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
我國古代對商業和物流的研究確實很早,平、準兩字最早出現在《管子》這部成書于戰國時代的著作。
為進一步彌補財政赤字、支撐對匈奴和西域的戰爭、維持龐大的官僚體系,公元前115年漢武帝任命孔僅為大農令、桑弘羊為大農丞,推行均輸法、平準法。
煮鹽曬鹽
一:先說說“均輸法”
桑弘羊推行均輸法的核心是:稍置均輸,以通貨物。
即在中央政府的強制推行下,各個郡國、州縣內設置均輸官,加強運輸力量,將各個地方上繳國家的貢賦先進行分級分類,把國家所必需的“上品”留下,然后把那些重量大、品級品相中下等的物品,由均輸官運到價格貴的地區出售。
西漢馬蹄金
需要注意的是西漢時期的稅收制度:地方上繳中央的稅收,可不是全部繳納銅錢或者金銀,大部都是各種實物。
直接上繳金、銀、銅錢作為稅收,要到唐宋以后了,尤其是明朝中期才基本定型為白銀。
西漢銅錢冶煉
二:再說說“平準法”
漢武帝要求政府在首都長安設立平準機構,各地運來的貢品、稅收實物、均輸官收購的各類貨物等,由平準機構進行衡量、評級和儲存。
除此以外,平準官還要負責官辦和官營商業貿易的運營和管理。
是不是很有意思?
漢武帝時期,漢朝政府不僅做到了分類收儲、統購統銷。而且還利用國家對各地方物價比較清楚的信息優勢,把國家暫時不需要的實物,分別賣到售價相對較高的地區,從中賺取價差。
西漢鑄錢的摸具
那民間商業、物流、貿易怎么辦?
不好意思,那就真的沒有辦法了,所有的生意都被包辦了。
民間商戶要么破產;要么老老實實改為種地;要么花錢買個爵位享受多久算多久;要么努力供好下一代讀書,把書讀好將來才能做官,那就不用承擔這么的限制和稅收了。
西漢五銖錢
結語
漢武帝即位之初,國家財政已經連續盈余13年以上,形成了“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的財政豐盈盛況。
到了漢武帝中后期,即使漢武帝和當時的國家精英們使出渾身解數,把賺錢的方法不僅集大成,而且頗有創新,也沒有辦法阻擋巨額的財政赤字。
西漢漆器
看了漢武帝和當時西漢政府高超、精彩的賺錢方法,再看看后世比如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變法、清朝的雍正改革等等,是不是覺得漢武帝才是后世學習模仿、以此改良的超級榜樣呢?
西漢銅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