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是《道德經》中的一個智慧。它告知人們,我們應該學會韜光養晦、堅守平凡、無為不爭等處世哲學。而在度陰山老師的著作《道德經其實很好懂》當中,便有對和光同塵進行了闡釋。
圖\攝圖網
作品《道德經其實很好懂》,作為一部通俗易懂的國學讀物,它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讀者展示了許多《道德經》中的處世思想和智慧。從而,讓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少犯過錯。
對于“和光同塵”這個智慧,《道德經其實很好懂》里,是有通過相關的內容來進行說明和表達的。筆者認為,作品主要通過了融合、相同以及不爭等維度,闡釋了和光同塵的內在真義。
融合
融合的含義有許多,但是在這里,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交融、交往和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就是說,融合主要體現在行為行動上的平易近人、親切與和藹等。
在度陰山老師的作品《道德經其實很好懂》當中,有提到和光同塵里關于融合的知識點。不過,作者似乎是將這種融合的行動,獨立出來進行了表達。而筆者,則認為它也是和光同塵里的一個層面。
圖\攝圖網
著作《道德經其實很好懂》在談到跟和光同塵相關章節的內容時,作者使用了郭子儀的經歷,進行了對和光同塵等方面的解釋、說明和論述。其中,有那么一點行動,就可以理解為融合的體現。
郭子儀的府邸,可以說是比較莊嚴的。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面對如此莊嚴的府邸,很多時候是會設置防備的。然而,郭子儀卻不一樣,他主動地消除府邸與外界的設防,做到自己與百姓之間的平易近人之氛圍。
郭子儀對府邸不設置邊界和防備的做法,其實很好地體現了融合這樣的一個處世態度。而融合,就意味著自己與百姓平等交往、平等交流。所以,這種做法,很好地展示了和光同塵的真義之一。
相同
關于相同的理解,我們并不會太過于為難。因為,相同的含義意味著大家相互間彼此交往、交流的平等、相似以及和諧共處。大家之間,不分高低貴賤、不分貧富強弱。從而,讓你我都過著類似的生活。
度陰山老師的《道德經其實很好懂》當中,對于相同這層含義的闡釋,也是比較獨到的。作者同樣以大眾化的標準,來表達我們應該與大多數的老百姓那樣,過質樸、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
圖\攝圖網
著作里同樣也是采用郭子儀的經歷,作為論述和光同塵中關于相同內涵的意義。因為,郭子儀確實也是這么做的。而且,他的做法著實屬于一種榜樣式的、與百姓平等交往、交流和生活的典范。
書中談到,郭子儀對自己的府邸不設置防備,讓百姓可以自由出入、來往的做法,為他相同的智慧,提供了基礎。而于此,他更讓自己和家人穿著百姓們平日里的布衣和打扮,從而與老百姓打成了一片。而這,就是和光同塵里,相同的智慧。
讓自己的穿著、生活等與老百姓的一樣,這很好地表明了郭子儀用相同的智慧,在社會上進行處世與立足,不做特殊、不做特別。如此的平等交往、相同而行的做法,其實就是和光同塵中的又一種智慧真義了。
不爭
不爭這個智慧,大家或者都比較好地理解。那就是,不參與、不表露、不追求等的體現。不爭,更是內心狀態做減法生活的體現,更是避免紛爭和矛盾的有效法寶。
度陰山老師的作品《道德經其實很好懂》當中,就有對和光同塵里涉及不爭的內容,進行了闡釋和表達。當然,書中談到的關于不爭的例子不算太多。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來對這個智慧進行理解。
說到不爭這個智慧的人物,如果提到陶淵明這個角色,我們大體上都會熟悉不過的了。而他,其實就是不爭的較好代表。對于他的經歷熟悉的伙伴,都知曉他不追求名利、不參與爭奪。
他遠離紅塵的紛爭,獨善其身。他醉心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給自足。他,由此過上了自在而舒適的生活。而這種不爭,正是一種安于平凡、甘守平凡的表現。這,與和光同塵的智慧有著極為相似的效果。
因此,我們不僅僅贊賞陶淵明不爭的智慧之行,同時還可以說是他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表現了。而這種不追求名利、遠離紛爭和矛盾的體現,恰恰是和光同塵中的又一個內涵真義了。
在作品《道德經其實很好懂》當中,作者通過多層含義為我們讀者傳遞了和光同塵的內在真義。其中,關于和光同塵智慧的各種處世表現,我們或者都可以通過閱讀此書,得到了較好的理解和消化。相信,我們也學會這種智慧后,對于所過的生活,會有不一樣的提升與進步。(文\藍千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