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久遠的農耕文化,從遠古先民播下第一粒作物種子,到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千百年來,無數人在同樣一片土地上勞作著,生生不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農民。
農民與他們居住的農村,和我們保持著一種極度遙遠卻又無限接近的關系。一日三餐,飲食把每個人與農民緊密相連,經濟運行時需要的物資、土地、勞動力也有很多來源于農村。同時,在農業文明的底色上,即使身處繁華大都市,穿過鋼鐵森林,人們身上仍有一條深系于土地的紐帶。
清《御制耕織圖》|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在現代生活中,農民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對他們有各種整體化的描述和想象。而透過這層概括性的迷霧,是否有某個稱呼、某種聯系,讓“農民”于你而言是一些特定的人?他們又是怎樣的形象?
當一個個具體的面貌閃現在我們眼前,農民的形象瞬時豐富起來。天南地北,有如此廣袤的土地;農林牧副漁,有這般豐富的領域,千千萬萬辛苦耕耘的中國農民各不相同。
國家級攝影師逄小威,歷時10個月,走遍31個省市自治區,跨過900多萬平方公里,拍遍56個民族,涵蓋農林牧副漁5個領域,從1000多幅“中國農民”肖像中,精選300多個形象,匯成1冊全面記錄,呈現現代生活中,應該被看到的一群人。
《中國農民》一書 | 圖片來源:松蘭鋪子
從東端的黑龍江黑瞎子島,到西端的新疆克州,從南端的海南島三亞,到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北極村,逄小威用鏡頭對準每一個具體的農民,記錄他們與勞作、工具、動物、家族的關系。
漁民、林業工、種田人、保安、公路養護者、木工、修理工,書中這些不同身份的人都曾經或現在仍然生活在農村,或往返于城鄉之間,他們背后是一條綿延至千百年前,卻又支撐著當代生活的重要線索。
“每個人一生中都應該有一張好的肖像,農民亦如此,他們同樣擁有豐富的、耐看的、有深度的表情。”在這樣的觀念下,逄小威用攝影鏡頭捕捉中國農民的面孔,用肖像攝影這種凝固了時間的琥珀,展現出他們在日常生活背景下迸發的生動感染力。
種田人 呼倫貝爾魔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區 | 圖片來源:《中國農民》
漁民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 | 圖片來源:《中國農民》
漁民 赫哲族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 | 圖片來源:《中國農民》
種田人 苗族 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 圖片來源:《中國農民》
每張照片都記錄了拍攝的時間、地點,精準到分鐘,這是作者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瞬間。除了影像之外,書中還收錄了數篇拍攝現場記錄的農民自述,這些短小自述保留了農民自己的口音、措辭和故事,補充了影像之外的背景故事。
逄小威是誰?你可能不認識他,但一定看過他拍的照片!從巴菲特到黃永玉,從姜文、陳凱歌、張藝謀、賈樟柯,到鞏俐、章子怡、葛優、陳坤的經典肖像,都由他拍攝!
逄小威攝影作品 | 圖片來源:松蘭鋪子
1956年,逄小威在北京出生,1978年,逄小威考上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室友葛優借給他的一只相機,讓他最終成了攝影師,這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協會會員,中國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體育頻道、中國電視主持人協會、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國電影博物館等單位特邀攝影師。
逄小威代表作品 | 圖片來源:松蘭鋪子
以一本書走遍中國農村,看見一代一代中國農民,用一部影像組成的田野調查,對當今中國農民生存現狀進行真實記錄。權威農業問題專家溫鐵軍老師作序推薦,通過《中國農民》這本書,走近一個個鮮活的、具體的人,感受在中國遼闊土地上生活的農民的魅力。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系【松蘭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