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感覺最近沒有收到我們的推送,可能是因為公眾號又調整了推送規則,導致推文沒有推到你們的跟前。請星標我們,或是多多給我們留言,點贊,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我偶爾會在工作日的下午去看電影,經常看到場內幾乎是滿員,每次碰到如此爆滿的時候,我都會想,這么多人,他們難道不上班嗎?為什么有時間坐在這里看電影呢?
以及,有時我會去咖啡館移動辦公,同樣地,里面也坐滿了打電腦的年輕人,一坐就是一個下午…
所以,不上班的年輕人們,都在干嘛呢?帶著這種好奇心,我參加了一個關于“不上班的人在干嘛?”的聊天沙龍,這個過程實在有趣,之后我邀請幾位朋友聊了聊關于不上班的日子,下面,便是她們的回答。
撰文 | coralsky
編輯|97
子泓
年齡:26歲
子泓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e人,也是一個很颯的女孩子,出門都帶著折疊單車,那是她往來各處的交通工具。她形容自己是一個“斜杠青年”,因為擁有三重身份,分別是保險代理人/私廚主理人/攝影師。
● 子泓。
雖然畢業已經三年了,但是子泓幾乎沒有在那種需要朝九晚五、電腦前坐一天的公司里上過班。她高中便去了美國,大學里學的是攝影,留學八年后,2020年畢業回國。
最開始,子泓選擇和朋友一同創業開公司,做藝術策展類的工作,但是做著做著,子泓發現,不僅是整個團隊都不夠成熟,對于商業模式的考慮也欠缺周到,于是沒到半年,這項創業就宣告結束。
這之后她在廣東家里呆了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有點迷茫。這時恰好媽媽在上海的朋友問她要不要學點什么,比如保險,有機會也可以來上海工作。子泓曾經在上海小住過,對魔都的生活挺感興趣,想著反正閑著也是閑著,索性嘗試一下。
● 子泓的日常生活。
2021年的春節過后,她參加培訓之后覺得挺感興趣,來到上海,就這樣開始了做保險代理的工作。這份工作不交社保,但是需要早上打卡與開早會,子泓的理解是,雖然要打卡,但是不用坐班,和傳統意義上的上班不一樣,實際上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個人創業,她形容保險代理“就像是經營連鎖便利店,只需要把已成型的產品拿出來賣就行”。
私廚的工作是在這一年的九月份左右開始的,看似與保險代理沒有交集,不過某種程度上來說卻有著一些關聯。這似乎也是一種趨勢——很多做保險行業的人,都會有另一門副業或兼職,用以拓展人脈或著更好地利用彈性的工作時間。
子泓大學時,偶爾做些創意菜,叫上留學生朋友們一同來吃飯聊天。重拾這門手藝,一方面是因為她剛來上海不久,想要和人有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分享美食無疑是個很好的方式,另外,這也能幫助她拓展人脈。
對于做私廚這件事,子泓還是很認真的,開始不久,她便報名學習了上海法國藍帶的課程。盡管學費不菲,她仍覺得收獲很大,尤其是對法餐的理解和菜單的設計。
● 制作私廚菜肴中的子泓。
子泓有時也會接一些攝影類的工作,就當是練練手,讓手藝不生疏。她也想象著有一天,自己的保險和私廚事業都做得很好了,那么她就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做攝影,不需要考慮商業價值的那種。
現在的子泓,比上班的人還忙,幾乎沒有休息日。她的時間是這樣分配的,周一到周五,早上九點去保險公司打卡+例會;下午是自由的,一般是見客戶+參加一些活動;周末兩天都是在做私廚,甚至周五下午就要開始備菜,有時還要擠出時間做攝影的單子。
● 子泓私房菜品。
雖然每天的行程看似密不透風,但是對于子泓來說,她是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的。一來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時間,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二來這三個職業,都是可以互相串聯起來的,機會就在這中間產生;而且,在哪個職業花費時間和心思,肯定就能看到效果,這也能鍛煉她規劃時間和管理金錢的能力。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這也讓她比別人多了更多生存的可能性,因為她形容,“我不是只有‘一棵樹’,而是有一小片‘樹林’。”
● 雖然子泓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但她剩余時間也在與朋友相聚,好好享受生活。
這樣的非主流式工作方式,她在最初也曾迷茫或焦慮,不過家里人給了她很大支持,尤其是在銀行業的媽媽非常支持她做保險,而且在目前的經濟下行期,做保險和私廚反而是行情看漲的,也為她帶來了信心。
對于目前的生活狀態,她是比較滿意的,偶爾會因為業績的高低起伏而擔心,其他一切都好。
會覺得累嗎?子泓的回答是,因為都是喜歡的事情,所以不覺得累。
丹奇
年齡:27歲
● 丹奇。
丹奇現在的生活狀態,大概會被很多人羨慕:她不上班,也不工作——她會寫一些小說、劇本之類的作品,但是并不指望它們獲得收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很難把這些事情理解為“工作”。
即便有大把的空閑時間,但是丹奇每天的安排還是挺滿的,她給自己規定:一周要看完一本書,每天要看一部電影,眼下還在寫一本小說,時不時還會見個朋友——所以她并沒有閑著。
丹奇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完全是看心情的。像是接受采訪的這一天,她早上四點多就起來了,不過,也有可能,接下來一天,會凌晨一兩點才睡。總的來說,她會在白天看書、寫東西,晚上看電影。這樣的生活狀態,差不多持續了一年,丹奇用“非常喜歡”來形容這種生活方式。
有人會問,不上班,收入哪里來?丹奇在上海外環有一個房子,她把它租了出去,用房租在市中心另租了房子住,出門就是瑞金二路。有時候,她也會收到爸媽給的一些生活費。
她是上過班的——那是2018年,從美國一個大學的電影制作專業畢業后,丹奇去了北京一個做網劇的影視公司做編劇,這份工作前后做了有一個多月。
這個工作最開始談得很好,也馬上被安排作為副編劇寫劇本了,丹奇也曾滿懷期待。不過,開始操作時,她就覺得不太對勁,導演、編劇、制片人,每個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甚至互相矛盾,她和老板反映,老板說那就先寫一個綜合的版本吧。
● 丹奇鏡頭下記錄的日常生活。
丹奇三天三夜沒怎么睡覺,趕出來了一個自己覺得還可以的初步劇本,結果老板一句“這個拍不出來”,直接澆滅了她的熱情與憧憬,也讓她很清醒地意識到,在這個行業,其實是很難寫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要么就做一個沒有什么個人情感的代筆。
丹奇直接在電話里提了辭職,這份工作也沒有領到工資,就結束了。
這之后的一段時間,她一直在北京尋找合適的機會,“我那時還是會焦慮工作的問題,所以我會去面試,去上班,但是基本上我是堅持不過一周的”。不過,盡管遇到種種問題,丹奇覺得自己還是想做創作類的工作,因此也一直在堅持寫作。
放棄上班的念頭還是在這最近兩年產生的,“之前對于上班這件事,還在斷斷續續的垂死掙扎,不過可能就是某個瞬間,就突然覺得還是不要上班了吧!”有一次,丹奇聽從一些搞藝術的朋友的鼓勵,把自己拍的短片放到了b站上,結果很多人留言說喜歡她的作品,她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可以用上班以外的方式來體現自我價值。
● 丹奇的作品在b站上獲得大量轉贊評。
這算是促成她不上班的一個契機。這之后,丹奇感覺自己心情也變好了,做什么事情都輕松了一點,而且很重要的就是她不再焦慮了,因為不用再去和別人比了,“以前可能還會覺得,同學們都去做廣告行業了,又有高薪又有作品,好像自己也應該去做,但是現在是完全不需要了”。
難得的是,丹奇的家人,還是比較理解她的。可能在最初支持她去讀小眾的電影專業時起,父母便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她的職業發展生涯。
不上班之后,她覺得收獲最大的事情便是看了很多書,以前看不進的文學作品或者社科類的書籍也能看下去了,并明顯能感覺到自己的成長與沉淀,有了一些心靈或哲學層面的思考,而且打開了新的思路。
偶爾也會有一點擔憂,像是沒有社交、感覺孤獨之類,這也是她選擇住在市中心的理由,方便參加一些活動,以及和朋友見面。
● 丹奇用鏡頭記錄著自己的日常生活。
這一段時間,丹奇也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緒——想做新人導演或編劇,第一個劇本創作個幾年其實蠻正常的,她還是想要、也需要去累積一些寫作經驗,然后慢慢地去寫一個長篇電影,所以她還是有“工作上”的目標。
在丹奇看來,不上班固然有種種好處,但是最大的優點,是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發現、探索自我,深入理解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及想要實現怎樣的人生。
眼下的生活,便是丹奇已經能夠想象的最好的狀態,“我已經感覺自己很幸運了,我希望盡可能地維持現在這種狀態”。
關于未來,丹奇說自己“不怎么去想尚未發生的事情”。她是一個對生活要求不是很高的人,如果有一天,這樣的生活難以再持續下去,她也可以把房子賣了,去一個生活成本比較低的地方生活。“有時我感覺到其實大家都太焦躁了,好像就一定要在上海這座大城市生活。”
丹奇現在的心態就是不焦慮,很松弛,當然,這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磨練出來的,在她看來,哪怕不創造社會普遍認為的價值,“但是你只要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我覺得就不是一事無成”。
蘑菇
年齡:25歲
蘑菇是最近才加入“不上班族”的,她在八月底從一家連鎖咖啡店辭職,目前算是個自由職業者。
不上班的蘑菇也沒閑著,她的一周大致是這樣安排的:有兩三天,她會去上海愚園路上的一家咖啡館做兼職,那是她在喝咖啡時聽說老板在招人,機緣巧合之下便有了這份part-time工作。
● 蘑菇最近在兼職的精品咖啡館。
還有一兩天,她會去中山公園做線下的手沖咖啡活動,一般是邀請一些朋友來喝喝咖啡,聊聊天,請他們在朋友圈宣傳一下,算是做咖啡創業的一種嘗試。
蘑菇還會在一些通告群里接一些時尚類的兼職,比如街拍或平面模特,這也會帶來一些不錯的收入。
剩下的時間,蘑菇便會稍微休息一下,她很喜歡運動,所以可能是去健身房鍛煉,或者是打打籃球,又或是趁著下午天氣好,出門去散散步。
● 不上班的時候,蘑菇會做一些線下手沖咖啡項目。
● 蘑菇的一個身份是模特,偶爾會進行一些街拍或時尚拍攝。
自從不用上班之后,蘑菇感覺生活也變得隨機起來,但是她現在也已經習慣了這種比較隨性的生活節奏,也能對時間進行比較合理的安排了。不過,怕父母擔心,她還沒有和他們說辭職的事情。
這是她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逐漸調整過來的,剛辭職的那段時間,蘑菇過得并不是很好。上一份工作很累,幾乎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每天晚班上到十點半左右,回到家已是十一二點,卸下一天的疲憊終于可以稍作休息;可第二天也是一如既往,日復一日,她感覺自己開始變得麻木,身體的疲憊已經使她沒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了,她堅持了四個多月,發現太辛苦,加上感覺自己已經學不到什么新的東西了,便提了辭職。
一下子沒有了工作,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便成了蘑菇糾結的根源,“那段日子,往往是到了一天結束的時候,發現自己什么都沒做,就很痛苦”。
后來還是朋友提醒她說:“你要擺爛你就好好擺,不要躺又躺不平,擺又擺不爛。你索性就專心休息,好好享受不上班的時間,不要搖擺不定。”
朋友的話點醒了她,蘑菇意識到,即便是不上班,也必須要有一些明確的事情要干,不然就會感覺無聊,而且變得懶散。
● 蘑菇做義工時的生活日常。
就像是做咖啡,也是一個偶然。來上海之前,她在云南的一個咖啡莊園里做了一個月的義工,發現自己挺喜歡的,就決定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后來在上海恰好有這樣一個的機會,她就留了下來。
● 蘑菇做義工時的生活日常。
所以她報了很多體驗課,像是她一直很感興趣但沒機會學的舞蹈,“我現在給自己定的方向就是去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的且能長期發展又能帶來一部分收入的事情。我覺得,尋找和打磨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是一生的功課。不一定是做咖啡,也可以是別的什么,可以說是從頭開始吧。”
蘑菇現在的心態放得很平,“我把眼下還是當成一個積累的過程,我的人生目標不是說要賺多少錢,也不一定要追求穩定,而是希望去做一些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讓自己能夠呈現出最好狀態的一些事情”。至于金錢方面,她是個物欲不高的人,錢夠花就行。
她之前的人生也一直在探索,她學的是學前教育專業,但是并沒有從事這一行業。在去云南做義工之前,她還曾在海南的村子里住過四個月,還曾在廣州待過一年。以后,蘑菇覺得自己也不一定要定居上海,而是順其自然,可能想做什么了就會去下一個目的地。
“如果每天哪怕有一件事情你覺得做得挺值的,那么這一天也就可以了,已經是活在當下了。”這樣想之后,她就再也沒有因為不上班焦慮過。
這是一系列很深入的訪談,每位受訪者都給出了詳細的回答,可以說是解答了大部分的疑惑,也讓我們知道,生活,或者人生,不只有一種模式。
可以上班,也可以不上班但工作,當然更可以不上班也不工作,因為那都是自我選擇的人生。也許,當一個人能夠了解并決定自己想過的生活,那么這樣的人生,就值得了。
本文作者:coralsky,前時尚雜志編輯,現蟄居魔都,寫過很多文字仍未覺厭倦,并對任何事物都持有好奇心。搖滾樂迷,日本文化控,展覽愛好者……煩惱是興趣太多時間太少。
本文配圖均來源于受訪者提供,版權屬于原作者。
Read More
好好虛度時光
祝羽捷和了不起的女性們
公眾號|視頻號|微博|豆瓣|荔枝FM|小紅書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應聘請發送“應聘”至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