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商業與手工業
緡,既指古代串銅錢用的繩子,也指銅錢的數量單位,一緡錢就是一串錢即一千文。在《史記》中,緡泛指商業和財產方面的稅收。
一:漢武帝時期的算緡令
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算緡令正式出臺。當時的背景很簡單:西漢政府國庫耗盡、財政赤字。
- 1.公元前119年正是發動對匈奴戰爭的第10年,軍費支出龐大。
- 2.從公元前118年開始,山東持續多年要么水災、要么旱災。西漢時期的山東是指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廣大黃河流域地區。
- 3.兵役、徭役、支援前線的壯丁等等造成貧民流徙。
- 4.隨著軍隊和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官僚體系的行政成本和薪俸不斷提高,國家財力嚴重不足。
西漢騎馬使者
算緡,即算錢納稅,按不同行業、職業,確定財產起征點后,每抽稅20錢為1算。
算緡令規定:普通商人的財產,以每2000錢抽稅1算即20錢;手工業者的財產,以每4000錢抽稅1算也是20錢。
這算是古代歷史上開創了向平民、商人等特定人群,征收財產稅、營業稅的先河。
二:算緡令的升級與創新
十年之后的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對匈奴、對西域的戰爭仍然如火如荼,所以漢武帝和西漢政府的財力仍然捉襟見肘,于是做了兩件事:
- 1.擴大了算緡的范圍。
- 2.提高了算緡的稅率。
這時候甚至出現了以交通工具為對象的課稅、即為“算車船”。
西漢墓葬出土的金餅
除政府官吏、三老 (古代掌教化的鄉官,秦置鄉三老,西漢置縣三老) 、北邊騎士外,有軺車者,每輛抽稅1算,商人的車,則征收2算;船5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稅1算。
西漢時的軺車,是由車輪、車軸、車輿和傘蓋等組成,在組裝完成后會用漆反復涂刷。《釋名·釋車》中記載:軺車,軺,遙也,遠也;四向遠望之車也。
所以西漢時的軺車從造型上看,是一種四面敞露的車,以馬牛牽引。
這算是漢武帝時期的稅收創新,對帝國的平民、商人等特定人群,征收類似于現在的車船稅。
西漢車馬儀仗
三:從算緡令走向告緡令
漢武帝和西漢政府仍然覺得稅收增長的速度和幅度不夠,遠遠趕不上戰爭、災害和政府的各項開支,于是又增加了告緡令。
告緡令的核心就是鼓勵商人、手工業者、平民之間相互告發隱瞞財產、偷稅漏稅。
西漢墓葬 出土的陶器
相比算緡令,漢武帝和西漢政府的告緡令對民間商業、平民生活的打擊更加明顯、更加殘酷。
告緡令中有這樣的規定:匿不自占,占不悉,戍邊一歲,沒入緡錢。有能告者,以其半綥之。既嚴厲懲罰藏匿財產、偷稅漏稅的行為,比如戍邊一年且沒收財產;又是在鼓勵平民、商人、手工業者之間相互告發,而且還有重獎,比如獎勵應繳稅金的一半。
西漢墓葬出土的銅器
結語
算緡令、告緡令的效果和后果都非常明顯:
- (1)一方面是西漢政府財政收入快速增加,“歲入大增”。
- (2)另一方面則是“于是商賈中家以上大氐破”,其實就是殺雞取卵、涸澤而漁。
看看《史記》中對算緡令、告緡令的記載和點評,就知道連強迫自己為西漢唱贊歌的太史公,對此也直搖頭。
西漢對匈奴戰爭停止后的疆域示意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