晉國,便擁有一個強勢的外援,可以用來制衡鄭國,簡直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但曲沃的想法是,我都是不正義的一方了,周桓王支持我不是違背禮法么,怎么可能呢,這里面肯定有陰謀。
于是在戰后,曲沃背叛了周桓王,斷了聯系。
周桓王大怒,直接出兵討伐曲沃,從此以后站在翼城一方。
結果在公元前709年,曲沃和翼城爆發“陘庭之戰”,俘虜翼城的晉哀侯,徹底得到晉國內戰的主動權,“曲沃益強,晉無如之何。”
周桓王不甘心,于公元前704年冊立晉哀侯的弟弟為晉侯,希望晉國正統能支棱起來,但是二十八年后又被曲沃擊敗,周朝無奈之下承認曲沃為晉國正統,列為諸侯。
這樣的戰果,不僅意味著周桓王的諸侯制衡方案失敗,同樣是在宣告天下,諸侯之位可以用武力奪取,只要有實力,周朝就是橡皮圖章。
禮法不存在了,規矩沒人遵守了,天下便亂了。
曾經做為天下共主的周朝,至此徹底煙消云散了。
五、
其實在周幽王被殺之前,鄭桓公就問過周朝的太史伯:“周衰,何國興者”,周朝矛盾重重,即將衰落了,以后哪國能崛起呢?
太史伯給出一句話:
“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堯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并,亦必興矣?!?/p>
簡而言之,齊、秦、楚、晉一定能崛起,我說的。
后來鄭桓公和周幽王戰死,鄭武公和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做了數十年的小霸主,等鄭莊公薨逝后,鄭國便陷入內亂,再也沒有重新崛起。
此后陸續登上歷史舞臺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除了打醬油的宋襄公以外,其他四位霸主和太史伯說的完全一致。
而用陰謀詭計顛覆周朝的周平王,子孫后代始終都抬不起頭來,申國、鄫國、犬戎、魯國、許國也都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即便是后來站隊周平王的晉文侯,后代也被其弟弟成師建立起來的曲沃,消滅的干干凈凈。
晉文公就是曲沃的后代。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用陰謀詭計獲利的野心家們,終究要給歷史一個交代,這個世界必定屬于自力更生努力奮斗的人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